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農村金融學會課題組
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徐州市農村金融學會課題組
2015年5月11日,央行再一次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事實上,從2012年6月開始,央行就開始了新一輪的降息周期,其間的政策手段包括上浮存款利率、非對稱性降息等。政策的變更給市場帶來了較大影響,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商業銀行如何應對挑戰、抓住機遇是極為現實的課題。
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直接影響銀行存貸息差,存貸息差收窄導致銀行在存款吸收、貸款發放上的難度加大、競爭加劇,促使銀行尋求新的盈利增長點,最終通過對綜合收益的追求驅動銀行在資本運用、業務導向、風險治理上的一系列轉型。
(一)存貸息差收窄
我國銀行的高盈利模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規模擴張,二是穩定的凈息差。利率管制時期,銀行業的平均凈利差多年來保持在3%左右,利率下調與浮動空間擴大的一個直接影響是多數銀行存貸息差收窄。根據2014年年報計算,16家上市銀行中有10家銀行的存貸息差是收窄的,大型銀行中僅有建行的存貸息差擴大了8個基點;中小股份制銀行中浦發、民生、中信、招商和光大等5家銀行存貸息差是下降的;平安、興業和華夏銀行的存貸息差出現了上升,主要是由于這幾家銀行善于利用同業業務降低資產風險、增加利息收入,對減輕存貸息差收窄給銀行帶來的負面影響起到了積極作用;3家城商行中,南京銀行存貸息差上升,寧波銀行下降,北京銀行持平,預計今年的兩次調息將進一步加劇息差收窄的幅度。在5月份舉行的“2015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建行副行長楊文升的一席話也證實了這一結果:“今年第一季度,幾個大行利潤率沒有超過2%”。
(二)存款競爭加劇
2015年3月份的第一次降息,多數銀行利用了存款利率上浮1.3倍的規定,將存款利率“一浮到頂”,而對于5月的這次降息,可以發現銀行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充分利用上浮的最高空間,而是有節制地選擇上浮比例。按照上浮比例劃分,目前大致形成了三個梯隊:四大行的上浮水平最低,股份制銀行居中游,城商行以下的中小銀行上浮水平最高。儲蓄利率的下降與上浮比例的不一,導致資金來源成本最低的存款領域的競爭變得愈加激烈。股市的火爆帶動理財、基金等產品的投資大幅上升,因資本的逐利性,資金會出現“搬家現象”,會在存款、債券和理財產品之間進行頻繁流動,這顯然觸動了銀行“存款立行”的靈魂,給銀行帶來無盡的壓力。而理財、基金的高收益率進一步抬升了銀行負債端綜合成本,導致存貸息差的進一步收窄。
(三)凈息差變動方向不確定
銀監會2014年《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情況表(法人)》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商業銀行凈息差呈現逐季上升之勢,全年四個季度同比都是增加的,四季度比一季度提高了12個基點,比上年的四季度也有2個基點的提高。這或許與降息導致存貸息差下降的印象背道而馳,原因是凈息差與存貸息差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凈息差是銀行凈利息收入和銀行全部生息資產的比值,存貸利差代表了資金來源的成本和資金運用的收益之間的差額,而凈息差是資金運用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凈息差才是衡量一家銀行存貸款盈利能力的關鍵指標。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存貸利差帶來的影響會與凈息差的變化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兩者趨勢并不完全一致。長期來看,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提高風險定價能力等辦法,一方面依靠存貸款結構的變化,即貸款占生息資產比重的上升,提高貸存比,從而提升凈息差;另一方面適應利率市場化趨勢后,穩定存款來源,資金使用效率和定價能力不斷增強,使得貸款在量、價上都有提升,從而減輕利率管制放松對存貸利差的負面影響。因此短、長期的凈息差變動方向不能一概而論,長期來看,銀行只有對資本運用能力更加重視、對人才挖掘更加重視,推動資產管理能力升級,才能保持高盈利能力。
凈息差的下降可能導致銀行將資產業務的觸角伸向原本較少涉及的高風險溢價項目,例如以土地經營、股票投資為主要對象的企業,利率市場化的國際經驗中,美國、香港、澳大利亞等國貸款風險溢價短期內呈現出比較穩定的上升態勢,這種態勢在中低收入國家表現的更為明顯:1970年代和1980年代貸款風險溢價較1960年代提高了近200個基點,分別為4.15%和4.49%,1990年代中低收入國家貸款風險溢價進一步攀升至6.38%。歷史經驗表明,高收益的誘惑一定程度上麻痹了銀行的風險管理意識,僅1995至2002年的7年間,日本金融機構的破產件數達172件,70年代美國利率市場化后,也出現過逾千家金融機構倒閉現象。雖然我國有著特殊的金融管理體制,不論從政策、市場環境或其它角度分析,我國都尚不具備成熟的金融機構破產倒閉的條件,但是歷史經驗仍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高風險溢價項目可能帶來不良貸款率的上升,短期利潤下降的情況下,銀行依舊應當保持穩健經營的宗旨,樹立風險管理意識,妥善平衡收益與風險的關系,提高銀行經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風險決策意識和風險處理能力。
對于經營決策而言,在中短期存貸息差收窄的趨勢下,可在決策上向發展投資類業務、同業業務傾斜,通過投資類業務、同業業務增加生息資產收入與利息收入。這里的投資類業務包括債券投資、理財產品收益權和信托計劃投資以及應收款項投資等。據統計,農行債券投資類業務已成為繼貸款業務之后的第二大主業,在市場有利時機增加債券、應收賬款類投資業務有利于獲取較高的資本利得,提高凈息差。同業業務以其多樣的產品種類與可控的風險水平成為彌補存貸款業務負面影響的有利手段。這一方面,農行在國有銀行中已做出矚目成績,得益于資金量充足、議價能力強,同業存放一直是農行優勢業務。2014年徐州農行存放同業平均利率上升了77個基點,同業存放(同業負債)平均利率下降了31個基點,一升一降,使同業業務息差擴大了108個基點,徐州農行2014年存放同業平均余額僅增加78億元,利息收入卻增加了103億元,同業存放平均余額增加1878億元,但利息支出僅增加27億元。在同業存放具有競爭優勢的條件下,加大票據買返、資產回購等業務的開展,勢必對利息收入有進一步推動作用。
對于業務經營而言,由于徐州農行服務的企業多為大型企業,信貸資金議價能力相對較低、信貸政策較為嚴格,因此應當重點通過發展中間業務而不是過多地投向高風險溢價項目來提高盈利。一方面,中間業務具有規模經濟的特點,農行在資金、銀行信用、客戶資源等方面都具有良好基礎;另一方面,中間業務的開展需要人才與信息技術的支持,農行在這一方面同樣具有優勢。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明確機關事業單位通過繳存職業年金、建立補充養老保險制度來代替以前的退休工資制度,這一政策的出臺為年金托管業務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按照徐州市現有機關事業單位繳費人數計算,公務員和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年繳費可達3億元,公益二類年繳費可達4.5億元,合計年繳費數達7.5億元,市場容量巨大。目前,農行已具備賬戶管理人和托管人雙牌照,經營行可以依托總行已創造的有利條件,抓住職業年金改革“一次性”特征,抓住機遇則長久立足托管市場,錯失良機便不進則退。經營行應當從開立職業年金歸集戶、托管戶入手,第一時間抓住源頭客戶、抓住資金來源,以職業年金為撬板撬動薪酬福利計劃,以管理費收入代替存貸利差收入撬動利潤增長,相信年金托管業務能夠成為競爭日益加劇的金融市場中又一個盈利增長點。
利率市場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也能加大我國金融體系甚至整個市場體系的風險。怎樣在這個進程中充分抓住市場機遇、積極調整業務結構、適時完成戰略轉型、尋求長遠穩健發展,是需要認真研究的。
(課題組成員:王延門、鄒肖、鮑莉、鄭瑋、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