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不是萬能的翅膀,中國電影飛翔的高度最終取決于自身的生命力。電影投資方和從業人員應對優質IP持有循環性的、系列性的開發態度,文化高峰的產生沒有捷徑可走。
中國電影、游戲產業高歌猛進,催熱了一個新詞“IP”。
雖然已入行多年,但大部分編劇去年才第一次聽說“IP”這個詞兒,“突然之間,大家就言必稱IP了。”一開始有點摸不著頭腦,但弄明白后發現,IP并不算新鮮事物,“其實就是英語‘IntellectualProperty的縮寫,也就是‘知識產權。”
IP的概念最早源自互聯網圈,聽起來很虛,但內涵很實在,而且很多元。IP的形式五花八門,一部膾炙人口的網絡小說、一個擁躉眾多的動漫形象、一首歌的名字甚至一個概念……一句話,只要有開發價值,都有可能被投資者買下版權,都是IP。僅在今年暑期檔,就有《大圣歸來》《黑貓警長之翡翠之星》《桂寶之爆笑闖宇宙》等多部IP電影。
實際上,電影、動畫購買文學版權的傳統由來已久: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所謂IP開發不過是換了個新說法而已。
“美國迪士尼公司是運營IP的高手,依靠米老鼠、唐老鴨等深入人心的形象,不但創造了史上最成功的主題樂園,還開發了一系列玩具、服飾等衍生品,它們所創造的利潤遠遠超過電影本身的產值。”作為迪士尼的玩具、服飾生產商,美盛文化董事長趙小強深有感觸。
正是受到迪士尼運營方式的啟發,美盛文化近兩年開始嘗試IP開發,旗下不僅有《莫麟傳奇》《爵士兔》等原創動畫,還開發出了三維動畫片《星學院:魔法禮服》。趙小強介紹,“以后還會打造《星學院》第二部、第三部,目前團隊以IP為運營核心,我們的目標不是出一部作品,而是找一批可以持續挖掘的形象。”
互聯網特點
IP能夠成為一個熱詞,離不開互聯網的支撐,互聯網也讓當下的IP開發不同于以往的知識產權開發。
互聯網極大地擴大了作品的流傳范圍及影響力,一位網絡作家在文學網站上發布一部小說,無論貧富貴賤,哪怕地處老少邊窮地區,讀者們也可在第一時間無差別分享,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好惡,網友的打賞和吐槽決定了這部小說在榜單上的沉浮,改編高居榜首的作品無疑意味著套牢了大多數擁躉的錢包。以前,一本書適不適合被改編成電影、一組形象合不合適開發成游戲,大多取決于投資者的經驗和改編者的審美趣味。現在,高點擊率是優質IP的重要標志。
在知識產權開發中,也有專門的版權經紀人搜羅好作品,針對其特質改編成不同形態的文化產品,如今的IP開發有何不同?
以往,大多數版權經紀人的改編計劃比較零散,一個項目得找不同的動漫公司、電影公司、出版社分別合作,耗時耗力。而互聯網公司往往跨界發展,旗下擁有娛樂、出版、快消產品多個板塊,因而,誕生于互聯網圈的IP開發從一“出生”便顯示出全產業鏈開發的基因。
在優質IP價格一路上漲的情況下,更有意識地進行全產業鏈開發,已成為投資者收回成本、打造品牌的必要手段。
乘著IP的翅膀就能高飛嗎?
如今,“IP”這一概念在中國炙手可熱,大有燎原之勢。然而,在2015眾人蜂擁尋找投機風口的這一年里,IP似乎被曲解成了一種極易速成的新型營銷模式。
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總經理周鐵東曾撰文指出,不久之后,將會有無數熱錢被忽悠得栽在“IP”這個熱詞上,因為并非所有的知識產權都有可被開發成電影項目的潛質:無論什么故事,若要在大銀幕上呈現,它必須“可拍攝”(能轉化為電影視覺語言),“可融資”(有人愿意砸錢投拍),“可營銷”(具有足夠的賣點說服投資人砸錢),“可觀賞”(影院愿意排片,觀眾愿意買票)。這幾個要素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缺一不可。
IP電影的急速發展,是對我國電影市場巨大潛力的直接反映。作為一個年票房總額在百億元的巨大市場,需要好電影、好故事。而IP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IP電影的發展確有其益處,對電影產業來說,內容更加多元化,對文化產業來說,提高了業內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IP電影因其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而受到投資方的青睞。“短、平、快”在IP電影制作中可以簡化為一種標準流程:尋找熱門IP——確定合適演員——坐等粉絲貢獻票房。這一系列市場行為操作簡單,卻能輕而易舉獲得票房。但是我們也應認識到,這種電影速成法以及IP電影的過度開發,給中國電影的健康有序發展帶來的弊端也是極大的。
負面影響首當其沖的是對電影創造力的抑制和削減。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無論采用何種市場運作機制,創意永遠是核心。而IP電影最大的詬病就是創意的“拿來主義”。任何一個領域的IP都是在本領域的創作規律下產生的,作家寫出好的小說,動漫制作者創作好的動漫形象,這些核心創意雖然可能被很好地用于電影改編,但電影的故事與人物形象是有其獨特性的。好的電影劇本需要市場給予充分的尊重。而目前的現實是,在中國的電影制作體系中,電影編劇本就屬于弱勢群體,如果再舍棄本源,勢必會影響編劇的積極性,形成惡性循環。
文化產品的創造和生產與其他商品不同,唯利是圖和急功近利都是可持續發展的大忌。文化產品的孕育需要時間的沉淀和打磨。這一點從IP電影在國外的發展可窺一斑。國外的超級IP都是經過多年的醞釀,如大家所熟知的《哈利·波特》《變形金剛》《鋼鐵俠》等,都是圍繞一個核心IP的開發,并且名利雙收。以《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為例,這部電影延續了第一部的火爆,人們爭先恐后涌進影院享受鋼鐵俠、美國隊長、綠巨人集體拯救地球的痛快。觀眾的快感來自于漫威75年漫畫文化的集合,長時間、多方面的塑造使得英雄形象在人們心中更為豐滿和深刻。漫威還全面開發了動畫、電視劇、游戲等多種IP產品。所以,《復聯2》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在中國內地播出的首周就拿到近10億元的票房,得益于創作團隊對這一IP形象多年的打磨。
反觀中國的IP開發,能夠經過全面創造、長久打磨的IP少之又少,這與中國文化市場急劇發展帶來的急功近利的心態有關。前浙江衛視總監夏陳安曾談到一個事例:浙江衛視曾計劃與一家瑞典知名動畫公司合作,面對中方提出一年多的制作周期,對方表示不可能完成,因為他們一個動畫片的制作周期正常是7年,而這么長的制作周期在中國的市場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從行業競爭的角度看,中國目前的IP轉化實力仍不足,面對IP蜂擁而上的開發,必然造成電影業的混亂和資源浪費。針對大IP的搶奪已經成為當下各個制作工作的核心“業務”。
中國電影正處于一個急速發展的時期,從2003年的10億元,2014年的200億元,到2015年已超過400億元,票房的劇增說明了中國電影積極開放的態度,也反映了中國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化消費需要理性的引導,好的電影能夠培育觀眾,形成良好有序的電影文化,從而產生良性循環——這是電影的發展之道。
IP不是萬能的翅膀,中國電影飛翔的高度最終取決于自身的生命力。電影投資方和從業人員應對優質IP持有循環性的、系列性的開發態度。文化高峰的產生沒有捷徑可走,我們應積蓄力量,擇機而發,依然期待好IP,期待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