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典
(商水縣人民廣播電臺,河南 周口 466100)
受眾心理引導視域下真人秀節目的問題及對策
郭俊典
(商水縣人民廣播電臺,河南 周口 466100)
社會發展使受眾心理需求不斷發生變化,電視真人秀節目適應社會需求應運而生,成為當下的電視文化奇觀。但是,真人秀節目在受眾心理引導方面,也有一些誤區,限制此類節目的發展。文章從暴露隱私曲意迎合受眾窺探心理、利用偶像崇拜盲目誤導受眾的心理判斷、利用潮流噱頭降低受眾心理滿足等三方面探討了受眾心理引導視域下電視真人秀節目存在的問題,并由此提出建議。
真人秀節目;受眾心理
社會發展使受眾心理需求不斷發生變化,電視真人秀節目適應社會需求應運而生,作為一種新興的電視節目樣式,在電視界起了極大的反響,受到大眾的追逐與熱捧,成為當下不容忽視的電視文化奇觀。諸如《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備受關注。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受眾需求由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五種。[1]受眾面對媒介傳播的信息是積極主動的,在主動性滿足與需求的過程中,他們有權利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并參與節目,對節目傳播的信息有自主評判的權利,以滿足其不同的心理需求。
電視真人秀節目依據受眾心理需求,通過紀實性的手法將現實生活與虛擬情境加以融合,實現了受眾心理上的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真人秀節目為觀眾提供了最表層、最直接的娛樂信息,顛覆了以往明星主導舞臺的歷史,它讓普通人特別是草根階層登上舞臺,與明星同臺演出、同臺競技,讓每個懷揣夢想、熱愛生活的人,從中獲得了自我認知與心靈滿足。但是,真人秀節目在受眾心理引導方面,也有一些誤區,限制真人秀節目的發展。
(一)暴露隱私曲意迎合受眾窺探心理
窺探心理是人類普遍具有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人類對某一事物產生的強烈興趣和好奇感。[2]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現實與理想的反差使人疲憊、焦慮,真人秀節目的非虛擬性恰好讓受眾得到心理上的替代性滿足,給現代人帶來了足夠的刺激感和新奇感。
電視真人秀節目將大眾放在核心位置。一方面,它解放了人的天性,受眾在節目中找到了認同感與歸屬感;另一方面,受眾追求的感官刺激與層次需求得到了滿足,一些大眾傳播的禁區也被打破。但是,部分真人秀節目為提高關注度和收視率,滿足受眾的獵奇窺探心理,會制造各種話題噱頭來吸引觀眾的眼球,甚至不惜用虛假炒作的方式來博取人們的同情分。《中國好聲音》的選手們幾乎每個人都有故事,不外乎是痛說家史、求學艱難、懷才不遇等,被質疑的話題炒作也不占少數。這些背后的故事滿足了大眾看熱鬧的“窺探”心理,以暴露隱私來博取受眾的同情,雖然某些人的才藝表演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但故事的真實性令人質疑。
(二)利用偶像崇拜盲目誤導受眾的心理判斷
電視真人秀節目中所傳播的信息,對受眾心理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積極向上的內容,會幫助受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標準,庸俗化的信息則會誤導受眾的心理評判,易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如今電視上的各類真人秀節目鋪天蓋地,各種選秀明星比比皆是,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節目打造出了一批批時尚有范的俊男靚女,這引發了許多人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盲目崇拜,幻想通過選秀節目“一夜成名”,實現自己的“明星夢”。
偶像崇拜可看作是受眾在生活中因心理偶像缺失,導致他們想通過其他途徑來尋求精神上的慰藉。青少年對事物的把握判斷能力和分析認識能力比較差,很容易陷入“盲目崇拜”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喪失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定位。從社會認識來說,他們在生活工作當中,來自各方的壓力使他們學會偽裝,一些關于人的本質的東西正漸行漸遠,使他們無處釋放自己內心的苦悶憤懣,有些人為了尋找“更好”的發展道路就選擇了選秀類節目,例如網絡上熱傳的丑角“鳳姐”。
(三)利用潮流噱頭降低受眾心理滿足
面對當今浮躁的社會和心靈貧富差距的日益加劇,電視節目制作方為迎合大眾的心理需求,獲取快速便捷的利益和好處,會傾向于做省時省力的選擇,簡單復制成熟的模式或內容,對節目內容的品質和內涵并沒有加以改進,因此節目便會出現同質化、庸俗化、媚態化。例如,《中國好聲音》引發了“轉椅子”的熱潮,目前各類電視節目開始爭相模仿。在“好聲音”的舞臺上,大眾在見證學員們好聲音的同時,導師和選手們的個性著裝也給大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那英的黑色金邊小外套,選手丁丁的蝙蝠荷葉衫搭配高腰短褲,這些個性靚麗的著裝,成為當下時尚潮流的風向標,迅速為潮人們的一致追捧。而作為受眾一方來說,他們對電視節目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面對社會競爭壓力,他們會選擇一些能放松心情、娛樂身心的綜藝娛樂節目,節目所傳達的時尚潮流會讓受眾跟隨大眾的步伐,他們癡迷于名氣等物質享受和心理刺激,希望通過非常規手段能夠瞬間草根變明星、丑小鴨變白天鵝,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和社會地位。
(一)立足節目本土化的宗旨,順應受眾心理需求
電視真人秀節目,本質上是一種大眾文化形態,其傳播的是時代最先進流行的信息,它引導著時尚的風向和時代主流,以幫助受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接近性心理是人們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如相似的成長背景、職業、理想追求等。[3]因此,真人秀節目應立足本土,通過嫁接國外電視的文化形態,以本土化的內容來順應受眾的收視心理,將流行元素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符合中國受眾的心理特點。流行元素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可以使節目的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有內涵。在傳統文化的風格特征上融入流行后,會使得其內容得以創新進而豐富。這樣更能引起受眾的興趣,使受眾易于產生接近性心理,節目自身也得以快速發展,就是更能與時俱進,因而能夠更為順利的傳承。
因此,電視真人秀節目要想長久生存,一定要有準確的節目定位與核心理念。節目應將流行元素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提升節目的品質和價值觀念,契合國內的受眾心理需求,并注重節目的文化內涵的宣揚,使大眾在娛樂之際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電視節目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要理解傳統文化的內在精髓,在實踐中不斷地創新,與流行元素兼容并包,使之發揚光大,這才是電視節目應抱有的態度。
(二)設置積極話題,正確引導受眾心理判斷
面對電視節目所傳播的信息,受眾會依據自身心理特點、認知能力與生活經驗,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加工再創造,構建自己的價值觀和個人修養。因而,電視節目要選擇積極向上的話題,在傳播信息時,不僅扮演著把關人的角色,還承擔著引導受眾樹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重任。部分電視真人秀節目為了獲得高收視率,過度的話題炒作致使節目變得低俗化、媚態化。面對虛假炒作、偶像崇拜等問題,節目應該把握好分寸,正確引導受眾看到明星的內在品質及其對社會產生的價值,還有他們在奮斗過程中對夢想鍥而不舍的精神。特別是節目要正確引導青少年注意正確處理學習與追星的關系,不能因為追星而荒廢了學業、虛度了青春,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獲得成功,不要抱有“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思想。
因此,電視節目追求創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建立在不背離媒體社會責任的導向前提下。電視真人秀節目在大眾娛樂歡笑之際,節目應引導受眾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過濾篩選,自覺消除不良信息,對電視節目始終保持清醒的理性批判意識,不被虛假炒作所影響和左右。
(三)提升“秀”的品位,滿足受眾精神需求
如果說窺探心理的滿足是真人秀節目受到歡迎的表層原因,那么深層原因就是受眾對節目主流價值的認同,它不僅滿足受眾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其勵志性元素也使受眾實現了高層次上自我實現的需求。在電視真人秀節目中不斷提升“秀”的品位,把握“真”與“秀”之間的度,引導受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是電視真人秀節目所要完成的核心任務和制作方向。
電視真人秀節目最大特點就是將真實生活與虛擬情境結合起來,它作為一種大眾性的節目,與現實有強烈的互動性,與日常生活也有貼切的聯系。《中國好聲音》中確實有好的聲音,其“真人秀”的成分讓大眾看到,一檔以假充真的節目是不會長久的,它只能感動觀眾一時,長此以往會降低大眾對節目的信任度,對受眾心理的引導也會發生偏離。因此,真人秀節目在從實際生活中挖掘素材時,要注意題材的真實性,節目在制作時要根據素材的原始內容進行加工,不能歪曲其真實的含義,提升節目的透明度時,更要傳播積極向上的文化理念,以引導受眾樹立健全的精神需求。一檔好的電視真人秀節目本身應當具有特有的文化內涵和創新點,讓受眾在歡娛之余受到啟迪。
互聯網的發展,大眾傳播媒介的變化,電視真人秀節目適應了大眾文化的需求,滿足了受眾的求新、求異、求知、娛樂的心理,節目傳達的道德觀念、價值理念對受眾也產生了一定影響。電視真人秀節目作為一種新的節目形態,很有發展前景。因此,在已有的節目形態上探索、創新表現形式,提高創新意識和制作水平,契合受眾心理需求并正確引導,宣傳正面價值觀以適應社會發展,避免同質化、媚俗化等現象,提升受眾的文化內涵和需求層次,使電視節目在新媒體帶來的挑戰下更好的創新發展。
[1] 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6.
[2] 晏巧紅.中國真人秀節目的現狀及發展趨勢[D].南昌大學,2007:101.
[3] 張靜民.電視節目創作與編導[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22.
G222.3
A
1674-8883(2015)19-00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