羅云松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西南廣播電視臺)
揚獨家之優勢 匯百家之精華
——廣播重構新型地方主流媒體之見
羅云松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西南廣播電視臺)
進入網絡時代,特別是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各自的特點和優勢不再明顯和突出,影響力不斷縮小,在此大環境下,地方廣播媒體要抓住“伴隨”這一獨有優勢,用互聯網思維深度融合其他媒體的諸多優勢,“揚獨家之優勢,匯百家之精華”,在媒體競爭白熱化的今天,突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重圍,尋找一條屬于自己特有的發展路徑,重新構建新型地方主流媒體。
廣播;重構;新型;主流媒體
我國廣播電視傳媒機構中,從中央到地方是這樣設置的,國家級廣播電視臺和省、市、縣四級廣播電視臺,按行政級別設置的四級辦臺模式催生出全國幾千家類似的、同質化的廣電傳媒機構。國家級、省級和省會城市臺具有平臺、資源、經濟、人口等諸多優勢,事業、產業相互促進,互為推動,不斷做大做強,而地市級城市臺在上述幾方面均不具備優勢,甚至不具備其中的某些要素或是具備一些要素,但優勢不突出,殘酷的是,城市臺同時還要面對國家臺、省級臺、新媒體和其他媒體的重重包圍,相對發達地區來說,西部地區的大部分城市臺前進步履蹣跚,發展速度較為緩慢。
互聯網出現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諸多優勢,均可被集成、展現在這個新的媒介上。技術的進步迅速推動了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智能手機不斷推陳出新,移動+互聯的優勢和效應被迅速放大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也逐漸從大屏(電視)時代轉入中屏(電腦)時代,又由中屏(電腦)時代迅速地來到了小屏(手機)時代。
不難發現,移動互聯網的一大特點是創新,通過移動互聯網傳播的內容變得直觀、輕松、生動、鮮活,人們獲取內容的渠道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媒體也相應地從“大”變“小”,人們接收信息由被動變為主動和可選擇,信息量由相對單一變為豐富多彩,甚至目不暇接,傳播方式由線性變為非線性,這就是我們常提到的新媒體。搭乘著創新的快車,新媒體迅速崛起,創意、快速、互動、分享、精煉、直接、調侃、娛樂……處處閃現著它的身影,直接影響了傳統媒體的存在,也動搖了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地位。
廣播這一以聲音為主要傳播手段的媒介,從誕生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經過百年的發展,廣播從技術手段、傳播方式都經歷了與時代同步發展的過程,曾有過輝煌,也經歷過平淡。進入21世紀后,中國經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特別是近些年,汽車逐漸進入家庭,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生活節奏加快,便捷、互動、服務、伴隨,廣播的四大優勢集中體現出來,這個機遇期再次成就了廣播的輝煌,沉寂了多年的廣播憑借自己的這些優勢,又一次迎來了發展的春天,與此同時,新媒體也伴隨著這個機遇期出現,顛覆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加速了傳統媒體的轉型步伐。
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和媒體形態不斷演變的背景下,廣播仍以其便捷、互動、伴隨、服務的優勢而受到青睞。廣播是唯一不需要“看”,還能免費“聽”的媒介,也就是說,廣播是唯一不需要用到眼睛的媒介,聽廣播可以“一心二用”,把眼睛從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中解放出來,不用專注于“看”,可以一邊開車或一邊做事,一邊收聽,同時一邊接受信息、享受娛樂。當然,對于失明人士來說,廣播是他們唯一可以接受和信任的媒介;現代社會,各種屏充斥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對于想要物理隔絕“三屏”,又想徹底放松眼球,同時還想接受外界信息或是娛樂互動的受眾來說,廣播自然也成為他們的最佳選擇,由此可以看出,廣播的“伴隨”優勢和群眾基礎。
單一的聲音傳播和在傳播過程中的稍縱即逝,曾是廣播的硬傷,但現在看來它似乎成了突圍的一把“鑰匙”,事實再次證明,廣播并沒有因聲音單一的表現方式退出歷史舞臺。既是硬傷又是獨有的優勢,這些年廣播在做好音頻這個主業的同時,積極學習、借鑒各種媒介的優勢,最大程度地把文字、視頻、網站、微博、微信等其他媒體的強項和廣播的優勢有機結合,強勢回歸到我們的生活中,“揚獨家之優勢,匯百家之精華”這個說法,經受住了不同時代的考驗。
我們從廣播現狀,追溯到廣播的發展歷程,逐步梳理并發現了廣播獨有的優勢,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廣播仍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和提升空間,地方廣播可以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圍繞以下幾個關鍵詞進行突圍,以加快轉型和融合步伐。
公信力是媒體生存的前提和基礎,作為主流媒體,輿論引導更為重要,在網絡發達,信息爆炸的今天,各種非主流、非正面、吸引關注、標題黨、低俗甚至虛假信息大量充斥在我們周圍,讓我們無法甄別,不好識別,更難以鑒別,如何客觀、公正的傳遞信息、表達信息,還新聞本來的面目,引導社會宏揚、踐行主流價值觀,回歸理性,這既是媒體的本份,更是社會的迫切需要,只是太多的媒體過于注重發行量、收視率、收聽率、點擊率、關注度,忽略了新聞客觀公正、記錄時代、還原真實、推動發展、成為歷史的屬性,離新聞本源越來越遠。
當有社會關注度高、事關民生、安全隱憂等方面的新聞發生時,地方廣播媒體應第一時間實地采寫發布,客觀公正,不掩蓋事實真相,不缺位,不失聲,與其讓小道消息、不實信息、流言蜚語滿天飛,不如在第一時間發“聲”,搶占輿論引導的有利時機,客觀表述、澄清實事,避免虛假消息的蔓延和無序傳播,樹立媒體在當地受眾中的公信形象,今后再遇到類似情形,受眾第一個想到的就會是主流媒體,而不是偏聽偏信未經證實的其他途徑的消息,從而重新樹立主流媒體的公信形象。
城市臺的最大優勢就是本土化,這也是行業內的共識,不管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只要能接到“地氣”,受眾自然會買賬,畢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受眾最關心的還是本地發生的“大事”,最關注的還是事關自己切身利益的“小事”。地方媒體就是要關注世界、國家、本省、外省與本地有關聯的大小事;本地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大小事以及這些事對本地和外界的影響;本地的人或事在外發生的故事、產生的影響;生活在本行政區域內實實在在、活生生的普通人的真實、真情的故事,這些是我們應重點投入精力、成本和時間關注的內容。內容也是城市臺的一大優勢,城市臺就是本地新聞(信息)的釆寫(集)者、提供者和發布者,如何把這些帶有濃厚本土氣息的內容、信息轉化成現代受眾接受、歡迎,產生共鳴的新聞傳遞出去,形成互動,受眾才會把注意力重新轉移到地方媒體。
沒有活動的媒體是沒有生命力的媒體。毫無疑問,活動是媒體真實接觸受眾,并把內容進一步“落地”的一種頗為有效的宣傳節目內容和媒體自身方式,近年來各類媒體都非常重視活動策劃、組織、實施,我國臺灣地區的一些媒體收入甚至不再以商業廣告為主,絕大部分的收益來自于各類公益或商業活動,通過開展活動,提升節目的社會關注度,拓展新的商機。此外,近距離與潛在的客戶進行有效溝通和接觸,也是把受眾變成客戶的一個過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媒體間的合作。目前,很多媒體都具備全媒體的功能,但“全”就意味著不“專”,不管是平面媒體、廣電媒體、網絡媒體、新媒體甚至是有影響力的自媒體,大家各自都有自己相對固定的受眾群體,所以加強媒體間的橫向聯動或是跨媒體間的聯動,不僅是共同為一項活動、一個策劃或是一個主題宣傳“錦上添花”,更是一種互通有無、取長補短、交流情感、資源共享、強強聯合、共同開拓市場的直接有效方式,同時也是探索媒體融合的實戰演練。
區域間的合作。如今任何一家媒體都不可能“一家獨大”或是“單打獨斗”,聯合、聯動就會產生雙倍或數倍的效果,實現雙贏甚至多贏,特別是處于幾省區結合部,區域優勢比較明顯的地區,一項活動或一個策劃通過區域間的合作,就可以輻射到相鄰的省區,使一項活動或一個策劃遍地開花,進一步擴大輻射面和影響力,甚至可能促成區域間的經濟合作,推動區域間的經濟發展。
在新媒體的不斷沖擊和影響下,各類傳統媒體也相應創辦了網站、微博、微信等新的傳播平臺,從形式上看似齊備的傳播手段,大部分仍舊是“新瓶裝舊酒”,只是表面上簡單地克隆了新媒體的特點,并且沒有從思維、觀念、內容方面進行改變和融合。媒體融合是“轉基因”工程,是一次在更新觀念,流程再造,創新手段的重生,只有進行深度整合后的新渠道、新平臺,才有新的發展空間。一是內容上的改變。同樣的新聞、信息傳播、表達,應以平民化的視角,故事化的表達,體現記者、主持人的獨特想法、個性釋放,避免“陳詞濫調”“八股文”,表達不符合互聯網傳播方式,只會引來質疑、嘲笑、抵制、調侃,影響溝通和共鳴。二是方式上的改變,充分發揮社交平臺分享、互動、推廣的作用,對新聞、信息進行二次、三次甚至數次傳播,難怪現在有“無社交,無新聞”的說法,從借手段到借思維的改變,從宣傳、推銷到營銷的改變,從受眾到客戶的改變,實現介質、內容、思維的深度融合。
廣播具有“伴隨”這一獨有優勢,不能讓這一獨有優勢成為廣播的“救命稻草”,而應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趨勢下,用互聯網思維“匯集”報紙、報刊、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等各種傳媒的“精華”,有“共性”更有“個性”,既“全面”又“唯一”,突出自身優勢,全面吸收“他人”之長,“揚獨家之優勢,匯百家之精華”,做好充足準備、抓住機遇,突破重重包圍,結合自身實際探索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路徑,重新構建新型地方主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