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萬暉
(扎賚諾爾區文體新廣局,內蒙古 滿洲里 021410)
編輯應掌握四種“鏡頭”
——新聞編輯與讀者的互動關系
馬萬暉
(扎賚諾爾區文體新廣局,內蒙古 滿洲里 021410)
攝影學之原理和新聞編輯學有著很多相通的地方,遠景、全景、中鏡、特寫這四種鏡頭,其實代表的是編輯與讀者之間的四個角度的互動關系。這四個角度的闡述立體、全方位地構成編輯學的基本理念和內容。
新聞編輯;讀者;互動關系;攝影學;鏡頭;新聞特寫;新聞編輯思想
攝影學共有以下四種形式:第一,遠景,它主要用于較大的氣氛渲染和氣勢展現,使景物表現得遼闊和深遠。第二,近景,即選取非常近的距離來進行拍攝,或者選取不太遠的距離并使用長焦鏡頭進行拍攝,它所拍攝的景物只有很小范圍,拍攝效果近似于人們由近處觀察物體所形成的視覺效果,對細節的表現非常到位和豐富,以為觀眾留下深刻、具體的印象。第三,全景,一般是用標準鏡頭,選取恰當的距離進行拍攝,無論是拍攝物體還是拍攝人物,都能使全貌展現出來,使被拍攝的物體形象鮮明,以將清晰印象刻畫到觀眾心中。第四,特寫,即只將被攝物體的某一局部表現出來,通常用以對被攝物體的結構上的某一細節進行拍攝,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攝影師應當根據拍攝目的和被攝物體的狀態對鏡頭進行及時適當的調整,以決定攝影模式和畫面,給觀眾帶去最美最真的畫面。
作為一名從事采編工作的新聞工作者,筆者對于新聞編輯和攝影之間的密切聯系有著深刻的理解。想要表現出什么內容,如何選取角度,都需要編輯對視點進行選取,在四種鏡頭當中選擇最適合的一個。任何一個鏡頭都有其自身的巧妙之處。新聞的編輯思想,所注重的是新聞的編輯思想和受眾的需求,與攝影學當中的遠景鏡頭相通;新聞的報道方針,注重新聞報道的方針和受眾的需求,與攝影學當中的全景鏡頭相通;新聞的編輯策劃,注重新聞的編輯策劃和受眾的需求,與攝影學當中的中鏡鏡頭相通;新聞編輯實務,注重新聞的編輯實務和受眾的需求,與攝影學當中的特寫鏡頭相通。這四種鏡頭,其實代表的是編輯與讀者之間的四個角度的互動關系。這四個角度的闡述立體、全方位地構成編輯學的基本理念和內容。
遠景鏡頭為新聞編輯記者提供了一種寬廣的視界,使得受眾的多樣性需求獲得滿足。在新聞編輯思想方面可以概括為全歷史、全受眾、全社會,它所體現的是一個新聞編輯應當具備的對歷史、受眾和社會負責的態度。
有句話說得好,明天的歷史實質是今天的新聞。新聞不是為火車上的乘客提高消磨時間的讀物,而是對五十年以后的學者負責。所謂全歷史,就是用歷史的眼光去處理新聞稿件和看待新聞。
所謂全受眾,就是指新聞編輯應當堅持將受眾需求放在首要位置,首先要求新聞編輯對受眾的學識基礎、知識儲備、喜好、理解能力以及情緒等等的大致范圍有所了解,并掌握受眾對稿件內容感興趣的情況和程度。其次,要求新聞編輯對受眾的心理特點有所了解,包括人生觀、價值觀、從眾心理、逆反心理、時尚、知覺和知覺偏見等等。最后,要及時獲取受眾的反饋。
所謂全社會,就是指編輯工作應當放眼于全社會,對社會動態進行及時的關注并反映。全社會的意味著編輯應當具備濃厚的社會責任心,對時代、對社會負責,敢于向商業行為宣戰,樹立崇高的精神和正確價值觀,杜絕過分的媚俗化和商業化。此外,全社會還意味著新聞工作者要幫助社會大眾理解生活意義,解析社會存在之價值。曝光醫療詐騙、調查廣告設計的可信度,監督火車等公共交通工具的安全性,曝光貪官污吏,都是新聞編輯應當具備的社會責任心的體現。
新聞報道方針,實際上是對新聞進行系統化處理的一種報道的方針,它主要體現在對階段化新聞報道的要點進行處理的時候,將各類因素整合,并放在大系統當中進行綜合的分析,用全面、多線條和辯證的模式對問題進行觀察和認識。此外,還體現上處理問題上的規范化和程序化,避免隨心所欲和意識流。
當前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受眾在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也日益顯著。這意味著媒體的任務也越發的艱巨和嚴峻。新聞編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們于新聞報道進行總體把握時,必須站在戰略高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審時度勢,并依據該原則來對報道的方針和終點進行確定。這就給新聞編輯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須求真務實,必須對報道內容、手段、形式進行不斷創新,使新聞的時效性、感染力、吸引力和針對性得到有效提高,以達到潤物細無聲。
新聞策劃在新聞編輯研究領域是極為重要的內容。新聞策劃能夠使有效的新聞資源得到最大化地利用,使得新聞的宣傳功能與文化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筆者從事新聞事業已有多年,曾經直接參與或策劃一些報道。例如,幾年前,筆者了解到當地有著一所長期無人居住、具有歷史價值的民國時期的舊建筑,經過深入地實地考察和采訪以后,筆者與新聞部的工作人員對該舊建筑進行精心的新聞報道策劃,內容既包括對該舊建筑所進行的結構分析、特色探究,又包括歷史文物專家的對歷史時間的還原,以及當地文體旅游部門的領導意見。這樣的報道不僅提高該建筑知名度,還普及了相關的歷史知識。
新聞編輯不僅要有前瞻性和遠見,還應當有入微的細心和觀察力。研究編輯思想、編輯策劃,目的是將新聞工作的胸懷和眼界一一描繪出來,因為它們具有穩定性和隱形的特性。同樣,特寫鏡頭則是一種常態的表現,而某些屬于編輯實務的編輯工作,能夠具體到標題和字詞的處理、稿件的選擇以及版面的設計等等,這類工作更多是動態的、顯性的,是受眾能直接加以感受的。
筆者認為新聞編輯組如果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的傳受局面,就必須將新與舊、長與短、深與淺、硬與軟、真與假、整合與原創的關系處理妥當,選取合適的、可取的傳播尺度,并使最終的傳播優化得以實現。
[1] 鄭興東.報紙編輯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
G214.1
A
1674-8883(2015)22-0118-01
馬萬暉(1980—),女,河北黃驊人,本科,助理編輯,就職于內蒙古滿洲里市扎賚諾爾區文體新廣局,研究方向:編輯的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