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麗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xué)新聞與傳播學(xué)院 )
從《離巨星二十英尺》中得到的人生感悟
吳天麗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xué)新聞與傳播學(xué)院 )
摘 要:《離巨星二十英尺》是由Morgan Neville執(zhí)導(dǎo)并獲得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的一部佳作。它將視角聚焦于幾位幕后女聲伴唱,訴說她們是如何見證流行音樂成長的。本文就依據(jù)此部紀錄片談?wù)剰闹蝎@得的人生感悟。
關(guān)鍵詞:伴唱;紀錄片;人生感悟
獲得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的《離巨星20英尺》給了我極大震撼。首先它在題材上比較新穎,以往很少有關(guān)注伴唱歌手的紀錄片出現(xiàn);其次,它的內(nèi)容很有價值,讓我們體會到伴唱歌手實際上是一個需要比主唱投入更多精力的團體;再次,它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它讓我們把精力從臺前轉(zhuǎn)向幕后,開始關(guān)注那些閃閃發(fā)光巨星背后隱藏的力量。下面就來談?wù)剰倪@部紀錄片里得到的幾點人生感悟。
影片中的這些伴唱歌手對夢想的追求很純粹,她們并未因作為幕后歌手感到遺憾。她們涉足音樂事業(yè)也不是為了金錢,而是背負著夢想與信念。她們當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黑人,都想以伴唱歌手為跳板搖身成為獨唱歌手,她們通過音樂與自強走過了混亂的時代,她們的共同點在于:享受這個舞臺、享受一種奇妙的效果——所有波段在融入自己的伴唱后完美吻合。
而她們其中的有些人并不想為了鶴立雞群而把生活攪亂,麗莎·費舍爾就是個典型安于伴唱的歌手。她才華橫溢,就像一個發(fā)電站,能制造出特別的聲音。在她的伴唱生涯中看不到強烈的存在感,但我想決定留在那個位置本身就需要強大的自我支撐。她希望自己像一片小羽毛一樣一直飄在空中,永遠也不墜落。她說:“雖然有時候會有其他想法來干擾我,但如果任其牽制我會喪失理性?!痹谒氖澜缋?,對音樂的熱愛是那么純粹,她沒想過有一天要單飛,甚至結(jié)婚生子也沒想過,只是陶醉在伴唱的美夢中。我們何嘗不能學(xué)習麗莎的這種純粹呢?有多少人在“只聞其人,不聞其聲”的現(xiàn)實面前放棄妥協(xié),又有多少人將夢想堅持到底了呢?麗莎的執(zhí)著點醒了我們:如果你愛一個行業(yè)愛的很深,那就不要過多在意名利上的得失,不求功成名就,但求曾為之奮斗。
還記得影片快結(jié)尾處有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你要走出來和大家分享。”麗莎也說過:“伴唱是一種分享而非競爭?!彼麄兯坪跫娂姟白龊檬虏涣裘?,就像伴唱界鼻祖達琳·洛芙,她和組合“The Blossoms”一起,從弗蘭克·辛納特拉到布魯斯·斯普林斯汀,改變了早期伴唱“朗讀者”的角色,“像變色龍一樣,打碎自己的聲音,糅合到不同的主唱中?!爆旣悺た巳R頓也曾在片中回憶:“當晚本來已經(jīng)穿好睡衣準備睡覺,突然接到電話說一支英國樂隊請人過去伴唱,于是她戴著卷發(fā)棒穿著睡衣就去到錄音室?!碑斆卓恕べZ格爾聽到一個戴著卷發(fā)棒剛從床上起來的女生唱這樣重口味的歌,立馬斷定這就是滾石樂隊想要的效果。
而幾乎所有人都只注意到獨唱歌手的表演,忽視了伴唱歌手為歌曲表演注入的生命力。他們被希望注入自己的情感而不要過分拘泥于紙面因素,又要在伴唱群體中尋求一定的共性來迎合主唱,這是兩個很難權(quán)衡的對象。一言以蔽之,能用自己的個性來鑄造別人,就是分享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伴唱歌手通常被認為是花瓶,其實不然,他們完全是在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早期的伴唱歌手可能不被大多數(shù)人尊重,如片中達琳的嗓音曾被“借用”。她為制作人菲爾斯·派克特包裝的“The Crystals”樂隊“捉刀代唱”,歌曲《He's a Rebel》一度沖到排行榜榜首。她連對著世人訴說當年自己是如何艱辛的機會都沒有,這便是這個社會殘酷卻又無法改變的地方,看上去離巨星近在咫尺,可就是這20英尺便足以將舞臺劃分為臺前幕后,似乎永遠也無法跨越。
和唱女聲的聲音是有感染力的,她們不是臺上的布景板,而是有生命力的個體。也許她們只是大明星的陪襯品,但她們的價值不是旁人用三言兩語就可以否定的。影片也想發(fā)出一種聲音:“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睕]錯,我們必須要尊重伴唱歌手們的勞動成果。可喜的是,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有人情味了,以《我是歌手》這類音樂選秀節(jié)目為例,我們看到,電視制作方越來越重視幕后工作者勞動成果。在節(jié)目錄制過程中會盡量多給樂器伴奏人員、伴唱歌手特寫,并將他們的姓名以字幕形式展示出來;有些歌手在演唱過程中還會增加與樂器伴奏人員的互動,將鏡頭引向他們;在演唱完畢后,還向觀眾們報出伴奏或和聲人員的姓名,以便引起大家對他們的關(guān)注。我們要對他們心懷敬畏,因為一旦少了他們,主唱歌手是無法來完整演繹整部作品的。
《離巨星二十英尺》是一部徹頭徹尾有關(guān)音樂與人生的歷史紀錄片,二十英尺:那么近,又那么遠。影片的名字顯然是雙關(guān)的,伴唱們距離巨星的確只有二十英尺;他們不遜于巨星的聲音也讓他們距離成為巨星咫尺之遙。娛樂圈是沒有鐵飯碗,這個環(huán)境殘酷而又現(xiàn)實。在這里僅有才華是不夠的,有時候還要靠機遇,這就是命運。什么樣的成就才足以作為對天賦的褒獎?它就像是拴在狗尾巴上的骨頭,你奮力向前,或是堅持不懈,但始終離它有二十英尺。
如今的音樂事業(yè)講求的是科技、要求的是快餐文化,所做的是盡量去人化。因為歸根結(jié)底,音樂是人的音樂。我佩服影片中的女伴唱們,因為她們有的是夢想、自由與天賦。因為她們告訴我們:如果單單因熱愛音樂而踏入這行,能不能成名是沒有關(guān)系的。畢竟能每天能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已經(jīng)是很大的成功了,雖然她們在燈光照不到的舞臺角落里,但仍有一種獨特的方式享受彼刻的幸福。
參考文獻:
[1]譚洪崗.《 中國青年報 》.2014年4月1日第11版
[2]笑嬰寧.《離巨星二十英尺 永遠有二十英尺》2014年3月7日
作者簡介:吳天麗(1991—),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