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2015年的房地產市場,就像是一個摔了一跤的人,急于爬起來,向大家表示沒事,但2016年回到家后,發現傷勢依然很重,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治療。
轉眼又到年尾,不說你也知道,又到總結的時候了……
一線城市成交量集體回暖,深圳的房源更是不搶不行;二線城市成交情況同樣暖風徐徐,青島的成交量更是令人欣喜,唯獨老大難的三四線城市成交量不大樂觀。可以說,今年的房地產市場,足夠光鮮靚麗。
此時,同事小S走過來,隨手拿起我辦公桌上的一個玻璃杯具,把玩了起來。“看起來不錯的樣子,摸起來就感覺一般了。”
細細品味,房地產市場又何嘗不是如此呢?2015年的房地產市場,就像是一個摔了一跤的人,急于爬起來,向大家表示沒事,但2016年回到家后,發現傷勢依然很重,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治療。
庫存警報尚未解除,人口紅利漸漸褪去,樓市分化日益加重,融資依舊不易,面對諸多的問題,2016,你準備好了嗎?
去庫存仍待時日
房地產黃金十年結束了,如果說前幾年還有人持懷疑態度的話,那么今年這已經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了。與家電、鋼鐵及煤炭一樣,眼下房地產業也成為了過剩行業的代名詞。
短短10多年的時間,住房便由短缺走到過剩,這個速度足夠驚人。那么,眼下房地產市場的庫存究竟有多少?
“去年我說今年不會出現價格暴漲,原因是目前有了大量的庫存”,知名地產人任志強日前指出,一年之內庫存不僅沒有消化掉,反而增加了1800萬平方米,現在總的庫存量已經達到6.8億平方米,這種勢頭還在繼續,有可能會超過7億平方米。而7億平方米庫存里,有4億多平方米是住宅。相比于每年的銷售量,這點庫存不大,但是有2億多接近3億平方米是寫字樓和商場,這部分庫存和每年的消化量之比大概是1:1,以這個速度很難消化庫存。
“商業項目去化難是全國普遍現象。”青島時代縱橫營銷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百忍說,“以青島為例,幾年來的統計數據表明,青島住宅和商業(商鋪、寫字樓和酒店公寓的總和)的銷售比例一直維持在十比一左右,也就是青島一年賣掉大約十萬套住宅,也就賣掉一萬套商業。但青島目前的在建8000萬平方米施工面積中,商業占了2700萬平方米,正好是三分之一,這樣形成了巨大庫存,青島目前已經拿到預售資格的住宅存量17萬套,不到兩年的去化周期;而商業庫存7萬套,幾乎是6年的消化周期。”
而在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看來,樓市高庫存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的痛點,一旦計入潛在庫存數據,中國樓市的庫存數量可能倍增。
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庫存一旦長期積壓,將嚴重威脅開發企業的生存環境與房地產市場的活力,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去庫存容不得半點馬虎。
在這種情況下,12月14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6年經濟工作,要求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求化解房地產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要求加快農民工市民化,要求擴大有效供給,保持有效投資力度。要求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
消息一出,很多樂觀派的開發企業便開始憧憬美好的未來了。
冰火兩重天
誠然,政策紅利將為樓市注入更多的利好,加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將釋放出大量的置業需求。但誰又能保證這些需求一定會涌入庫存大戶的三四線城市呢?
眾所周知,消化庫存,首要的任務便是找到足夠多的購房者。對于一線城市以及未來人口流入的二線城市而言,需求仍然旺盛,未來是可期的。可對于三四線城市以及人口流出的城市而言,情況就沒那么樂觀了。
現階段中國樓市,可謂相去霄壤。
“目前一線城市是因為社會福利高,需求大,導致全國購買力集中于此,供需關系無法平衡,房價一直上漲,香港化趨勢難改。而二線城市普遍出現市區好,郊區差的兩極分化局面。三四線城市主要是量的泡沫,無法短時間消化,且開發商大多規模小,資金吃緊。”張百忍說,青島亦然。
據房價點評網青島機構數據中心統計顯示,截至目前,2015年青島新房市場成交套數早已超過2014年全年的成交量,緊迫成交火爆的2013年。而新房成交面積更是超過2013年,創造歷史新高。
盡管今年青島的房地產出現了明顯復蘇的跡象,但市場現狀卻是冰火兩重天。
“市區的樓盤賣得非常好,但是郊區的樓盤想賣得很好非常難,有些樓盤開盤賣得不錯,但是后續再開,馬上沒有客戶了。項目想賣得快,基本上沒有錢賺。”張百忍進一步分析指出,新區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延伸,也是平抑房價的很有力的保障。在一個城市,如果有新區,土地供應就遠遠大于老城區,這樣導致供求關系不再緊張,因為新區規劃起點高,也成為城市發展的引擎。
而這往往是靠市政府等行政中心搬遷為帶動點的。很多城市的新區雖然做了眾多利好規劃,但多是圖紙上的擺設,實施緩慢,很難在短期兌現。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郊區盤的銷售不暢。
遠水不解近渴
房地產市場分化愈演愈烈,早已在業內達成共識。而關于分化的原因,業內人士則眾說紛紜。不過,主流的觀點仍是人口因素,它才是樓市燃燒的柴薪。
世聯行副總經理袁鴻昌在中城聯盟營銷總監聯席會上表示,2015年、2016年我們會疊加到中國三撥人口的最高的需求。中國的出生人口高峰1951-1958年很多人,1962年到1976年第二撥、叫回升潮,第三次出生高峰就是50年代這撥高峰的后代,他們現在進入到婚齡期,他們要買房、結婚了。大概看到我們現在有多少人在買呢,57到64歲的人現在很多,39歲到50歲的人很多,20-30歲的人很多,這撥是剛需、這撥是改善、那撥是養老,應該說現在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這之后這個圖畫就沒有這么美好了。
換言之,2016年之后,中國的人口紅利將漸漸遠離,人口拐點將到來。而在眾多業內專業人士看來,顯然并不是一個好消息。日本和歐洲部分國家和地區在“人口拐點”到來前后,經濟危機如影隨形,首當其沖是對房地產的沖擊。比如日本,在1992年人口出現拐點之后,房地產泡沫破裂,地價大幅下降。
盡管二孩來了,“人口紅利”這個過去撬動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杠桿又一次加長,著實讓房地產業從業者感到興奮。但冷靜下來,兌現二孩帶來的紅利恐怕尚需時日才能釋放到市場上來。
幸好,還有城鎮化推進下的農民工市民化紅利。
新浪微博上一篇《人民日報暗示:別被深圳樓市騙了!》的報道指出,房價上漲的背后離不開人口流動與轉移。數據顯示,深圳常住人口在2000-2013年間增長了362萬,目前深圳的常住人口中外來人口占七成多,這是深圳房地產市場增長空間大的最主要原因。
簡單說來,人口流動到哪里,哪里的市場需求就將增大。未來,隨著農民工市民化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勢必將帶來大量的置業需求。但是,倘若指望進城落戶的農民工成為購房主力人群,恐怕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戶籍、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等因素一個也不能少,顯然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解決。
遠水不解近渴。對于開發企業而言,做好當下顯然是最靠譜的選擇。“開發商企業需要務實。”張百忍指出,營銷還是以人為本。只要挖掘出賣點,適銷對路,賣的好并不難。關鍵是要找準客戶,產品定位、成本控制、銷售模式緊密地結合在一塊。
201 6年,地產業究竟會去向何處?雖然一時間難以言明,但這些問題終將會在2016年的日歷表上一一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