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巧霞 陳 燕
(陜西理工學院 文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淺析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展
宗巧霞 陳 燕
(陜西理工學院 文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微信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影響著人們日常生活。目前,許多高校迅速融入這一潮流,開始打造微信公眾平臺,以此壯大主流輿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存在定位模糊、功能受限、互動欠缺等不足。本文從定位策略、內容策略、團隊策略三個方面闡述樓提升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效能的策略。
新媒體;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策略
2011年1月,騰訊公司繼QQ之后推出一款新型的聊天軟件——微信,實現了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的全方位溝通、互動與傳播,契合年輕一代的閱讀習慣。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躍用戶已達到5.49億,各品牌的微信公眾賬號總數已經超過800萬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廣泛搭建,對高校的信息管理和功能服務產生著巨大的作用。在此情況下,全面了解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展現狀、不足有助于在新的媒介傳播環境下合理運用資源,從而健康高效地引導高校輿論的走向。
(一)從高校開通官方微信的數量上來看,發展潛力巨大
從較早發布微信公眾平臺有關排行數據的《南方周末》“中國高校微信排行榜”可以得知,開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已經達到400余家,與全國2845所高校[1]的總規模相比,雖然數量偏少,但也足以看出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展潛力。2011年在由《商業價值》雜志、極客公園聯合舉辦的“中國互聯網創新產品評選”中,微信獲得最佳人氣獎。微信,它不僅僅是一款聊天軟件,更是一種時尚、一種娛樂的新方式、一種產品營銷的新手段。[2]這一新生事物已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接受,并逐漸成為高校輿論引導的“主戰場”。
(二)從高校官方微信發布內容來看,提升空間很大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主打校園新聞資訊,注重信息共享。欄目內容給學生提供一定的便利,使其對學校的發展動態有實時了解,可通過一些活動的預告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時間。同時,有些院校還積極創新,開拓新穎的板塊欄目,并給其取一個系統有新意且相對固定的欄目名稱,在吸引受眾注意力的同時,使得所傳播內容形成了一定的欄目風格與特色,從而使得高校微信公眾平臺越來越受歡迎。
(三)從高校的官方微信傳播效果來看,發展方向有待思考
每個院校開通微信公眾平臺的時間不同,擁有的粉絲和實際影響也有差別。有些起步較早的高校在微信公眾平臺運營上已經比較成熟,所發內容用戶瀏覽量較高,取得很不錯的反響。而有些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就不盡人意,從內容到表現形式,難以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甚至流失已有受眾,所以如何才能使其更好地發展,這有待進一步思考。
(一)定位模糊,不能將官方微信的優勢最大化
多數高校對公眾平臺的定位模糊不清,常常會發送一些并不合適的內容,到最后又通過刪除圖文消息的方式補救,這種做法會影響受眾對其的印象。另外,部分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同質化現象,不論是界面風格,還是欄目內容,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和相似性。這是因為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者缺乏對公眾平臺的深入理解,僅僅將其變成了高校傳統媒體陣地的微縮版。各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跟風現象較嚴重,整體缺乏創新,內容不夠新穎。歸根到底,都是對其平臺的定位模糊。
(二)功能受限,不能有效運用微信公眾平臺豐富的功能
隨著微信公眾平臺發展的日益成熟,它的功能也從全面轉向單一,針對某類特定人群或者用戶的某項特殊需求進行精準化服務。有些高校沒有開發微信公眾平臺的諸多功能,僅僅將其作為常規宣傳的另一平臺,沒能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造成資源浪費。調查顯示,七成以上的微信用戶認為實用性強的公眾平臺最能吸引人。因此,微信公眾平臺也可以充當智能生活學習小助手的角色,隨時隨地服務廣大師生。例如,可以通過微信智能回復功能,讓學生可以輕松查到“通知公告”、“講座信息”、“課表”等需要的信息。另外,人們在接收信息的同時,也能夠從提供信息轉向提供服務和加強溝通,盡可能地為關注它的受眾提供便利,打造特色,按需制作個性菜單已成為發展趨勢。
(三)互動欠缺,與受眾的交流過少,甚至因此流失部分受眾
微信作為新媒體,符合當代高校大學生的生活、交際習慣,對當代學生具有非常強的吸引力。“我們是傳播的動物,傳播滲透到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中。”[3]據調查,學生作為大多數用戶,普遍認為自己所在高校的微信公眾平臺互動性不高,回復留言不夠及時,也很少有互動話題。因此,互動顯得尤為重要。校園微信公眾平臺作為傳播校園信息,承載校園文化的新媒體平臺,以全新的姿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受眾,這將在高校內開啟一個全新的信息傳播局面,校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者當把握時代發展的潮流及新媒體的特性,與受眾保持高度的互動,促進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在校園宣傳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一)定位策略:信息服務與分享、娛樂與參與相結合
“大眾媒介的發展歷史表明,受眾既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媒介及其內容的產物。人們的需求刺激出更適于他們的內容供給,或者說大眾媒介有選擇地提供那些能夠吸引人們的內容。”[4]那么,到底如何才能盡可能讓更多的受眾對你所要傳播的內容感興趣?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到底該如何定位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據調查,近八成的大學生認為高校需要建立一個微信公眾平臺,七成的學生認為高校微信需要傳播校園信息,五成的學生認為微信應該充當服務平臺的角色,為大家提供更多的校園服務。因此,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應該打造成為一個以信息服務與分享、娛樂與參與相結合,把學校與社會合理連接起來為原則的全新的傳遞校園信息的媒體。所以說,要想做好一個媒體平臺,必須制定一個適合自身發展以及符合自身建設的定位,形成品牌效應來輻射受眾,讓更多的潛在受眾發展成為有效受眾。
(二)內容策略:豐富內容,推崇原創
豐富內容,編輯多種媒體信息,相對于傳統的通過手機短信發送信息,微信公眾平臺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可以免費推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快節奏的生活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讀圖’成為人們休閑的‘寵兒’。更重要的是,圖片的形象化表達使人們對新聞的理解變得更容易,甚至是興致盎然。”[5]圖文相互配合能使發送的內容產生獨特的吸引力,除此之外,還應注重大學生的興趣點,構思策劃一些能引起大學生共鳴的原創版塊,讓學生在獲取校園資訊的同時,還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原創內容與活動讓學生形成一種榮譽感、責任感與歸屬感,只有多做此類內容,才能真正展示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特色,發揮其作用。
(三)團隊策略:加深認識,提高技能
作為一個團隊,尤其是新媒體團隊,要有敏銳的新聞洞察力和感知力。一個新媒體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一支優秀的運營團隊及編輯人員,一個優秀的編輯不僅僅需要有敏銳的新聞觸覺,豐富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還要對受眾足夠了解,能夠整合各方信息以及熟練把握新媒體的各種功能。另外,不落俗套的創意與線上線下的互動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全面提高編輯的素質及引領校園思潮的能力,還要充分調動各方力量與積極性,共同投身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
[1] 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名單 全國共計2845所[EB/OL] . 人民網,http://edu.people.com.cn/n/2015/0521/c1006-270380 24.html . 2015-5-21.
[2] 壽芒利,王璨,章佳榮.玩轉微信5.0[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3] 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陳亮,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4] 丹尼斯·麥奎爾.受眾分析[M].劉燕南,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 李培林.讀圖時代的媒體與受眾[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G206.2
A
1674-8883(2015)20-0010-01
本論文為陜西理工學院2015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大學生微信使用與自我完善研究》(UIRP15085)
宗巧霞(1994—),女,陜西理工學院廣播電視學2013級學生。陳燕(1978—),女,陜西漢中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博士研究生,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媒體與輿情傳播,大眾傳播與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