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森森(作者單位:泉州廣播電視臺專題節目中心)
突發新聞報道要有新思路探討
洪森森
(作者單位:泉州廣播電視臺專題節目中心)
摘 要: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已經造成或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及時采取應急措施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社會實踐或社會安全事件,專家們稱之為危機。由于社會的生活節奏在不斷加快,各種突發事件頻頻發生。人們對于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新聞報道的媒體人員對突發事件的報道方式必須要有一定的轉變,才能使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進入一個更高的層面,才能不斷增加新聞媒體的收視效果。
關鍵詞: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思路
隨著社會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信息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人們對于新聞媒體所傳播的信息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對于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更是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新聞資源的競爭就是媒體競爭的核心,在媒介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更是如此,突發新聞是新聞資源的重要來源。因此,對于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成為新聞媒體競爭的主要手段,如何更好地做好對于突發新聞的報道是新聞媒體應該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主要講述了突發事件的特點,新聞媒體的作用,新聞媒體對于突發事件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1.1影響巨大
任何規模和性質的突發事件都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社會的安定和諧,也可能給相關人員帶來一定的精神方面和物質方面的傷害,有時候的傷害往往是巨大的。如“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不僅會給受災人員帶來一定的財產損失,更引發了眾多的死亡,那么,這對于受難者的家屬在精神層面上也將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同時這些事件也具有很大的輻射力,會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是社會的關注焦點,所以,突發事件的報道涉及面較廣,持續時間長,影響較大。
1.2不確定性
有些突發事件的原因、影響因素、變化方向沒有一定的確定性,有些突發事件變幻莫測,難以準確把握其未來的趨勢,所以有些突發事件在報道過程中難以一次性給出一個明確的結果,只有不斷地進行追蹤報道,直到最后事件的真相被逐漸報道出來,對于該事件的報道才慢慢結束。
1.3突發事件會引發一定的連鎖反應
有些突發事件的發生可能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尤其是在經濟鏈條銜接緊密的背景下,一旦某一領域發生危機,就會影響到其他領域的發展。例如2008年的雪災,由于天氣的突變給其他行業如農業、交通業等帶來了很多的不利影響,對于農業的影響更是巨大。又如,美國911事件的發生,給美國的經濟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危機,造成大量的人員失業,同時也嚴重地影響了金融業的發展。連鎖反映是突發新聞時間最集中的體現。
2.1滿足社會知情權
保證新聞的及時性、準確性、真實性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職責,滿足公眾對信息的需求是社會對于新聞媒體的最低要求,尤其是對重大時間的報道,社會更加注重新聞的及時性、準確度和真實性,通過新聞媒體的及時報道,公眾就會及時地采取一些應對的措施和手段。另外,及時、正確的新聞信息也是防止不良輿論、謠言和安撫人民群眾的重要手段,同時可以通過新聞媒體的呼吁,動員社會大眾一起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應對社會突發事件。
2.2輿論引導監督作用
重大的突發事件往往都會對社會產生極大的影響,社會大眾對于突發事件的發展狀態較為敏感,尤其是身在事故中的當事人對于事件的發展更加關注,如果缺乏溝通的信息渠道,不能夠及時掌握事件的發生動態和方向,往往會引發眾多的猜忌,可能引發社會公眾的恐慌和混亂。如果新聞媒體可以及時地將突發事件的信息準確、真實地傳播出去,并準確地對社會的輿論進行引導和有效的監督,就能夠有效地控制民眾的心理變化。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為有效處置重大事件提供輿論監督和保證。
2.3創建社會和諧
重大事件的發生,容易引發社會的不穩定性,大眾媒體不僅要及時發布事件的信息,還要營造一定的社會文化和環境對社會民眾的心理和行為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還可以通過大量的媒體報道呼吁社會團結一致,達到很好的社會效果。同時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新聞媒體要把握好對突發事件的報道的角度、態度和程度等,以免引發不良的社會反應,對事情報道得過多,有時不僅不能夠促進社會的穩定,反而會加劇公眾的恐慌心理。同時,新聞媒體對于突發事件的態度和角度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的判斷角度,因此,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相關的新聞媒體一定要把握好分寸,盡量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避免將太多的主觀情感參與其中,避免對社會的安定和諧造成一定的破壞。
2.4制度深層剖析
突發事件的新聞價值較高,是報道的重點也是熱點,但其往往又涉及到社會的
安定和穩定,這也是新聞報道的難點。突發事件的制度剖析,就是應用辯證的方法,通過對于突發事件的仔細的分析和研究,尋找事件所蘊含的制度方面的價值,使新聞報道能夠更加深入地反應問題的根源。只有要求信息的發布與媒體傳播達到一定程度的有序化,政府才能為危機傳播進行更加有效的控制,而不是封鎖消息,回避災難。對于突發事件的發生,不僅要看到時間的表面現象,更要分析出來導致這些不良現象發生的更深層次的原因。通過制度層面的反思,可以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影響也是較為深刻的。
3.1傳播媒介混雜,虛假新聞堪憂
在這個信息需求量較大的社會,人們往往借助各種不同的傳播媒介去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主要的傳播媒介有以下幾種:首先,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輸速度快、信譽高,可以以較高的效率連接整個人機和社區的網絡,使時間的傳播范圍迅速增加;其次,新聞網站,傳播速度快,利用效率高;最后,大眾媒體和報紙,電視,手機信息短信、論壇、博客等都是新聞傳播的通道。在這個多媒體并存的時代里,各種傳播媒介互不相干,一旦出現錯誤信息又相互影響,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現象,作為新聞媒體的傳播者,一定到弄明白新聞的真假性,搞清楚虛假新聞可能會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再進行新聞的報道,避免引起社會混亂。
3.2缺少新聞敏感性
新聞敏感性是指新聞工作者能夠辨別和捕捉有用信息,并且準確衡量新聞信息價值的能力,是對新聞時間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決定著新聞事件的效率和質量。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只有足夠的及時準確才能夠給新聞媒體贏得一定的話語權,給良好的輿論提供一定的引導作用。然而有些新聞媒體思維僵化,缺乏一定的新聞敏感性和一定的超前意識,總是等待上級的命令,在一個個復雜的過程中失去了對于新聞報道的良好機會,只能成為其他新聞媒體的配角。對于突發的新聞事件,新聞媒體必須迅速果斷,在新聞事件剛發生,甚至尚未發生就能夠及時地辨別真假,感知新聞的價值。迅速果斷是新聞敏感性的主要表現。
3.3新聞報道不及時,新聞公信力下降
媒體對于突發事件的公開透明性越差,會使重要的新聞信息難以在社會公開,信息難以在社會正常傳播,就會導致各種小版本新聞逐漸升溫,最終導致一些不良的社會局面越來越難以控制。媒體如果不能夠把握住在第一時間對突發性公共事件進行及時的報道,就難以滿足社會公眾的好奇心,必然導致公眾對于新聞傳播公信力的懷疑,使公眾難以接受新聞媒體的聲音。一個新聞媒體,一旦失去了社會公信力,無論其擁有多么先進的技術還是多么大的規模,其所發布的新聞報道都難以引起社會的信任。
4.1社會責任至上
突發事件的報道是一種集政治性、政策性、專業性于一體的工作,能否對突發事件進行及時有效的報道不僅影響該事件的解決,而且還關系到當地政府的社會形象,因此從業人員一定要有較高的從業素質。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都是矛盾激化的結果,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既要秉書直抒,又要顧全大局,通過全面的考慮決定對于突發事件的報與不報,簡報與詳報,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嚴守紀律和相關的規定,真正滿足社會的信息需要,幫助解決社會難題。
4.2在第一時間對新聞進行報道
及時準確是新聞媒體的第一搶點,從一定意義上說,新聞媒體能否及時準確地將這些突發事件進行全面的報道,是對新聞媒體能力和水平的一個檢驗。由于突發事件的影響范圍較廣,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事件發生后,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就會成為人們茶前飯后的談資,由于信息量的不足,流言就會增多,只有讓社會不斷地了解事件的真相才能逐漸使流言得到有效的控制。
4.3制造懸念,用標題吸引社會目光
懸念式的新聞標題,可以引發讀者的強烈好奇心,吸引讀者跟著筆者的思路走下去。好的命題方式,可以緊緊地抓住讀者的心。標題也是新聞的一大亮點,是新聞的再創作,一個好的標題凝聚著作者大量的心思,對于標題的制作需要細心的研究,才有技巧可循。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重視標題的制作,吸引更多讀者的眼球,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4.4追蹤報道
任何事件的發展和解決都是會有一個過程,通過追蹤報道可以不斷地修正報道中的錯誤和不足。如果一個事件是引起人們的關注的,那么這個事件的發展趨勢,發展結果都是社會所關心的,許多有影響的報道都是在追蹤報告的過程中產生的,通過這些連續性追蹤的報道。
4.5災難報道要體現人文情懷
對于重大的災難性和暴力恐怖事件,媒體和記者要如何處置這些血腥的畫面是新聞媒體最有爭議的話題。從新聞的審美和讀者的心理來看,一味強調突發事件的破壞性容易引起反感,選擇性的報道、有建設性的報道不等同于報喜不報憂,而是要不斷挖掘和反映事件所包含的社會價值以及其對于社會的警示作用,使報道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反映問題。
在這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為了滿足人們對于社會信息的巨大需求,作為新聞媒體的工作人員必須要對一些重大的社會事件進行及時準確的報道,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減少社會不良輿論,為建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盡一份力。
參考文獻:
[1]孟霞. 突發新聞報道要有新思路[J].中國地市報人,2014,(11):60-61.
[2]郭耀華,胡婭莉.經濟新聞報道要有新思維[J].新聞世界,2009,(8):107-108.
[3]朱靜.論突發新聞報道方式的創新[J].新聞傳播,2011,(1):36-38.
[4]王有軍.淺談當前做好突發事件報道要注意的問題[J].大眾文藝,2013,(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