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松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紀錄片的價值與功能
陳松松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摘 要:紀錄片是包含美學和社會學意義的視聽語言,紀錄片不僅可以運用鏡頭客觀真實地再現生活,還可以挖掘生活和生命的意義。本文從紀錄片的特性出發,淺析紀錄片所具有美學價值、文獻價值,以及傳播知識、思想與情感的功能。
關鍵詞:紀錄片;美學價值;文獻價值
紀錄片是以真實事件為素材的記錄或再現。大多數紀錄片不需要演員,只需客觀紀錄真實的人、地點、事件。電影的最早狀態就是以客觀真實的紀錄形式出現。如《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等。
我國紀錄片于九十年代崛起了以表現平凡人和小人物為主的《東方時空》主題的紀錄片。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我國紀錄片發展十分迅速,內容也更加豐富龐雜,更加具有影響力,如《故宮》《大國崛起》《舌尖上的中國》等。
安德烈·巴贊反對拍攝紀錄片前擬定腳本,他認為紀錄片應該紀錄一切正在發生的不確定的事件,將“原汁原味地反映拍攝客體”當作一種美學視角。
紀錄片是通過鏡頭再現客觀事實。人們對于生活中美的體驗,構成了紀錄片的美學基礎。德國的電影理論家克勞斯·克萊梅爾曾說:紀錄的質量首先取決于美學的質量。紀錄片的美學價值隨著經濟、政治以及人們認知的變化而變化。由單一到多樣,并突顯出符合新時代的價值標準:大眾化、娛樂化、個性化。
另外,紀錄片的美學價值體現在它制作過程的方方面面。在拍攝過程中為保證真實性使用長鏡頭。剪輯時要盡量不遺漏關鍵的細節,又要對整體效果進行把握。有的學者提出紀錄片要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包括聲音、圖像信息一致,主要人物行為的完整性。在拍攝中更要注重鏡頭真實性和美學價值的結合,不僅要體現生態美,展示藝術美,更要起到震撼心靈,引發共鳴的效果。
“文”是指記載知識并具有物質媒介體的載體,“獻”是指沒有物質載體的歷史文化知識記載。民間口頭流傳的歌曲、語言、神話都是民間口述史,也包括“行為傳達”,如古代的舞蹈。
紀錄片能把一部分有載體的平面性文獻轉化為影像資源,也能通過鏡頭紀錄許多以非物質媒介為載體的文獻資源。同時,紀錄片以客觀真實的紀錄方式,紀錄人和生物、自然狀態的變化過程,形成新的文獻資源。
“一部成功的電視文獻紀錄片,離不開其史料文獻價值的開掘”[1],《故宮》《大國崛起》等紀錄片,是運用鏡頭對新知識進行“實錄”,體現歷史上該階段所呈現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全貌。這一類紀錄片,是運用歷史資料,并結合一定的電腦特效,以還原歷史真實事件為目的,形成新的具有參考價值和紀錄價值的影響資料。
紀錄片的文獻功能還體現在通過影像進入“有歷史意義的現場”。紀錄片改變了人們接觸歷史的形式,使視覺文化更加豐盛。互聯網和攝像頭,讓觀眾能夠輕松地成為歷史事件的見證者。紀錄片之所以具有文獻的價值,最根本的就在于紀錄片的本質特征——非虛構影像。正因為紀錄片無限接近并還原真實,才會具有文獻的價值,作為知識的影像資料,并具有認知功能。
紀錄片的主要功能有紀錄、教育、傳播知識與思想感情,表達人文關懷等。紀錄片因其真實性,可以讓人們了解自然萬物、異域風情、科技知識。小到與人們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大到國家的政治、經濟、外太空科技,以及遙遠的歷史、偉人,都能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出來。人們通過觀看紀錄片,開闊視野,開啟民智,人們也樂于接受這種輕松的方式。這為紀錄片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紀錄片的核心是真實事件的再現,但是在事實再現的過程中,會摻雜進創作主體的個人認知與情感。我們觀看紀錄片,實際上是用創作人的眼睛認知被加工過的事實。而紀錄片中表達的思想與情感,也是紀錄片創作人自我意識的彰顯。而受眾們也樂于通過這種方式接受一些其他思想。
事實證明,紀錄片通過情感的渲染,也能具有非凡的號召力。這種影響力絕非其他類型影片可比。幾乎所有紀錄片都能夠客觀地給觀眾呈現它的思考角度。
紀錄片與虛構類故事片相比,在獲取知識和思想方面,更能取得人們的信任。紀錄片在進行思想傳播時,一種是直接表述知識和思想,另一種則是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把創作者的思想鋪設于整個拍攝的過程中。比如在人物的選擇、場景的布置、鏡頭的轉換中,無一不體現了拍攝者的意愿和認知方式。盡管有些時候紀錄片人并非刻意體現其主觀性,但還是無法完全避免。
參考文獻:
[1]單萬里,主編.紀錄電影文獻[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2]何蘇六.中國電視紀錄片史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3]吳風.審美之維:對電視紀錄片本性的反思[J].學習索,1997,(4).
[4]胡智鋒.中國電視策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5]丹尼爾·戴揚,伊萊休·卡茨.媒介事件[M].麻爭旗,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6]胡智鋒.論電視紀錄美學[M]//林少雄,編.多元文化視閾中的紀實影片.學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