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柏林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總醫院產科,北京 海淀區 100037)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前僅有潛在糖耐量減退或糖代謝正常,妊娠期(孕24~28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首次發現的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見的高危因素,其病情進展可嚴重危害母嬰健康,如負面影響胎兒、嬰兒心臟功能等,且近年來發生率有上升趨勢,故已成為了臨床研究熱點[1,2]。以往的研究重點多在孕期血糖控制情況與胎兒心臟變化的關系上,而胎兒出生后的后續心臟功能隨訪研究卻不多見。本文探討了GDM的飲食、運動及胰島素等綜合干預治療對胎兒、嬰兒心臟功能的影響,為臨床提供一些指導。
1.1 研究對象: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做產檢并分娩的GDM孕婦。納入標準:符合《妊娠合并糖尿病臨床診斷與治療推薦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3];<35歲;單胎妊娠;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自愿入組。排除標準:高齡產婦(≥35歲);雙胎或多胎;B超等檢查提示胎兒結構異常;OGTT中僅有1項指標升高,診斷為妊娠期糖耐量異常;妊娠合并糖尿病;合并重要臟器(心、腦、肝、腎等)、系統(血液、內分泌、神經等)嚴重疾患。剔除標準:未按規定治療,病例資料不全;出現特殊生理變化(如較重并發癥);孕婦自行退出。
1.2 分組及治療方法:按照上述標準,共收集66例GDM產婦,其中,在妊娠35周后確診者入對照組,共35例,均未行干預治療;在妊娠28周前確診者入觀察組,共31例,均行飲食、運動、胰島素等綜合干預治療,具體方法如下:①飲食干預:依據標準體重計算日需總熱量,其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分別占30~40%、20~30%、30~40%,早、中、晚三餐及三次加餐(前一餐后3h左右)的熱量攝入分別占15~20%、30%、25~30%、5%、10%、10~15%;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孕婦病情變化酌情調節上述比例;②運動干預:餐后應適度運動,以散步為主,持續20~30min;尤其對于肥胖孕婦,應囑咐家屬陪同監督其完成運動;注意運動時心率應<120次/min,若產婦合并內科、產科禁忌證,則不宜運動;③胰島素干預:經飲食、運動干預后,若產婦血糖仍未能達標,予以短效胰島素諾和靈R皮下注射,以三餐前30min的1P2、1P4、1P4為先(從小劑量開始),并于每日三餐前30min、睡前(22時)測量血糖,根據其結果酌情調整胰島素用量。
1.3 觀察指標:采用Voluson 730ProV型(GE公司,美國)、Accuvix V10及V20型(麥迪遜公司,上海)超聲診斷儀,在孕36周左右(胎兒期)、出生3個月時(嬰兒期)做心臟檢查,探頭頻率設為3~5MHz,主要指標如下:①心臟收縮功能:肺動脈峰速(PAPV)、主動脈峰速(APV)、左心/右心輸出量值(CO左/CO右)、左室射血分數(LVEF)等;②心臟舒張功能:二尖瓣E、A峰速值比(E/AMV)、三尖瓣E、A峰速值比(E/ATV)、左房短軸縮短率(LAFS)等;③心臟異常情況:記錄房室間隔缺損、心肌肥厚、動脈導管未閉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處理,定性資料以n或%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按 α=0.05 的檢驗水準,以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線資料:兩組GDM產婦均未有脫落情況。基線資料,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前體質指數(BMI)、產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胎兒出生孕周、新生兒體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n或±s)

表1 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n或±s)
項目 觀察組 對照組 t或χ2 P值年齡(歲) 28.2±4.3 28.8±4.6 0.454 0.651孕前 BMI(kg/m2) 22.1±2.3 22.5±2.5 0.673 0.503產次(初/經) 21/10 25/10 0.106 0.745胎兒出生孕周(w) 38.4±1.4 37.3±1.6 2.955 0.004新生兒體重(kg) 3303.2±332.2 3476.6±342.4 2.082 0.041
2.2 心臟收縮功能:胎兒期:觀察組PAPV、APV明顯小,CO左/CO右明顯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嬰兒期:兩組 PAPV、APV、CO左/CO右、LVEF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心臟舒張功能:胎兒期:觀察組E/ATV、LAFS明顯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E/AMV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嬰兒期:觀察組LAFS明顯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E/AMV、E/ATV 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胎兒期、嬰兒期的心臟收縮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胎兒期、嬰兒期的心臟收縮功能比較(±s)
指標 觀察組 對照組 t P值胎兒期 PAPV(m/s) 0.70±0.06 0.74±0.07 2.476 0.016 APV(m/s) 0.89±0.11 0.95±0.08 2.554 0.013 CO 左/CO 右 1.41±0.32 1.18±0.21 3.489 0.001 LVEF(%) 65.53±6.00 63.45±6.27 1.372 0.175嬰兒期 PAPV(m/s) 1.02±0.13 1.07±0.18 1.279 0.205 APV(m/s) 1.07±0.13 1.12±0.13 1.559 0.124 CO 左/CO 右 1.14±0.14 1.10±0.12 1.250 0.216 LVEF(%) 71.44±5.15 69.65±4.67 1.481 0.143
表3 兩組胎兒期、嬰兒期的心臟舒張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胎兒期、嬰兒期的心臟舒張功能比較(±s)
指標 觀察組 對照組 t P值胎兒期 E/AMV 0.77±0.08 0.74±0.07 1.625 0.109 E/ATV 0.68±0.10 0.62±0.06 2.995 0.004 LAFS(%) 27.22±5.02 24.03±5.55 2.437 0.018嬰兒期 E/AMV 1.31±0.18 1.26±0.14 1.267 0.210 E/ATV 1.29±0.14 1.23±0.16 1.612 0.112 LAFS(%) 38.33±4.28 35.67±3.95 2.625 0.011

表4 兩組胎兒期、嬰兒期的心臟異常情況比較n(%)
2.4 心臟異常情況:胎兒期:觀察組房室間隔缺損發 生率明顯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肌肥厚、動脈導管未閉發生率也小,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嬰兒期:觀察組心肌肥厚、動脈導管未閉發生率明顯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房室間隔缺損發生率也小,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GDM是妊娠期常見的高危因素,母體血糖升高,也會導致胎兒血糖升高,可能誘發子代心臟發育異常等不良妊娠結局,而嚴重危害子代健康。其對子代心臟的影響表現以心室壁間隔肥厚、心臟體積增大、由心肌細胞代謝障礙而致的心臟功能異常等為主[4]。而其作用機制主要有兩方面:①通過刺激胰島細胞增生,影響胎兒發育;②通過刺激胰腺β細胞增生,促使胰島素分泌,導致糖原蓄積而累及心臟[5,6]。因此,對于GDM孕婦應盡早控制血糖水平。
本研究中,觀察組孕婦均于妊娠28周前確診,屬妊娠中期,實施飲食、運動、胰島素等綜合干預治療后,至妊娠36周(即妊娠晚期)血糖控制情況均良好;對照組孕婦均于妊娠35周后確診,屬妊娠晚期,故未經規范化的綜合干預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胎兒出生孕周明顯大,新生兒體重明顯小(P<0.05),提示血糖水平過高,可能增加早產、巨大兒等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但綜合干預治療可明顯改善妊娠結局。飲食干預是綜合干預治療的關鍵,很多GDM孕婦控制飲食后,血糖水平即恢復正常;運動干預,可促使母體的胰島素敏感性增加,細胞內代謝增強,有助于降低孕婦血糖[7];若經飲食、運動等行為干預后,仍未能控制血糖,應增加胰島素治療,一般選用不經胎盤發揮作用、不在母體內形成抗體的短效胰島素,對子代的安全性高[8]。
本研究顯示,對照組胎兒期的CO左/CO右明顯小(P<0.05),而至嬰兒期后便無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高血糖水平孕婦的胎兒心室收縮血量明顯增加,待胎兒脫離母體高血糖環境后,機體的高代謝狀態又逐漸恢復。就心臟收縮功能,GDM胎兒一直處于高胰島素、高代謝環境中,必須通過增加心室血流量,以適應自身生長、發育要求,而高代謝狀態,使得胎兒一直處在相對缺氧的環境中,可能引起血流重分布,為供應胎兒腦部發育,多數血液流至左心,致使CO左/CO右隨CO右的增加而減小[9]。另外,兩組胎兒期、嬰兒期的LVEF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合CO左/CO右可提示在高代謝環境中,GDM胎兒并非經由心室收縮功能來適應自身生長、發育要求,而是以改變心室血流量為主。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的E/ATV、LAFS明顯大(P<0.05),至嬰兒期后 LAFS 仍明顯大(P<0.05),但 E/AMV無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胎兒的心臟舒張功能,尤其是左室主動松弛功能,可因高血糖而受損、順應性下降,綜合干預治療后既能明顯減輕其受損程度,也能一定程度提高左室順應性;待其脫離母體高血糖環境后,機體高代謝狀況雖逐漸恢復,但因受損明顯,恢復時間相對較長,而嬰兒期的左室舒張功能是由其順應性主導,并非主動松弛功能。另外,觀察組胎兒期、嬰兒期的心臟異常情況發生率也小于對照組,部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也提示早期綜合干預治療,可明顯改善GDM胎兒的生長發育情況。
[1] 樂杰.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0~151.
[2] 楊彩梅.妊娠期糖尿病對孕婦及圍產兒結局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5):740~741.
[3]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產科學組,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妊娠合并糖尿病協作組.妊娠合并糖尿病臨床診斷與治療推薦指南(草案)[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7,42(6):426~428.
[4] 段予新,李玉潔,徐珊.妊娠期糖尿病的干預治療對胎兒和嬰兒心臟功能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7):1644~1647.
[5] 李畢華,鐘敏,戴滿花,等.妊娠期糖尿病對新生兒胰島素抵抗及相關標志物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9):1230~1231.
[6] Gasim T.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maternal and perinatal outcomes in 220 saudi women[J].Oman Med,2012,27(2):140~144.
[7] Retnakaran R,Qi Y,SermerM,et al.Pre-gravid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duced risk of glouse intolerance in pregnancy:the role of insulin sensitivity[J].Clin Endocrinol(Oxf),2009,70(4):615~622.
[8] Lepercq J,Jacqueminet S,Hieronimus S,et al.Use of insulin glargine throughout pregnancy in 102 women with type 1 diabetes[J].Diabetes Metab,2010,36(3):209~212.
[9] 儲晨,桂永浩,任蕓蕓,等.母親妊娠期糖尿病對胎兒和嬰兒心功能的影響[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0,13(6):456~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