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麗
(作者單位:廣州市廣播電視臺)
電視讀報節目的優缺點
周 麗
(作者單位:廣州市廣播電視臺)
電視讀報節目曾經在全國遍地開花。不過近年來,隨著時代發展,電視讀報節目的短板日益顯現。本文將通過對《有報天天讀》與《新聞日日睇》的分析,來總結電視讀報節目的優劣勢,試圖探討邁入瓶頸期的電視讀報節目,如何拓展發展前景。
電視讀報節目,即將當天各大報章的報摘、報評通過電視這一媒介用聲畫語言對其解讀的一種新聞資訊類節目。國內第一個讀報節目可以追溯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1950年4月10日開辦《首都報紙摘 要:》。該節目1967年更名為《新聞和報紙摘要》,沿用至今。電視讀報節目得以遍地開花的轉折點是2003年初于鳳凰衛視開播的《有報天天讀》節目。當時被戲稱為“國語不準、英文走調、體型太胖、樣子太老”的楊錦麟,憑借著其獨特的節目主持風格和專業的新聞團隊,節目開播半年收視率就挺進了鳳凰衛視節目前三名,收獲“2003中國年度新銳榜年度電視節目”。同年5月,央視新聞頻道開辦《媒體廣場》,國內各電視臺爭相效仿。
對制作方來說,電視讀報節目成本低、效率高,節目內容卻異常豐富,可穿插評論,可以說備受寵愛。對受眾來說,短則幾分鐘長則半小時的讀報節目或讀報版塊,幫他們以最便捷最快速的方式,梳理全國乃至全球的新聞熱點,自然受到熱捧。
1.1 主持人獨特的主持風格使電視讀報節目更具亮點
電視讀報節目是二次新聞傳播的節目。如果節目只是對報紙新聞全盤照搬、人云亦云,吸引力自然大減。因此,一個具有獨特主持風格的主持人是一個讀報節目成功至關重要的一環。
楊錦麟和陳揚分別為鳳凰衛視《有報天天讀》和廣州電視臺《新聞日日睇》的前任主持人,其獨特的主持風格至今仍為眾多受眾津津樂道。楊錦麟在《有報天天讀》,以自己多年的媒體經驗和人生閱歷創造出一種“知識性”的新聞主持人風格,將讀報節目的重點延伸到主持人對新聞事件的解讀和理解這個層面;陳揚同楊錦麟一樣注重評論,不過他的評論言辭更加犀利,受播出平臺廣州電視臺的影響,視角也更草根,更注重地域性。
1.2 節目經過電視化與多媒體包裝,提高可視性
一個電視節目想吸引觀眾,精心的包裝必不可少。以《有報天天讀》為例,演播室布置成一個古色古香的書房,楊錦麟甚至身著唐裝來主持節目,頗具古代說書人的意味。字幕也統一使用傳統書法字體,極具古典色彩,整個節目定位和氣氛渾然一體。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電視讀報節目也加入了越來越多的多媒體元素。《新聞日日睇》運用了新一代的觸控技術以及電子報刊技術,使報紙出現在可觸控顯示屏上,表達更直觀。另一方面,通過與網站、微博、微信、app的合作,電視節目也加強了與受眾的互動,第一時間在節目中體現受眾的觀點,提高他們的參與度。
電視讀報節目的優勢明顯,可有時優勢也是節目的“軟肋”。一些電視讀報節目因其自身“先天性”的缺陷,變成流于形式的“讀報節目”,缺乏二次編輯與主持人的獨特風格,節目自然也會失去生命力。
2.1 形式單調、簡單重復
用媒體學的話來說,現代文明社會里面存在四大的主流媒體:報刊、廣播、電視、網絡。我國正處于電視媒體式微,網絡媒體興起的階段,不過,電視媒體依然以近12億受眾穩居四大主流媒體之首。電視媒體之所以有如此龐大的受眾群體最主要原因就是電視跟其他媒體尤其是報紙和廣播相比有著巨大的傳播優勢:直接傳播、視聽兼備、面對面傳播。幾個優勢都能讓受眾用最直接的方式去感受媒體傳遞的信息。但電視讀報節目卻是對報紙內容的復制,使新聞失去了“新”的要素,同時也讓節目臨場感打折。
2.2 二次傳播弱化了新聞的時效性與原創性
由于電視讀報節目的新聞素材是對報紙等平面媒體刊登內容的二次傳播而非電視記者通過新聞采訪、新聞活動獲得,所以節目新聞的時效性和原創性就大打折扣了。
新聞最講求“新”和“真”二字,這也是受眾對新聞媒體的一個需要和要求。而電視讀報節目二次傳播的性質決定了無論節目的時效性再強也不可能超越已報道的新聞。從報紙出版到電視讀報節目的摘選、編輯,再到主持人的評論,慢的已經不是一拍半拍,時效性也更無從談起。
2.3 二次解讀容易造成消息變形
電視讀報節目是一種對新聞事件二次傳播的新聞節目。報刊等平面媒體的記者通過新聞活動將新聞素材集編成稿再排版刊登,完成了一級傳播。電視讀報節目主持人通過自己的解讀和理解在節目中將資訊傳遞到受眾手中,形成了二級傳播。二級傳播使信息傳遞過程變得更加復雜,很多時候主持人和編輯只能靠自己的閱歷和知識積累完成解讀,可一旦中間環節出錯就很容易造成了信息的流失甚至信息變形。
受各類因素影響,近年來電視讀報節目一方面成為電視臺不可或缺的一個欄目版塊,另一方面,它的影響面和生存空間,卻在逐漸壓縮。想要在媒體變革的洪流中存活下來,電視讀報節目就必須有所改革創新。定位更加準確、跨媒體合作更加廣泛、節目形式更多元化是新時代對電視讀報節目變革的基本要求。隨著三網融合與互聯網的發展,電視媒體受到的挑戰必將更加嚴峻。電視讀報節目要迎接挑戰就必須找到創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