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雙十一”的第七個年頭,在再度升級的營銷努力下,各大電商的數據再創新高絲毫不存在懸念。同一天,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爐,同比增速11%,在工業增速黯淡,固定資產投資跳躍式回升的形勢下,消費被一些人認為正在接過中國的增長引擎。
不過,在過去10年,消費幾乎一直是10%的增速。投資下降,終將造成就業和收入增速水平的下降,最終向消費傳導。從這個意義上說,消費是投資以及收入的滯后反映指標。
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商成為了被寄予厚望的增長點。去年“雙十一”當天,阿里的銷售總額近100億美元,遠超美國圣誕前后“黑色星期五”和“網絡星期一”兩天合計30億美元的銷售總額。
毫無疑問,電商在近年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和消費圖景,在大幅提高銷售、配送、購物效率同時,也壓縮了成本以及中間商價格尋租的空間,還讓國內消費者能相對便捷地享受到海外的高質量商品。另一方面,也為個人商戶開辟了銷售渠道,讓萬眾開店成為可能。
不過,網購巨頭近兩年的營銷舉措正在催生略顯極端的消費主義。拋開提價再打折、互相拆臺等不當行為,將一年中大大小小的節日、非節日都演變成打折刺激消費的日子,無疑占用了國民不少的時間乃至生產力。
對消費者個人來說,在網購中省下一些必要的開支固然可以算作變相的財富積累,但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這并不創造財富,而只是財富在不同人群間的再分配:可以認為是偏向時間成本較低、收入相對較低的消費者,但同時也偏向相對較閑的消費者和對真正的財富創造并不上心的人群。
前不久,馬云提出消費即消耗、浪費理論,他說,現在可能很多人家里有四臺電視,其中三臺電視永遠不打開,那三臺就是浪費,那就是內需。
從經濟原理來看,這當然在理,與中學教科書中看到的“資本家寧愿將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頗有相似之處。但若這成為廣大企業和百姓的日常實踐,是否是社會之幸?
當前各國苦苦追尋的GDP增長是否應該由這一類GDP來實現?目前仍然沒有更好的國民財富核算體系,但當前的這一體系無疑需要一些反思。
今年的“雙十一”,已然演化為企業、消費者、以電視臺為代表的第三方、及至政府的集體背書。政府希望促進消費的意愿與電商的繁榮無疑存在契合點,但是為了穩增長、調結構,以各種政策、非政策的方式促進消費,似乎又讓人看到幾個月前放手讓股市上漲的影子。當然,消費的繁榮,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有直接后果。但是否最終會像過去幾年的投資一樣,透支未來的增長潛力?
阿里在過去十多年中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與它的新經濟伙伴一起,正在重塑中國的商業邏輯。過去兩年,筆者試圖從中國及海外政商學界精英中了解對這一現象的看法,得到的更多是褒揚——從馬云本人,到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的掌門人、外資投行的亞太區掌門人、哈佛商學院的中國問題專家。
相對平衡的一番評論來自一位阿里的投資人,他說:首先,要看到這些企業目前為社會創造了這么多好的東西,但也要警惕這個過程最后是否會演變成阻礙創新的東西。目前,至少還沒有看到一定是往這個方向走。
“保持警惕是好的”,商業的本質很多是做大,做大了就想永恒,但永恒是不可能的。怎樣永恒,很多人訴諸壟斷。更好的辦法是:早死早超生——自己relinvent(重塑)自己。
透過谷歌,我們看到,實質性的壟斷地位可以讓企業的大踏步創新、試錯成為可能,谷歌也愿意不斷進行組織優化。
中國的超級企業們正在編織數張巨大的商業網絡,橫跨互聯網、金融、傳媒等領域。這些網絡中的成員是否終將一榮共榮、一損俱損,在未來的幾年中將更多依賴圈中人的自治,還是整個社會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