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華
(東北財經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大連 118025)
有統計表明,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心理處于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的學生逐年增長。十幾年任教生涯中,筆者聽過不少學生內心的困惑掙扎,很疼惜和希望幫到他們,但是個人性格類型和能力的關系,其實又做不了太多或根本做不了什么。這個時候,往往有很深的無力感。從自己個人的心路歷程上,筆者也經歷過那種無助,因而更能理解在大學這樣一個貌似成熟其實還青澀的時代,如果能有來自學校和老師在心理、情懷方面的幫助和撐持,則個人心理素質建設會更好,在成才路上也會走得更堅穩。但某位老師單獨開設的某一兩門課程,即使效果再好,覆蓋面積也有限,很難有普及性的意義。在從事“文學欣賞”和“《紅樓夢》分析”等涉及傳統文化講授的課程中,筆者越來越意識到,傳統文化其實蘊含了非常深刻的積極價值觀,如果能將之融會貫通到全校規模的必修課當中,輔以合理的課程設計,則可以取得較好的預期收益,除了能使學生受到文化層面的濡染外,也能陶造學生積極心理,由此促進其成長為符合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卓越人才。
關于傳統價值觀對于積極心理的影響,國內論述頗多,主要集中在儒道文化對于中華民族外在性格和隱性心理的構建上。關于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國內大學尤其是綜合性大學,多將之設置在通識教育中,作為其中的一個類別。
(1)基本思路
本文在切身的教學體會基礎上,結合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規劃,參考大量文獻,探索傳統文化對于培養學生積極心理的可行性和助益;同時比較和借鑒國內外大學,尤其是綜合性大學中國文化類課程設置的成功經驗,為高等教育卓越人才的培養目標提供可靠的理論支持和可行的改進建議,也為通識課程改革提供參考資料。
(2)研究方法
第一,文本分析法。通過對相關文章以及論著進行搜集、整理、概括、分析、提升,概括積極心理學、傳統文化對卓越人才心理建設的意義,同時通過對國內大學尤其是綜合性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規劃的相關文本進行解讀,分析其設置的總體情況及特征,以期從理論上剖析其所具有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第二,問卷調查法。結合傳統文化課程概念內涵、認識和認可程度、課程內容、選課形式等主要問題,編制調查表,選取適量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從中得出有效信息,分析傳統文化課程設置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對策。
第三,訪談法。選擇傳統文化類課程教師,就傳統文化類課程的設置、教學效果等問題做深度訪談,為解決現存的問題與不足提供對策建議。
對于權重矩陣Q、R、S的選取,根據前文對系統動勢能、消耗電能以及系統狀態量x和α偏差函數的建立,易求得:
(1)研究視角新。本文突破學科局限,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將傳統文化課程與卓越人才心理建設有機整合起來,考察并正式提出傳統文化課程設置的發展路徑,為高校培養卓越人才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思維。
(2)研究結論新。對高校的傳統文化課程設置,本文得出了部分創新的觀點,主要體現在:第一,將“傳統文化概論”作為必修課(3學分)并且覆蓋高校所有專業。第二,傳統文化類選修課的開設有整體架構,突破現在多數高校“因人設課”的隨意性模式。第三,在某些高校人文類師資缺乏的情況下,將講座納入選修課課程體系,計學分,同時輔以一定的考核方式,使講座能真正發揮應有效益。
中國傳統文化是從中華民族產生以來便逐漸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文化形態,是我國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積極的價值觀,事實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Shahar博士在其《幸福的方法》一書中說:積極心理學雖然是二十、二十一世紀之交興起于西方的心理學流派,但其核心的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一體相承。
所謂傳統價值觀,一般是指以儒家經典為核心、幾千年來在中華文化領域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價值觀。在中國二千年多年的歷史中,儒家以其“入世”思想打造著中國人的主流文化心態,道家以“無為而治”思想成為民族心理的一處退隱之所,二者互為補充,培養了中國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出處心態。但是傳統價值觀同并非一無憾處,我們要整體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
第一,主要表現為“天人合一”的圓融和諧觀。關于人際關系的和諧,儒家提出了“中庸”之道,強調外在矛盾的事物間的融合與均衡,強調通過對事、對物恰到好處的把握,獲得人際關系的恰適。
第二,儒家十分看重人在洪荒宇宙、天地之間的地位,明確提出了“人貴于物”的思想,強調人比其他自然物尊貴,具有濃重的人本情懷。
第三,“重內省、重磨練”的辯證觀。儒家一向倡導“反思自省”和“慎獨”等觀點,強調人對自己要有清醒的認識,要“一日三省吾身”,盡量避免錯誤。
總之,儒家傳統價值觀在信念性、親挫折性、發展性上,強調人要從內心順應、接受困苦,這對形成大學生正向心理有良性促進作用。
在漫長的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中,儒家價值觀和道家價值觀圓融合一。儒道互補的價值觀能令學生更進取,增進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建構樂觀主義態度和對生活的忠誠,培養積極的心理特征,如愛與寬恕的能力、積極進取、感恩等,從而有效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使人的創造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成為卓越人才。
1.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建設不夠科學,導致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正確認識。
第一,所占比例小。第二,課程類型選擇失當。傳統文化根本是其核心和靈魂,某些優秀選篇則只是其外化。多數高校只開設“大學語文”或“文學欣賞”課程,這種將根本內容以興趣自選的課程方式呈現,而對于優秀選篇卻以必修課呈現的方式是舍本逐末。第三,選修課體系缺乏統整,多數以教師自報的形式開設,限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
2.師資力量薄弱,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待提高;傳統文化課程教材亟待整合;校園文化建設缺乏整體架構。
1.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有限,很難有機會進一步接受傳統價值觀的心理建設。
2.直接影響到專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傳統價值觀,尤其是留校的輔導員群體。他們是大學生心理教育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一)目標: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要素、結構、歷史、特點等有大致了解;相信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正面向上的力量,可以引人前行;“知行一體”的意志和習慣,能運用中華價值觀來看待自己、他人、世界,能用來解決心理和實際問題。
(三)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構成
1.課程內容的選擇原則。弘揚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經典儒道古典哲學是核心和靈魂。
2.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構成:必修課“中國傳統文化”,側重于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精神的講解,側重闡發中國傳統思想的精髓,倡導學生在生活中踐行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同時將多數高校現有的“大學語文”或“文學欣賞”課程適當壓縮,調整成為選修課。傳統文化類選修課的開設要有整體架構。
3.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及人力資源管理等進行適當整合,建造以國學素養課程為主體、與相關學科相融合的體系。
4.鼓勵開展多樣化教學方式。第一,大班導讀制。傳統文化要深入人心,必須在經典閱讀方面下功夫。深度閱讀需要小班研討制,多數高校的現有條件很難做到,進行大班導讀制是出路之一。第二,助教制。碩士生、博士生是很有價值的教育資源,可以充分鍛煉和加以利用。第三,經典誦讀制。傳統的誦讀、默誦方式,看似陳舊卻行之有效,“不憤不啟,不徘不發”,經典誦讀能能直接啟發學生心靈,培養其悟性與積極心理。
5.加強師資力量建設。第一,鼓勵現有教師學習深造。第二,充分利用其他高校的優秀教師資源,與其他學校互通有無。第三,對專職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進行系統化的傳統文化培訓,提高他們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傳統價值觀,由此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提升學生積極心理。第四,提高全體教師的傳統文化自覺意識。各學科教師如都能有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和自覺意識,則能更多給學生積極心理的塑造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6.推進教材編寫,構建有積極價值觀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教材體系。
(四)重視更廣泛意義上的傳統文化建設
1.成體系、有架構、系列化設置傳統文化類講座,統一考核,將之納入學分管理。
2.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讓傳統文化融入學校的育人環境。積極營造一個具有傳統文化風格與傳統文化氛圍的校園環境,比如學校的樓名、路名等都可以用儒道經典中出現的語匯來命名,給學生以直接影響。
3.借助先進的媒介傳播手段。通過當下流行的各種自媒體如微信、QQ群、微博,以及傳統的校園廣播、校報等,用令人喜聞樂見的通俗文化作品形式,引導學生關注、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構建積極心理。■
[1]儒道價值觀比較研究,宋志明,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1期
[2]價值觀與方法論的統一——中國哲學一以貫之的重要特征,徐小躍,河南社會科學,2013年5期
[3]儒道傳統價值觀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周亞同,中國成人教育,2013年11期
[4]重建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趙敬立,現代大學教育,2010年1期
[5]在改革中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陳洪,中國大學教學,200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