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哲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淺論“微時代”下的新聞標題制作
劉 哲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當前互聯網時代下,很多新聞標題抓人眼球,贏得了非常高的點擊率,但也存在夸大、虛假等諸多問題。也有不少新聞報道內容很好,卻因為標題平淡而被海量新聞淹沒。新聞如何在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當道的“微時代”脫穎而出?標題的作用至關重要。本文就互聯網背景下的新聞標題制作,談些淺見。
網絡新聞標題;編輯;新聞標題制作;新媒體;微信;微博
在以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迅速崛起為標志的“微時代”下,公眾所閱讀到的新聞,無論內容還是形式,均與傳統媒體鼎盛時期有很大差別。新聞表達方式的變革是必然所趨,不選擇順應,就意味著失去讀者、市場和關注度。
新聞標題作為新聞中最精辟、最重要的部分,在“微時代”中發揮著越來越鮮明的作用。一條準確、簡約、傳神的新聞標題,能最大程度“勾”起受眾的閱讀欲望,進而決定新聞的傳播范圍和效果。本文就信息時代背景下,如何令新聞標題更出彩、更吸引讀者,以及如何避免新聞標題誤導受眾,進行簡單探討。
在互聯網+時代中,由于網絡交流的匿名性,公眾獵奇窺私的欲望被放大了許多。一些不合常理乃至庸俗、低俗的新聞事件,反而會獲得極大關注,傳播范圍非常之廣。
個別網絡媒體為追求高點擊率、吸引受眾眼球,會主動迎合部分人的低級品味,刻意制作一些稀奇古怪、駭人聽聞或者帶有血腥、色情暗示的標題來。例如,一家紙媒以《顱骨取下一年多,誰能幫她裝上?》為題,報道了患者因家庭變故而缺錢進行顱骨修復手術的事件,呼吁愛心人士捐助。但某些網站卻將標題制作成《病人因欠5萬元手術費顱骨被摘下,一年多無人給裝上》進行轉載,給當事人和醫院都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與困擾。
還有《廣東一高校要求簽自殺免責書》《市民轉讓財產繳個稅2881萬》等新聞標題,采取偷換概念、刻意夸大新聞稿件中某個細節等手段,導致標題與新聞報道原義嚴重不符,成了“掛羊頭賣狗肉”的假消息。此類標題嚴重違背準確真實的首要原則,根本不算合格標題。所以制作新聞標題要切記,不能以“斷章取義”的方式來換取高點擊率,從而迷惑、誤導受眾。
傳統的新聞標題制作,追求莊重、嚴肅、大方。雖然近年來隨著晚報、都市報類媒體的發展,多數新聞標題較之前幾年已然變得生動活潑了不少,但仍與部分網絡新聞標題存在著差距。
在“微時代”前提下,要制作出受歡迎和關注的新聞標題,應該努力跳出思維定式,主動去學習網絡熱詞、新潮句式,積極了解網絡文化。標題制作者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接地氣”,才能將新聞內容提煉“翻譯”成最新最潮的語言進行表達。
例如,《三秦都市報》報道將被解救的黑熊送往成都接受治療的事件時,擬定標題為《千里赴蓉,只為活出個熊樣》。此標題既簡要概括出新聞事實,同時又通過“活出個熊樣”激起了讀者好奇,一下子就從眾多新聞事件中跳脫了出來,令人印象深刻。還有《雙層巴士九月底“重出江湖”》《后半年征房產稅,這只是“傳說”》等標題,這些標題借用了電影、網絡上的流行語,既貼切地傳遞出新聞報道的核心要素,也更加生動,得到受眾點贊幾乎是必然的事情。
在互聯網時代,新聞標題制作更應該學會“借力”和“四兩撥千斤”。也就是通過諧音、比喻、擬人以及同其他新聞事件聯系、對比等方法,令新聞標題收到更明顯的先聲奪人和耐人尋味的效果。
李娜在法國網球公開賽獲得單打冠軍后,《楚天都市報》等媒體曾擬定過《“娜”才叫玩味》《亞洲有李,娜更精彩》等標題。標題抓住“娜”、“那”諧音的特點,讓“那更精彩”轉身變成“娜更精彩”,本來意思并未削弱反而加強,一語雙關,頗值玩味。
還有些新聞標題,特點也非常突出。例如,《賊膽大!警車面前飛身搶包》,“賊膽大”既可以當成形容語,也可以理解為“賊,膽大”,表達內容更加鮮明突出。再如《喝多了窗戶當門,小伙“飛”下七樓》,“飛”字描述出新聞當事者的狀態,讓人一望便頗為揪心,迫不及待地去讀新聞內容。
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青島38元一只天價蝦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幾乎無人不曉。近日,海南又爆出宰客事件,倘若以《扇貝15元1份變1個》為標題,則有些平白無奇,很快會淹沒在新聞“海洋”中。然而編輯巧妙地將此事與青島38元大蝦“掛鉤”,擬定標題為《三亞再現天價蝦事件:扇貝15元1份變1個》,很快便引發大批網民關注。制作新聞標題,既要“吃透”新聞內容本身,還要對其他熱點新聞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擬定詼諧、“抓人”的標題,令受眾讀出“味道”來。
新聞標題是給哪些群體看的?受眾對新聞標題的心理預期是什么?讀過標題后受眾會有怎樣的感受?優秀編輯在擬出精彩的新聞標題前,都會認真考慮這幾個問題。
優秀的新聞標題,都是盡量從受眾的閱讀感受出發的。有媒體的組標題是這樣的: 《國足0∶6不敵巴塞羅那 遭遇1979年以來最大敗績(肩題)臉是這樣丟的!(主標題)》《3∶0輕松拿下韓國隊 中國女足拒絕冷門(肩題)球是這樣踢的!(主標題)》,這既體現了理性,又在情感上站到了讀者一方,令受眾倍感親近,非常好地強化了新聞傳播的效果。
此標題在受眾心理預期和感受方面下的功夫,實在是值得學習的。如果能切實考慮到讀者的處境、情緒、期待,在確保真實性原則的首要前提下,盡可能兼顧受眾的各種情況,必然會讓令新聞標題更加出彩,也更易為讀者接受。
[1] 王宏昌.網絡新聞標題的語言特色探析[J].雞西大學學報,2011.
[2] 李艷芳.芻議網絡新聞標題“出位”現象[J].中國廣播,2010(02).
[3] 王永倫.網絡新聞標題研究態勢[J].東南傳播,2008.
[4] 李杰.媒體新聞語言的比較說略[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5] 夏濤.新聞客戶端用戶體驗的關鍵詞[J].視聽界,2013(06).
G213
A
1674-8883(2015)20-0185-01
劉哲(1986—),男,河北邢臺人,在職研究生,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