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已步入新媒體傳播時代,新媒體的傳播特征也與傳統媒體相比有了巨大變化。相應的,新聞記者也應主動調整,適應全新要求,把握準在新媒體時代中的社會角色定位。
現實生活中,媒體無處不在。當前,社會已進入立體交互式的新聞時代、資訊時代。作為媒體發展、新聞信息傳播的源動力,記者的角色定位與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新聞記者應該正確把握自身角色定位,恪守職業道德,堅持反映客觀事實,尊重受眾需求,堅守職業本色,才能讓新聞事業更加健康有序,讓社會輿論導向充滿正能量。
1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特點
當前,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式個人媒介逐步普及,論壇、微博、微信、各類客戶端等新媒體形式不斷增多,人們思想日益活躍,網絡傳播的相對自由,都讓人們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傳播權。這些讓傳統單向的新聞傳播,轉變為人人可以參與互動的公共資訊活動。
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時代中的信息傳播主要有四大特征。一是內容豐富多元化。新媒體不斷的涌現,內容涵蓋海量新聞信息資源,表現出日趨多元化的特征。二是傳播高速快捷化。各類傳播媒體互聯互通、渠道暢通、資源共享,傳播更加高效快捷,實現了即發即傳即知。三是新聞資源大眾化。新媒體資訊平臺更加開放,互動交流更加便捷,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發布和獲取新聞資源,社會大眾都能成為新聞傳播的主體和受眾。四是傳播交流互動化。人們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或手機無線傳輸進行各種形式的參與、交流和互動,發表自己的言論和意見,這使傳統新聞的單向傳播方式發生了根本轉變。
2 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
在“碎片化”信息傳播的新媒體時代中,被譽為“無冕之王”的記者不應只做信息資源的“二傳手”,把未加工或粗加工的新聞信息傳播給受眾,去簡單滿足大眾的知情權;而應該是“社會的守望者”,要在輿論引導、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盡到必要的社會義務和責任。
2.1 反映事實把握客觀的“守門人”
在大眾傳播學理論中,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被稱為守門人。按照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的解釋:“他們(守門人)或者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者根據個人意見,就信息是否可以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作出決定。”如果把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的各類信息視為水流的話,那么記者應該變成處在關鍵環節的“閥門”,有效控制新聞信息的流向和流量。
新媒體時代中各類信息呈幾何級數爆炸性傳播,要想從中找尋真實的、有價值的信息無異于大海撈針。當前許多信息傳播往往限于簡單告知的“快餐式信息”功能,新聞記者需要對信息進行篩選,判斷其中有價值和屬實的消息,然后才向公眾傳播。新媒體時代記者,更要遵循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原則,把真實有用的信息,加入具有正確輿論導向的所思所感和分析見解,提供給廣大受眾,才能做到不止步于簡單的信息告知。要做到這樣,采訪一定要窮根究底,深挖事物本質,多側面還原事件的真相。要不斷深入社會、深入群眾,多側面地觀察社會現象,提高創新思維和辨別能力,運用逆向思維和發散型思維,更好地把握新聞、選準角度,多寫有深度、有見解的連續報道、跟蹤報道等。
2.2 交流意見傳達民意的“中繼站”
“記者是新聞記錄者,新聞是歷史的一部分,但不是歷史的全部。新聞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 [1]”此話概括了新聞的社會責任和意義承載能力,好的新聞信息不僅能夠讓人們“知道”,還能夠傳達社情民意,起到積極的認識和啟迪作用。
在思想活躍的社會環境中,記者成了社會實現意見交流與溝通的紐帶。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者應該是“意見交流的橋梁”,新聞記者作為社會信息的傳遞者,不僅傳遞消息,而且傳遞意見。記者的能動作用在于他的報道評論可以影響輿論,記者把自己的見解、分析和思考,通過提煉和歸納,把某些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的探討和解釋,從而使不同的意見交流碰撞,逐漸趨于思想同步。
2.3 堅守正義促進和諧的“瞭望者”
普利策曾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嘹望者。因此,記者必須具有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從社會和諧環境的大局出發,牢記記者崗位的“喉舌”作用,要有堅強的黨性原則和正確的政治方向,要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堅持維護社會正義,促進社會和諧。
“個人受到群體的影響,其實也就是受到整個社會的影響,只不過社會對個人的影響是通過群體整個中介來實現的。 [2]”這就說明媒體輿論監督具有巨大的威力,但在新聞傳播中不可濫用這種威力。新媒體時代公眾對記者的輿論監督作用給予了更高的期望。但要更好更長期有效地行使輿論監督權力,必須站在中立而無明顯主觀價值判斷的立場上。這應當成為新媒體時代記者的共識和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