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垚
(哈爾濱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自媒體力量的想象基于新聞專業主義的質疑
李婧垚
(哈爾濱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自媒體環境下,傳統新聞受到沖擊,在呼吁公民新聞的時代背景下,專業主義新聞受到質疑,因此本文從自媒體、傳統新聞、全媒體新聞、公民主義新聞、專業主義新聞等幾個層面出發對此問題進行剖析。
自媒體;傳統;全媒體;公民;專業
自媒體的崛起帶來了新聞專業的全面改革,傳統新聞的專業主義受到質疑,一個更自由、更有發揮空間的“公民主義新聞”理念被搬上舞臺,針對這一現象,有人認為是在技術層面上出現了問題,有人認為是行動主體和行動方式上出現了問題,導致傳統專業主義新聞受到質疑,作者正是結合這兩種論調,站在自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角度上,用辯證的方式分析這兩種問題,具體說明是哪一種問題導致了傳統新聞專業主義受到質疑。
傳統新聞從業人員之所以一直被認為具有社會意義和社會功能,主要是因為新聞專業主義。正是因為這種專業主義的存在,才使得新聞行業建立起了自己的門檻,以區別于其他行業。現在常見的一種論調認為,新聞專業是沒有門檻的。當公民具備了可以使用的即時信息采集設備和即時信息發布平臺,專業的新聞記者就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所以傳統新聞業正在受到以微博信息發布為代表的公民新聞的挑戰。新媒體尤其是Web2.0技術的興起,實際上是一種技術賦權的過程。新的表達技術解放了公眾的信息生產力,“科技使公民從消費職業新聞工作者生產的新聞的被動消費者,逐漸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他們使用不同地方的資源,組成自己的新聞。當人們在網上搜索信息時,在近乎無限的信息渠道間跳躍式瀏覽、閱讀或寫作博客時,他們正在成為自己的編輯、研究員甚至通訊員。”因此,相當一部分的專家、學者、實際工作人員認為,是技術的到來阻斷了傳統新聞專業的發展,是技術的革新讓傳統新聞專業主義受到質疑,但從作者的角度看這并不盡然,主要論點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就技術革新來看,沒有任何一種新聞專業是被技術淘汰的,廣播沒有淘汰報紙、電視沒有淘汰廣播,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當中找到了專屬發展方向,成為了支撐傳統新聞專業的重要組成力量。因此,雖然微博、微信、IE瀏覽、APP等新興技術不斷發展,其從根本上無法直接斷絕傳統新聞。第二,傳統新聞具有強力的融合性,現代新聞界提出的理念表明,傳統新聞正在逐步融合新的技術,向全媒體過度。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傳統新聞并不會坐以待斃,相反其不僅擁有成熟的受用群體,同時擁有強大的政策、技術支撐。因此,自媒體已經作為一種新型的技術逐漸融入了傳統媒體當中,產生了新舊結合的“全媒體形式”。第三,傳統新聞具有壓制優勢,相比較自媒體而言,傳統媒體更加專業化并且面向人群更為廣泛,還有一點是自媒體無論如何都無法比擬的就是“官方性”。因此,從技術領域上看,無論是自媒體如何更新技術都無法徹底壓倒傳統新聞媒體,而一旦傳統新聞媒體向全媒體形式轉變,帶來的就是整個行業的重新洗牌整合。綜上所述,從技術層面質疑傳統媒體的新聞專業主義并不客觀,自媒體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達到傳統新聞媒體,從而獲取全面的“自媒體專業主義”,但自媒體確實在崛起,傳統媒體專業主義確實有很多詬病,這些是不爭的事實,既然無法從技術層面回答這一問題,那么我們可以嘗試從行動主體與行動方式上對此問題進行解答。
在解決這一問題之前,首先要了解幾個專業名詞,什么是新聞專業主義、什么是公民專業主義,用一句話概括新聞專業主義即:“決定公眾需要知道的新聞導向”,通俗來講就是由新聞專業從事者和上級領導部門決定公眾獲取新聞的層面,這是一種對于言論的軟性控制;公民專業主義即:“由公民監督的沒有專業障礙的自由新聞獲取”,通俗來講就是以公民為導向對新聞進行全面的開放。了解了這兩個專業名詞,我們或許能夠從制度上看到自媒體對傳統新聞媒體的專業主義質疑。從行動主體上看傳統新聞媒體是有組織的新聞機構,并且其對新聞的摘選受到一定的制約,而在自媒體的影響下,通過網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編輯,都能成為挖掘新聞、制造新聞、傳播新聞的個體,因此其更具有“公民普遍性質”,所以當自媒體對傳統媒體提出“新聞專業主義”質疑時,更具備民眾基礎。從行動方式上看,傳統媒體步調一致,局限于現有環境當中,無論對任何事物都保持著清醒的“規則性對待態度”,因此喪失了一定的靈活性,而自媒體則顯得更加隨意,因為評判者與新聞傳播者都屬于公民自身,言論更加自由,對于事情的發展保持著“自由性對待態度”,因此更為廣大民眾接受。綜上所述,自媒體對于傳統新聞媒體的新聞主義質疑似乎找到了方向,站在自媒體的角度看傳統新聞媒體確實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和覆蓋性,而自媒體力量則依據高靈活、覆蓋廣、傳播靈便、收回輿論導向支持、負責小等優勢成功與傳統媒體分庭抗禮。
從作者的角度看,自媒體也有著自身的缺陷,雖然依靠現在的環境能夠成功地質疑傳統新聞媒體的專業主義,但也存在“責任不明確、虛假信息、惡性傳播、綁架輿論導向”等多種問題。因此,就作者個人而言,認為傳統媒體勢必會在新一輪洗牌中融入自媒體的技術力量,從而向全媒體的方向轉變,但轉變程度是否能夠滿足廣大公民的需求,其根本在于政策的開放以及在行動主體和行動方式上進行改變。
全媒體時代必定會成為新的新聞傳播時代,無論是自媒體還是傳統新聞媒體都將在這條路上相互融合,其關鍵就在于是否有健全的政策支撐。因此,以自媒體現在的力量對傳統媒體進行專業質疑,雖然站在公民新聞專業的角度上有一定的質疑空間和道理,但從長遠的發展看,二者融合的趨勢遠遠大于自媒體取代傳統媒體。因此,大可不必拘泥于對專業主義的質疑,而是應當更多地考慮如何進行完整的融合。
[1] 比爾·科瓦齊,湯姆·羅森斯蒂爾.新聞的十大原則新聞從業者須知和公眾的期待[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 邁克爾·舒德森.發掘新聞[M].陳昌鳳,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 黃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4] 約翰·費斯克.大眾經濟[Z].載于羅鋼,劉象愚.文化究讀本[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G206.2
A
1674-8883(2015)22-0196-01
李婧垚,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研究方向:工業設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