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任廷會
手機24小時開機,全天候在崗,這是譚麗瓊成為“2014年度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高校優秀輔導員”的秘訣。在輔導員這個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她用一片丹心踐行師德、播撒陽光。
譚麗瓊的手機有些特別:一周7天,每天24小時,從不關機。
在擔任貴州師范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專職輔導員的四年里,她幾乎每天都會接到學生的電話:有的是清晨來電,咨詢課程安排;有的是午休時打來,哭訴自己遭遇挫折;有時響起“夜半鈴聲”,尋求她的幫助……
譚麗瓊說,她的手機既是傾聽學生心聲的“知心熱線”,也是幫助學生解決難題的“求助熱線”,更是關懷學生成長的“守護熱線”,因此,“必須時刻開機,決不斷線!”
“譚老師,我被車撞了,在新添大道溫泉路口。”2012年6月3日凌晨,大雨滂沱,睡夢中的譚麗瓊忽然接到學生李偉的電話。
聽見李偉虛弱的聲音,譚麗瓊一時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別怕!老師馬上來!”
當時,譚麗瓊正懷有身孕。盡管行動不便,她仍冒著大雨趕到出事地點。李偉一個人躺在地上,肇事車主已經逃逸。
譚麗瓊隨同120急救車把李偉送往烏當醫院,辦理住院手續,還墊付了醫藥費。
“他小腿嚴重骨折,需要立刻做手術,趕緊請家屬簽字!”從CT室傳出醫生的喊聲。
來不及等待李偉家人或學校領導,看著那一條條可能會承擔的責任條款,譚麗瓊沒有任何遲疑,果斷地簽上自己的名字,懇求醫生全力搶救。
那一夜,譚麗瓊一直守護在病房外,由于醫治及時,李偉脫離了危險。
“當我醒來看到坐在病床邊的譚老師時,我內心有一種難以言明的感情。譚老師紅腫著雙眼守了我一晚上,也不顧腹中胎兒的安危,給我媽媽般的照顧。”李偉回憶道。
李偉住院期間,譚麗瓊并未休息,在醫院、學校、保險公司之間來回奔跑,為他募集醫療費用,還協助交警找到肇事者。“學生的安危是我的責任,他們能在出事后第一時間給我打電話,無論如何,我要對得起他們這份信任。”譚麗瓊說。
在年齡上,譚麗瓊比學生們大不了多少,而在每一個學生最需要的時刻,譚麗瓊都給予他們母親般的關懷,也正是這份“母愛”讓她與學生們的心緊緊相連。
“譚老師,我不能按時返校了,我爸爸因肝癌去世,我要在家處理后事。”2012年8月底,譚麗瓊接到學生張英的電話。
張英在班上并不突出,性格內向,成績中等,遇到問題不會主動尋求幫助,更不會主動向他人傾訴自己的遭遇。
聽到張英疲憊、悲傷、哽咽的聲音,譚麗瓊心底泛起一絲愧疚,對張英父親生前的病狀,她并不知情。
“對不起,老師之前不是很了解你家里的情況,聽到這樣的消息我很難過,希望你節哀,學校這邊我會給你寫好請假說明。以后不管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有什么困難老師一定會竭盡所能幫助你。”
譚麗瓊通過多方打聽后得知,為醫治父親的肝癌,張英家里耗盡了積蓄,母親既掙錢養家又照顧父親,積勞成疾,家里還有一對正在念中學的雙胞胎弟弟——失去至親的傷痛和經濟壓力壓得張英喘不過氣。
譚麗瓊跟班上同學溝通后,專門成立了工作小組,給予張英無微不至的關愛。同時,她多方協調后,推薦張英在學院做兼職,一方面,忙碌的學習與工作能讓張英盡快走出悲痛,另一方面,她也能拿到工資補貼家用。
然而,就在譚麗瓊休產假期間,代理輔導員疏忽了對張英的關注。為了幫助母親減輕家里的負擔,張英幻想走捷徑賺錢,竟然辭掉學院的兼職工作,轉而加入一個號稱“只要投資一千多元錢就可以當老板掙大錢”的公司。
了解情況后,譚麗瓊多次找張英談心,告訴她這是既耗費金錢、又浪費時間的事情,應該把更多心思放在學習上。可是,張英并不認為這是類似于傳銷性質的公司,根本聽不進老師的勸告。
譚麗瓊并未放棄,剪輯相關的網絡視頻資料,找該領域的心理專家咨詢,找來張英的朋友給她做思想工作。慢慢地,張英發現自己幾個月的付出并沒有任何收益后,才接受譚麗瓊的勸解,停止去參加公司舉辦的各種培訓。
看著張英把精力投入學習,譚麗瓊放心了不少。沒想到,一天晚上,她突然接到張英室友的電話:“譚老師,張英都哭了幾個小時了,也不吃飯。”室友還說,張英最近思想偏激,經常和同學吵架,抱怨社會不公平。
譚麗瓊剛放下的心又提了起來,多方打聽得知:原來,張英家所在的村子集體修路,母親接到的都是重活,身體根本經受不住,兩個弟弟也無心學習,原本優異的成績直線下滑,甚至一個弟弟想輟學打工……
那一晚,譚麗瓊把張英接到自己家里,認真傾聽張英的哭訴,從生老病死的人生哲理談到未來的職業規劃,開導她要樂觀積極生活,并建議她從自己的專業特長出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譚老師,我找到了一份在家教輔導機構的兼職工作!”不久后,張英高興地給譚麗瓊打來電話。
“她沒有走上彎路,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變得自立自強,我很高興!”譚麗瓊說。
“譚老師,我找到工作了,江口中學的數學老師。”
“我被錄取為畢節四中的微機課老師。”
“譚老師,我考上公務員了,是我們統計學專業對口的工作。”
每到畢業季,譚麗瓊都會接到一個個傳遞喜訊的電話。
“輔導員工作很繁雜,要把這份平凡的工作做好,要熱愛,要執著,更要創新。”面對就業形勢的變化,她不斷創新工作思路。
“一個都不能掉隊”,是譚麗瓊在學生就業問題上的工作要求。
自學生入學開始,譚麗瓊就在班上成立“就業服務工作小組”,明確各位組員的職責,把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貫穿于學生大學生活的全過程,學生進校時就讓他們結合自身的特長、目標制定個人職業規劃,在后續的幾年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再逐步幫助學生完善規劃檔案。
《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形勢與政策》等課程在學生眼中并不受重視,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譚麗瓊精心設計教案,在課堂中穿插生動有趣的互動活動,比如開展“模擬面試課堂”,讓學生自選面試主題,自導自演,生動展現面試現場,并傳授學生面對不同的面試場合所應具備的面試技巧。
分類管理、因材施教是譚麗瓊管理學生的常用方式。
對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除要求他們做到學習與工作兩不誤外,還號召學生干部要充分發揮模范帶動作用。成立學習小組,實施 “先進帶動后進”制度、開展“一幫一”互動活動。成績優異的同學每人根據自身情況帶動1至2名成績靠后的同學,成績處于中游的同學負責監督該制度的落實情況。
同時,譚麗瓊也積極倡導“學習規劃與素質拓展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先進帶動后進”制度與就業服務小組相結合,堅持一對一的學業與就業指導思路,有針對性地開展跟蹤式就業指導服務。四年來,譚麗瓊所帶畢業班級的就業率基本保持在98%以上。
對話譚麗瓊:
記 者:你覺得輔導員工作的難點是什么?
譚麗瓊:對我來說,難點是專業輔導,我學的是歷史學專業,是典型的文科生,而作為數學與計算機學院的專職輔導員,在專業上我無法給予他們指導,自然也就跟不上“專家型輔導員”的要求,每次學生有專業上的疑惑,我都只能請求別的老師指導他們。
記 者:家里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顧,學校里有這么多學生需要管理,你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
譚麗瓊:輔導員工作很細、很雜,只有和學生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學生的一切。所以,我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于與學生相處,自己的孩子就托付給家人多照顧。這是理所應當的,5個班級227個學生,也是我的孩子,我要對他們負責。
(責任編輯/
姚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