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會開始形成大眾創新創業的新浪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核心動力。
2015年,中國明確提出“雙中高”發展目標,即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為保證目標的實現,中國政府打出了“組合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火如荼,“互聯網+”高潮迭起,制造業2025戰略讓中國從工業大國邁向工業強國……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成為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雙引擎”。隨著我國加快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動。
一場政府的自我革命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是一個改革。”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記者會上再次提及“大眾創業”,并將其提到歷史的高度。
回顧過去,1978年,為發展農業生產,中共中央作出實行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決定,極大地激發出億萬農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格局。1980年,溫州市工商局發出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標志著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被認可,千千萬萬的城市居民從此當上了“個體戶”,成為我國市場經濟探索和社會財富積累的一支重要力量。1993年,計劃經濟時代的標志“糧票”被正式取消,近40年的“票證經濟”就此落幕,閑置在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得到解放,大量農村人口開始涌入城市,為中國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奇跡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簡單是一句口號,也不是要在社會上刮一陣風,而是要通過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實實在在地釋放出新一輪的改革紅利。從政府層面來說,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快改革步伐,簡政放權,給市場主體創業創新留出空間,搭好舞臺。通過政府放權讓利的“減法”,來調動社會創新創造熱情的“乘法”。
按照“法無授權不可為”、“法無禁止皆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原則,拿出“權力清單”,講清政府應該干什么;給出“負面清單”,指明企業不能做什么;理出“責任清單”,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當好市場秩序的“裁判員”和改革創新的“守護神”。把一味管變為放管結合,做好服務,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生機勃勃的良好局面。
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核心動力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爆炸式的高速增長態勢已經走向“冷靜”,許多不經扛的企業因此倒下了,新常態更看重質量、效率的內涵。同時也讓一些基因良好的企業站住、甚至飛了起來。
2015年年初,正在深圳考察的李克強總理來到柴火創客空間,體驗各位年輕“創客”的創意產品。總理現場評價:“創客充分展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這種活力和創造,將會成為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不熄引擎。”創客空間提供場地和基本的工具,不同年齡、不同行業的人們因為興趣聚集到一起,分享彼此的想法,并一起動手,將想法變成現實。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創客的數量龐大,并有著成熟的活動空間。
被稱為“淘寶第一村”浙江義烏青巖劉村,憑借著“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貨源優勢,電子商務猶如雨后春筍,在義烏遍地開花。這個原本僅有1486名村民的村莊,現在容納了8000多人,淘寶網店超過2000家,年成交額達數十億元,成了中國名副其實的第一淘寶村。短短三四年的時間,從青巖劉村起步的淘寶店主,其中很多都發展成了千萬級的大網商。這些創業者成為義烏電子商務領域的“偶像”,也為后來源源不斷到青巖劉村創業的新手們提供了無窮動力。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乘法效應不斷顯現,隨著簡政放權的持續推進和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企業315.9萬戶,同比增長19.3%。新增企業超九成為私營,而個體私營經濟已經成為中國就業的主渠道之一。截至明底,全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實有2.73億人,比去年底增加2338.9萬人,同比增長8%。新增個體私營從業人員持續快速增長,成為解決就業的主渠道。
毫無疑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家家新公司的成立與成功。放眼當下,創新創業正從“小眾”逐步走向“大眾”,全社會開始形成大眾創新創業的新浪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核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