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蕊(作者單位:延邊廣播電視臺網絡新聞中心)
網絡新聞圖片造假現象及成因
陶 蕊
(作者單位:延邊廣播電視臺網絡新聞中心)
摘 要:網絡信息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就像一把雙刃劍,在極大提升新聞圖片報道實時性的同時,也為新聞圖片的造假提供了便利,本文在分析網絡新聞圖片特點的基礎上,就網絡新聞圖片造假的形式、原因及應對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網絡新聞;圖片造假;成因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媒體工具的廣泛使用,網絡新聞也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最重要渠道之一,由于其突出的時效性、互動性和多媒體性,在信息傳播時更能不受時間與版面的限制。因其特殊性帶來的龐大信息量,常使受眾在瀏覽網頁時更加重視圖片,借助快速瀏覽圖片和標題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閱讀,這也導致一些網站運營商更加重視對新聞圖片的編輯,甚至不惜通過造假來博取受眾眼球,在新聞圖片中常常充塞著暴力、血腥、低俗與誘惑等內容。
與語言相比,圖片更加直觀、便捷和形象,圖像以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形象生動的表達方式彌補了語言在信息傳遞時的缺失[1],能將多彩世界和客觀事件以瞬間的圖畫表達出來。在圖像的傳遞過程中,受眾常常能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而在網絡技術背景下,新聞圖片又呈現了新的特點。普遍適用性,相比語言受到地域文化和受眾主體生活經驗的影響,圖片則能夠突破文化、語言和地域的限制,以畫面的形式傳遞消息,以圖片進行交流,不僅信息量豐富,且表達更加形象生動。交互性,從技術特征的角度,在網絡時代,受眾進行的互動場所也越來越多,微博、微信、論壇、在線聊天室都使受眾的互動交流更多,特別是一張有價值的新聞圖片發布以后,往往會受到廣大受眾的熱捧,不僅能將受眾所掌握的信息匯總到一起,使照片的信息更為詳盡,見證新聞圖片的真假,甚至促進正能量的傳遞。快捷性,以往的新聞傳播往往要經歷采訪、寫稿、審稿、印刷傳播等程序,而網絡新聞圖片輕輕按下相機快門或手機拍照按鈕,借助微博、微信等渠道進行分享,便能以最快的速度傳遞消息,如2014年底上海外灘發生的踩踏事故,受眾最先獲得的消息就是來自于朋友圈的分享。
所謂新聞圖片造假,主要是指新聞工作者在圖片報道的過程中未能將新近變動的事實如實地表達出來,使呈現給受眾的圖片與所反映的客觀事實不一致,甚至有較大的誤差和歪曲,總體來說,對新聞圖片的造假,在形式上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1)事實造假,即在新聞報道中所使用的圖片,不能與所描繪的事實相符,無法做到持之有據,準確無誤,圖片或者文字中的任何一個造假,都會造成對新聞事實的歪曲,難以向受眾傳遞真實的消息[2]。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圖片造假主要來自文字說明造假,新聞報道中圖片的每一個細節都應該是真實的,包括要素、細節、人物表情和現場氣氛等,不到新聞現場,不深入實際是難以得到這些具有特殊價值的圖片。(2)本質造假,即新聞消息所配備的圖片難以準確反映事件的本質,被事件的表象所迷惑,在拍攝新聞圖片時,往往需要從宏觀的角度對新聞消息進行評判,從撲朔迷離的現象背后找出事件的本質,以2012年發生的“活熊取膽”為例,關聯廠家為了重塑形象拍攝了一組圖片并上傳網絡,圖片顯示活熊在取膽汁的過程中并無“痛苦”來掩飾其行業本質的假象,這也要求新聞編輯具有一雙敏銳的眼睛。(3)形象造假,即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會人為安排一些不存在的場景,其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擺拍,也即所謂的新聞圖片造假。
網絡新聞假圖片的頻頻出現,一是由于媒體的過度競爭,當今媒體的同質化競爭非常激勵,個別新聞媒體為了在市場上壓倒對方,占據市場地位,常常默認并暗暗支持編輯對新聞圖片做一些技術處理,以博取受眾眼球。在版面多、人手少的事實面前,編輯常常對新聞圖片不加處理就匆忙出刊,甚至有些媒體為了實現新聞“策劃”目的[3],還會鼓勵攝影師進行擺拍。二是辨別能力欠缺,新聞編輯的專業性非常強,對編輯的專業能力要求也非常高,然而當前行業內從業人員的流動非常快,不少人知識儲備欠缺,對攝影的本質缺乏認識,或者有意將藝術處理手法應用于對新聞圖片的編輯,或者是在工作中漫不經心、把關不嚴,都會讓假新聞圖片成為漏網之魚。三是行業規范缺失,由于長期以來缺少對新聞圖片使用規則的限定,對新聞圖片處理方法的規定還不夠完善,也導致網絡新聞圖片工作者在工作中感到無所適從,并對他們從創造性和積極性產生負面影響。面對網絡新聞圖片造假現象的屢禁不止,為有效杜絕這一現象的發生,一是從內部應積極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個環節,盡快出臺對新聞照片處理的行規制度和專業標準,為行業從業人員提供指引;二是從外部看應盡快成立新聞管理部門和形成公眾打假機制,使對網絡新聞的監管常態化。
參考文獻:
[1]成麗娟.互聯網中新聞圖片造假分析及對策探討[J].河南科技,2014,(10):88-89.
[2]瀟瀟.論“公民新聞”時代的新聞圖片失實[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12.
[3]毛現輝.淺議新聞攝影圖片中的倫理道德問題[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7):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