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岳 振
電子商務發展水平仍然滯后,電商交易規模小、平臺建設不夠等確實是實力弱的表現,但是這也正是貴州電子商務的巨大潛力所在,“迫切需要加快發展、超常規發展”。
“目前,全國各省農村電子商務基本都處于起步階段,如果我們抓住機遇,完全有可能實現后發同步甚至后發先至,如果錯過這次機遇,我省農村的發展又將落后一個時代。”貴州省委書記、省長陳敏爾在8月20日舉行的全省電子商務發展大會上說,農村電商能夠鞏固和發展這些年農業結構調整的成果,事關整個農村的生產、投資、消費,事關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電子商務對貴州還有更廣泛的意義。近些年,商務活動電子化的跨越式發展,是商事制度的“一場革命”,它與實體經濟高度融合,深刻改變了流通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調整經濟結構、增強創新創業活力、保障與改善民生等,都會產生重要促進作用。遵循時代要求與市場邏輯,“因勢而謀、順勢而為”發展電子商務,是貴州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戰略選擇。
最近幾年,貴州電子商務政策環境持續優化,技術條件逐漸完善,電商發展勢頭強勁,增長速度很快。比如貴陽市2014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380億元,增長120%,連續三年增長超過100%。但全省電商產業總量依然偏小,根據貴州省商務廳的數據,2014年,貴州電子商務交易額為758億元,網絡零售交易額為342億元,分別占全國的0.58%和0.71%,微乎其微。
貴州和周邊省市的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相比,差距非常大。2014年,貴州電商交易額只有重慶的六分之一,湖南的電商交易額是貴州的4倍,廣西也超過貴州1200多億元。貴州與東部地區相比,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差距更大,比如2014年廣東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63萬億元,來源于廣東省的網絡購物訂單量突破8億單。
阿里研究院去年初發布一篇影響廣泛的數據報告,名為《省長必讀:誰動了我省的奶酪?》,其中專門提到淘寶跨省交易中貴州“逆差”現象,指出“貴州省連續三年榮獲‘逆差王’,逆差程度逐步擴大”,“2013年,貴州省向外省每賣出1元,從外省買入的數額則為20元,而這個數字在2011年僅10元”。2014年,貴州省“向省外銷售總金額”與“在省外銷售總金額”的比例為1:14,逆差雖比往年有所縮小,但形勢依然逼人,貴州電商產業“實力弱”的狀態十分明顯。
貴州電商產業“實力弱”,原因是多方面的。黔東南州發展電子商務面臨的難題具有代表性:首先是基礎設施欠缺、支撐能力不足,寬帶速度慢、資費高,信息化程度不夠、服務落后;其次是人才力量薄弱,對電商產業、企業的支撐能力不夠;第三是普遍缺乏企業創新意識,只求守住“一畝三分地”,市場拓展、銷售模式、渠道創新愿望不強;第四是滯后的交通條件推高了電商物流成本,對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積極性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需要關注的是,政府在創業、創新政策支持與環境改善方面投入不足,也是導致電子商務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10年前的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就發布《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政府推動與企業主導相結合、營造環境與推廣應用相結合、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相結合、重點推進與協調發展相結合等原則。10年間,電子商務的省域差距逐漸擴大,這顯然與政府的重視程度與創新意識密切相連。
“‘互聯網+’相對滯后”,騰訊研究院根據移動終端數據分析稱,貴州省“互聯網+”指數排名全國第30位。移動終端“互聯網+”活躍度不足,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信息化建設滯后、網絡資源挖掘能力欠缺。“互聯網+”普及程度低,導致“網絡市場主體總量少,網絡市場發展滯后”,貴州省電子商務目前還處于“初步階段”。去年貴州省本土電商企業交易額是73億元,僅為全省電商交易額的10%。
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滯后,電商交易規模小、平臺建設不夠等確實是實力弱的表現,但這正是貴州電子商務的巨大潛力所在,“迫切需要加快發展、超常規發展”。基于此,貴州省于2015年8月份發布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的“實施意見”,從培育和引進電商市場主體、建設電商平臺、鼓勵電商模式創新、增強電商基礎支撐能力、建立電商人才培養體系、優化電商發展環境等方面制定了發展目標、規劃了探索路徑。
2015年5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意在“減少束縛電子商務發展的機制體制障礙,進一步發揮電子商務在培育經濟新動力”,這為貴州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提供了決策指南。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調結構轉方式任務繁重的形勢下,貴州要探尋發展新路,保持穩定快速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的帶動作用,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盡管基礎薄弱,但貴州希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交匯孕育出的新浪潮”中站穩腳跟、乘浪前行,計劃到2017年底,電子商務發展“百千萬工程”要基本完成,即打造100個國家級或省級示范項目、1000個特色網店、10000個電子商務服務站,促進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共同發展、電子商務產業與傳統產業全面融合。
根據貴州電子商務發展“實施意見”,要打造具有貴州特色的電子商務產業和創新模式,促進電子商務發展與五大新興產業深度融合,基本形成貴州電子商務生態圈,到2020年,全省電子商務交易額要突破3600億元,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
貴州各地已經深刻認識到電子商務對“發展新路”探索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意義。貴陽市將整合各方力量、強化政策引導,致力將電子商務培育成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擴大就業的增長點,全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并拿出了實實在在的支持策略,比如知名電商企業如果到貴陽設立全國總部,將一次性獲補助1000萬元,設立區域總部,一次性獲補助500萬元;六盤水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在全市100個左右的鄉鎮(街道)、1500個左右行政村建設2500個左右的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在黔南州惠水縣好花紅—百鳥河電子商務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初具雛形,一批電商企業嶄露頭角;畢節市將在5年內建設鄉村電商服務站3000個,建構“電商+旅游+扶貧”模式。
農村電子商務是貴州電商產業發展的“主戰場”。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是貴州農村電商發展的契機。貴州將支持建立“涉農互聯網+”電商村級服務站點,通過運營并總結經驗后迅速推廣,鼓勵返鄉農民工參與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利用貴州電子商務云平臺、淘寶網、京東商城等知名第三方平臺,與農業產業化基地、農產品營銷大戶和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等對接,開設店鋪,推動“黔貨”出山。
在銅仁市,經濟社會發展廣泛“植入‘互聯網+’理念”,電子商務“后發先行、強勢起飛”。國家部委及科研機構專家學者、阿里巴巴等知名電商企業專業人才為銅仁提供高品質智力支持,電商平臺搭建和市場主體培育欣欣向榮。特別是推進與普及“農村淘寶”,為銅仁電子商務產業開辟了廣闊天地,目前,全市85個村建立了“農村淘寶”服務站。銅仁市與阿里巴巴集團將合作建立500個電商示范村,銅仁市用“農村淘寶直通車”解決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題。

商務活動電子化的跨越式發展,是商事制度的“一場革命”。圖為銅仁市碧江區和平鄉農村淘寶服務站負責人吳國友(中)在向村民介紹網上代購代賣服務功能。(田 宇/攝)/
電子商務“銅仁模式”有兩個得力政策:市財政連續3年每年拿出100萬元以上獎補資金,用于本土產品的“出銅鼓勵”補貼;本土產品通過快遞外銷,對每件快件給予2元補貼。這些政策“激發了快遞企業服務地方發展、助力農村電商的動力”。外界有評價:“銅仁農村電商的發展,政府與企業的理念與眼光,都值得重視。”目前,銅仁市快件進出比例,已由原來的10:1逐步縮小到6:1。
“網貨下鄉、農貨進城。”國務院扶貧辦將著力推進電商扶貧工程,用農村電子商務推動精準扶貧,通過“設立電商扶貧實驗基地、采取‘平臺+園區+培訓’等方式,整合貧困地區優勢產品、對接市場”。2017年,貴州省將幫助農村貧困戶開網店,農村電商網點覆蓋全省50%的貧困村,2020年實現貧困村全覆蓋,讓貴州“成為農特產品電商大省”。
電子商務本身是生態友好型、環境友好型產業,是用信息化、服務化、綠色化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的有效途徑,符合貴州堅守生態與發展“兩條底線”戰略。雖然基礎薄弱,但貴州電商產業目前正處于總量擴張階段,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在大數據產業持續強勁發展的環境中,電商推動農業、工業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也逐漸濃厚。全省上下戰略共識已經形成,各方支持力度逐漸加大,創新活力不斷增強,“貴州電子商務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