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作者單位:河西學院信息技術與傳媒學院廣播電視學教研室)
我國媒體對弱勢群體的報道——以媒體對艾滋病患者的報道為例
趙 靜
(作者單位:河西學院信息技術與傳媒學院廣播電視學教研室)
摘 要:弱勢群體目前是影響我國社會穩定與繁榮發展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之一。處于社會邊緣的弱勢群體需要一個有效的利益表達渠道來彰顯自我,表達訴求,因此,大眾傳媒應該成為弱勢群體和邊緣話語的表達場域,努力成為社會關系的協調者。本文主要以媒體對艾滋病患者的報道為例,運用文獻法、歸納法、個案研究法等學術研究方法,梳理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對艾滋病報道的概況及媒體在弱勢群體報道方面應該承擔的責任。
關鍵詞:弱勢群體;報道;問題;對策
“弱勢群體”并沒有直接被國外的學者明確提到,與其相關的一個概念是“社會脆弱群體”。例如,羅斯曼認為“社會脆弱群體”是指“由于缺乏某些機會造成的依賴性人群,比如殘疾人、老年人”。吉特曼和舒爾曼則認為“社會脆弱群體”是指“難以控制外部事件和外部環境并被其所壓倒的人,比如艾滋病患者、家庭暴力的犧牲者等”。
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指在性別、健康狀況、年齡、職業、社會地位、經濟水平、權利和權力以及社會資源占有等方面不具有競爭力,處于相對劣勢的邊緣人群。
我國媒體對艾滋病的報道經歷了曲折而又漫長的過程,由剛開始對艾滋病的恐慌和妖魔化逐步轉向客觀公正。第一位同意接受采訪并同意把采訪視頻公開的艾滋病人小路(已故)的故事,已由央視《新聞調查》播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但就總體而言,仍然需要提高和改進。近年來,我國艾滋病防治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但是,報道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誤區,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2.1妖魔化艾滋病
對艾滋病的妖魔化和獵奇化報道主要出現在早期報道中。這些報道中艾滋病常常與吸毒、賣淫等行為一起出現在人們視野,一些明顯帶有歧視性的語言和詞語也被運用于艾滋病報道中,這就使公眾產生了誤解,讓公眾在心理上認為這是一種不道德的疾病,認為艾滋病患者就是吸毒者、賣淫者、嫖娼者。而從醫學角度來看,艾滋病傳播的途徑除了性傳播,還有母嬰傳播和血液傳播,但在這些報道中,將艾滋病與生活不檢點對等,帶上了主觀傾向性。
同時語言上的不恰當運用也會造成對艾滋病患者及家人的二次傷害。例如新聞媒體對“艾滋孤兒”的報道。這些報道確實可以給予艾滋孤兒更多的社會關注,可以幫助解決他們現實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但是報道中給他們貼上這樣的標簽會對他們今后的健康成長造成影響,使他們身心受到傷害和歧視。
2.2對艾滋病患者隱私權的侵犯
在2003年的世界艾滋病日第二天,一份全國發行的報紙,將溫家寶總理在醫院慰問艾滋病人,并與艾滋病人親切交談、握手的大幅新聞圖片登載在了頭版的醒目位置,意在倡導全社會應該正確看待艾滋病,但卻未對這個圖片上的艾滋病患者和家屬進行任何技術處理,給他們帶來了不便。我國的《艾滋病防治條例》中就有明確規定,未經本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公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的有關信息。報社這樣的做法雖然是出于新聞真實性的考慮,但目前我國尚未完全消除對艾滋病的歧視,侵犯了艾滋病人及其家屬的隱私權,會對他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有可能使他們受到外界的孤立和歧視。
2.3過度煽情
在目前的艾滋病報道中,普及知識,關心艾滋病患者權益和生存的報道較少,煽情性報道居多。
有的艾滋病報道雖然表面上看并無刻意渲染夸張的成分,但實際上在字里行間傳達的是負面的信息。
3.1新聞媒體應該承擔引導輿論,緩和社會矛盾的責任
在我國,新聞媒體擔負了引導輿論的責任,新聞媒體的性質也決定了無論何時都要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政府也有必要對新聞媒體的健康發展給予規范和指導。
3.2新聞媒體應該將長遠利益與現實利益相結合
在當前傳媒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的態勢下,對于媒介經營者來說,誰先發現和培育了潛在受眾,誰就能在未來的市場中獲得先機,因此傳媒經營者應有前瞻意識,在弱勢群體這一潛在受眾群體中尋找媒介可持續發展的路徑,要將這些“潛在受眾”轉變為“現實受眾”,就必須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整體關注,研究對這一報道領域的深度開發,這種努力得到受眾的認可,獲得的回報也會是豐厚的。
參考文獻:
[1]黃茂軍.弱勢群體[N].經濟觀察報,2003-03-03(B4).
[2]張敏杰.中國弱勢群體研究[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3.
[3]張麗.弱勢群體的媒體呈現[J].新聞前哨,2007,(9).
作者簡介:趙靜(1987-),女,碩士,河西學院信息技術與傳媒學院廣播電視學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