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曹立耘
抓好小麥秋播期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文/ 曹立耘
小麥病蟲害種類較多,對小麥產量構成重大影響的主要種傳、土傳病害有小麥全蝕病、小麥黑穗病、小麥紋枯病、小麥根腐病等等。這些病害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小麥種子或土壤進行傳播,;蟲害主要有蠐螬、螻蛄、金針蟲等,為防止這些病蟲害,在小麥播種期間要因地制宜采取綜合措施,控制其危害,為下年豐收打下基礎。

小麥病蟲害種類較多,對小麥產量構成重大影響的主要種傳、土傳病害有小麥全蝕病、小麥黑穗病、小麥紋枯病、小麥根腐病等。這些病害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小麥種子或土壤進行傳播;蟲害主要有蠐螬、螻蛄、金針蟲等,為防止這些病蟲害,在小麥播種期間要因地制宜采取綜合措施,控制其危害,為下年豐收打下基礎。
在常年種植小麥地區,一些病害如小麥梭條花葉病、小麥黃花葉病的發生一年重于一年。在這類麥田已積累了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應考慮實行輪作換茬,對這類麥田應改種油菜、蔬菜等作物,發生小麥梭花葉病的田塊可以改種大麥。小麥條紋葉枯病重發的地區應盡可能減少稻麥連作。盡量采用耕翻播種,降低灰飛虱越冬蟲量基數,對減少下年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傳毒蟲媒數量作用明顯,同時也有利于對麥田雜草的控制。在小麥播種時,應考慮選用抗病性強的品種,如小麥梭條花葉病可選用鎮麥5號、鄭麥9023,楊輻麥2號、寧麥7號、寧麥9號、寧麥13號等抗病力強的品種,淘汰抗性差的品種如楊麥11號、楊麥16號等。
藥劑拌種是預防小麥多種種傳病害最為經濟有效的方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不僅可預防小麥的多種病害,還有同時藥殺地下害蟲的作用。藥劑拌種,常用的藥劑有三唑酮、三唑醇、立克秀(戊唑醇)及其復配劑。拌種方法:每50公斤麥種用25%三唑酮或15%三唑醇60克,或用2%立克秀100克加水2公斤稀釋,將稀釋液與種子充分拌勻即可。防治小麥全蝕病每10公斤種子可用12.5%的全蝕凈20-30毫升,對水500毫升,混配均勻后拌種。
防治小麥白粉病、銹病、紋枯病、散黑穗等病害,可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1%拌種或采用50%多菌靈、33%紋霉清、12.5%禾果利等藥劑按種子量的0.2%~0.3%拌種。對地下害蟲危害嚴重的地區,可配加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或2.5%溴氰菊酯50毫升。一般選擇40%甲基異柳磷乳油5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加1~2公斤水拌50公斤麥種。能有效防治土壤中的金針蟲、螻蛄、蠐螬,同時兼治早期發生的蚜蟲和灰飛虱,控制黃矮病和叢矮病的發生。藥劑拌種的注意事項:一是不同的殺菌劑不宜混用,以免藥量過大,產生藥害。二是殺菌劑和殺蟲劑混合使用時要注意控制用量,以防對種子造成傷害。三是種子要隨拌隨用,不能堆悶,播后要保持土壤濕潤。
在小麥種植區,地下害蟲主要種類有蠐螬、螻蛄、金針蟲等幾種,除了用藥劑拌麥種防治外,在小麥播種時還可以采用毒土法防治,以壓低發生基數,減少危害。具體作法是每畝用5%辛硫磷顆粒劑2公斤、或3%的辛硫磷顆粒劑3~4公斤,拌細土30~40公斤,開溝施入,或順壟撒施后劃鋤覆土,可有效防治蠐螬和金針蟲,還可以采用澆藥水的方法,即每畝用40%甲基乙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對水750公斤,順壟澆施,對蠐螬和金針蟲有效。播種后撒毒餌,即每畝用90%晶體敵百蟲75克,用溫水溶解,加水1.5公斤配成藥液,拌在5公斤炒香的麥麩、大豆餅等上,密封保存,4~6小時即成毒餌,于傍晚撒在播種溝旁,對螻蛄防效好,可保證小麥安全齊苗。
這是麥類作物健身栽培的基礎技術之一,小麥秋播一定要講究田間管理配套,如配套“三溝”,做到溝溝相通,明水能排,暗水能瀝,雨住田干,促進麥苗根系生長和深扎,提高抗病蟲危害的能力。大力推廣機械開溝,特別是要高標準配套內外“三溝”,每3~4米開挖一條豎溝,溝寬20厘米、深20~30厘米;距田兩端橫埂2~5米各挖一條橫溝,較長的田塊每隔50米增開一條腰溝,溝寬20厘米、深40~50厘米,確保內外“三溝”相通。還草田塊需通過減少豎溝畦寬,提高田內開溝密度和深度,增加溝系取土量用其覆蓋畦面,防止出現露籽;同時提高灌排效果,減輕澇漬危害,均可以促進麥苗健壯生長,提高抗御病蟲害的能力,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
■編輯/王奕 wangyi18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