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暉
(作者單位:柳州市廣播電視臺)
大數據時代的傳統媒體突圍
張 暉
(作者單位:柳州市廣播電視臺)
摘 要:隨著大數據的興起,媒體人現在已融入到了由互聯網、移動互聯引領的社會巨變中,正從過去的記錄者、旁觀者、報道者,變成事件發展的經歷者。在新時期如何實現傳統媒體的模式突圍和轉型,如何適應時代的變化和發展,在新一輪社會變革和調整中立于不敗,利用大數據來提升和改造傳統媒體,本文通過對大數據時代的傳統媒體的研究,對傳統媒體的突圍提出了幾點建議和見解。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傳統媒體;轉型
2013年7月,由上海第一財經傳媒公司打造,以雜志實用紙為編輯特色的《好運Money+》雜志正式宣布???;半年之后,2014年元旦,創刊于1999年的上?!缎侣勍韴蟆?,它的生命在15周歲這一天戛然而止。作為主要傳統媒體的報紙、雜志、電視、廣播,過去,它們是新聞信息傳播的主流渠道,擁有數以億計的受眾。但是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今天卻遭遇了從來沒有過的危機。新興媒體的興起,使信息的生產、傳播、接受、儲存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受眾的閱讀習慣、消費習慣、思維方式也隨之改變。同時也預示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
1.1 大數據時代的概念
現階段信息化的發展,為社會帶來了海量的數據來源和數據信息,大量信息的涌入和傳播是傳統數據處理技術無法處理的。換句話說,目前人們已經開始面臨大數據處理的新的發展難題。在此種情勢下,社會上普遍將當今時代稱之為大數據時代,認為人們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1]。
1.2 大數據時代的特點
大數據時代是建立在涌入社會中的海量數據基礎上的,其特點非常鮮明,主要表現為數量多、速度快、價值量大等。大數據時代通過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人們生活中的各項數據都收集起來整理歸類,最后整理出來的信息量非常大。大數據時代另外特點就是價值量大,大數據分析方法擁有傳統的數據處理技術不可比擬的優勢,對提高各部門各單位的社會效率有著很大的影響。
根據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2012年就受眾年齡與電視新聞收視習慣的對應關系做的調查,他們把人群按年齡分成4.組,追蹤從2007到2011年不同群體對新聞頻道喜愛程度的變化[2]。結果顯示:對于47歲以上群體,央視新聞對他們有吸引力,影響是正向的;46歲到32歲之間的群體處于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角力之中,央視新聞具有微弱正影響;31歲到17歲的受眾群體正在遠離電視,新媒體的影響遠大于傳統媒體;16歲以下的90后,更喜歡上網獲取信息,電視使用率低,央視新聞對他們的影響是各群體中最低的。
這種變化與互聯網,特別是與移動互聯的興起有密切關系。2012年,世界性的全球“數據新聞獎”設立,該獎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數據新聞這樣的新型新聞媒體列入正規媒體的獎項,開大數據時代新聞媒體的先河。此時,共有51個國家和地區的286個項目參與評選,最終6個新聞項目脫穎而出,獲得該年度最杰出的新聞獎項。新型新聞媒體的發展使傳統媒體陷入了困境之中,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如何借助移動互聯技術實現傳統媒體的突圍與轉型,是現階段傳統媒體急需解決的問題。
3.1 拓展傳播渠道,實現新舊融合
針對現階段的發展情況,傳統媒體可以轉變發展思路,將眼光從自身轉移到外部[3],豐富數據量,實現新舊融合。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的《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提出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015年2月,柳州廣播電視臺率先在廣西推出《在柳州》APP,依托臺內傳統媒體《柳州新聞》《新播報》等節目平臺,對全臺的欄目資源進行了有機的整合,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相互影響。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利用好大數據的特點,積極尋求與新媒體的合作,才有可能實現良性互動,融合發展、齊頭共進。
3.2 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
傳統媒體的主要服務對象雖然是社會公眾,但其報道的內容,由于傳播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它的發展。而《在柳州》APP,則對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游各方面都給予關注,提供了方便。通過該客戶端的應用,市民能夠很方便地了解去目的地乘坐的公交車線路和自行車租賃查詢等一系列便民服務功能。針對此種情況,傳統媒體要想轉變現有的發展困境,就必須在大數據的分析下,準確做好自己的定位,找準自己的服務對象,實行差異化的傳播。特別是中老年對傳統媒體的粘合度,就應以此來延伸新媒體的空白空間,以豐富、及時、權威、深入的新聞報道、政策解讀,再配合針對性更強、互動性更活的交流方式,促進傳統媒體的傳播力和美譽度。
3.3 將原有的新聞進行二次創造或做出預測性報道
大數據分析的優勢不僅僅在于其數量和分析速度上,還在于其內部蘊含著的極大的價值量上。通過對原來發生過的事件進行深入的分析,分析其中社會公眾較為感興趣的部分,甚至還有可能從中發現從前忽略的重要信息,制造新的新聞點以吸引觀眾眼球[4]。比如在馬航班機失事事件的相關報道中,衛星星圖顯示在某區域曾出現大量疑似殘骸的漂浮物。然而到了現場卻發現,所謂的漂浮物僅僅是海洋垃圾。此時,有一家新聞媒體卻發現了新的新聞點,該媒體緊緊地抓住了海洋垃圾這一人類普遍關注的環境事件進行播報,受到社會公眾的贊許。當然,除了從原有的新聞報道中挖掘新的信息點的方法,傳統媒體還可以借助數據分析進行預測性的報道來吸引觀眾以實現突圍轉型。
3.4 培養適應大數據時代發展的新型采編人才
大數據時代已摒棄一些傳統媒體運作模式,對記者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大數據環境下的記者,除了具有高度的新聞敏感性和面對新聞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外,還必須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技巧,把自己打造成全新型的采編人才:根據需要能夠進行現場報道,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和文字功底。這就要求傳統媒體記者在這場變革中,不但要有極強的創新意識和積極的創新實踐,而且要提高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在大數據下的傳媒時代,成為政治硬、素質高、業務精的新型采編人才。
在現階段大數據時代的影響下,傳統媒體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當然,挑戰與機遇是相伴相生的,如何科學地將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轉化為促進其發展的機遇是當前社會主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對大數據時代的傳統媒體突圍的研究,以大數據時代的概念和特點作為基本的著陸點,分析了目前傳統媒體的發展困境,特別是新聞的發展現狀。在完成以上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現階段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提出一些見解、建議,比如擴大數據來源、實行差異化精準傳播、提升社會服務功能等。
參考文獻:
[1]張濤甫,項一嶔.大數據時代的傳統媒體突圍[J].新聞記者,2013,(6):36.
[2]李梓櫻.大數據時代傳統媒體轉型的思考[J].科技傳播,2014,(5):9.
[3]王俊榮,崔爽爽.大數據時代傳統媒體的轉型與突圍[J].當代傳播,2014, (4):47.
[4]倪逸之.大數據時代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發展困境與趨勢[J].新聞世界,20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