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媛媛
(西安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710000)
職業教育集團化研究進展
寇媛媛
(西安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710000)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對近二十年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理論和實踐成果進行了梳理,并展望了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未來研究方向。
職業教育 集團化辦學 綜述
目前各省市正在醞釀組建職業教育集團。不管接受與否,方興未艾的職業教育集團似乎己經成為當今職業教育深化機制體制改革眾里尋他的出路:一方面,政府對這一模式給予充分肯定,職業教育集團作為解決校企合作的重要突破受到各地方職業教育政策的追捧,幾乎所有的省份都開始建立起數量不等的各種職業教育集團,并將持續擴大數量,構建職業教育集團幾乎己經成為各地職業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的標配內容,另一方面,職業教育集團(包括集團化辦學)也的的確確影響著職業教育的辦學實踐。
對概念的研究往往是最為復雜但這又是一項研究開展的邏輯起點。關注“職業教育集團”、“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等概念的研究不在少數,但是在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似乎并未隨研究的增多而逼近。
從總體上看,研究者對職業教育集團的概念均從各自的研究角度進行了界定,有的是從其組織特征,有的是從主管部門,有的運行框架。研究者們的界定豐富了我們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思路,許多觀點都值得討論。不過,現在的“職業教育集團”概念在界定上還有深化的空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職業教育集團概念的界定沒有把集團性質的界說列入種差;二是多數概念界定停留在現象描述,而非“屬+種差”的準確界定;三是部分概念界定缺乏對職業教育集團的內涵與外延的邊界的確定。
職業教育集團在組成要素上與具有第三部門典型屬性的社會團體不同,既有教育領域的成份,又有經濟領域的成份,也有社會領域的成份。在組織分類上,它主要屬于第三部門組織分類中:掛靠組織和民間組織兩類,而注冊組織這一類極少,目前在法律界定上也比較模糊。馬成榮在他的《關于職業教育集團基本問題的思考》中認為,職業教育集團可以劃入社會組織(包括政府組織、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等三類組織)中的非營利組織,屬于“第三部門”(學術界把非營利組織的集合稱為第三部門)中的一部分。因為職業教育集團與美國學者薩拉蒙概括的第三部門的組織特征具有較高的一致性(1)組織性。(2)民間性,體制上獨立于政府。(3)非營利性,組織可能賺取利潤,但利潤必須服務于組織的基本使命,而不能分配給所有者和管理者。(4)自治性。(5)志愿性[8]。
職業教育集團的作用與優勢的討論涉及的研究者較多,如部分研究者運用了經濟學方面的理論來進行分析。鄧麗明[9]更加詳細地指出,職業教育集團在形成后要進行內部重組,精簡冗余的跨部門、跨層級操作環節,以產生規模化的效能。姜維[10]除在這方面引用了物質生產的規模經濟定義以外還引用了其他5種經濟理論分析。包括“系統優化理論”,“有序理論”,“范圍經濟理論”,“速度經濟理論”,“網絡經濟理論”[11]等六個方面,在此基礎上認為高職教育的集團化發展作為一條有效擴展路徑和一種制度創新,既有其優勢,也有其局限性。
不少學者研究過職業教育集團的類型問題。一是根據各成員所處地理位置及其隸屬關系不同,將職業教育集團分為區域性、行業性、區域性與行業性相結合這三種類型。二是根據各成員單位結合的松緊程度不同,提出緊密型、松散型、緊密型和松散型相結合三種職業教育集團。三是根據職業教育集團組成對象的不同,將其劃分為校一校聯合、校一企聯合、多元重組三類。但是,高衛東認為這三類集團中的成員都是松散地組合在一起,忽略了緊密結合這一方式;陳牛[12]則認為校一校聯合的集團采用松散型結合方式,多元重組的集團則是緊密結合的。四是根據各成員之間聯結的紐帶不同,可分為資產聯結型、契約聯結型、資產一契約混合聯結型三類。第一種涉及產權的變更、撥款渠道的改變及管理體制的變革等,而第二種在這些方面沒有變化[13]。
在組織結構的研究方面,有研究者主要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馮象欽、段志堅提出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管理委員會制,董事會為決策機構,管理委員會為執行機構有研究者則從另外兩個方面來談,一是宏觀結構,指集團各成員之間的組織結構,分為三個部分: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董事會是集團的最高權力機構和集體決策機構。監察委員會實行監督獨立,可有效地抑制董事會決策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二是微觀結構,指各成員自己內部的結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校長代表的決策層,主任和教研組長代表的執行層以及教職工代表大會這一監督層[15]。
郭蘇華在《優化職業教育集團運行狀況的幾點思考》的文章中認為教育管理問題主要集中在這三個方面:一是集團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優勢積聚。二是集團品牌建設,發揮精品效應,擴大影響。三是做大做強,提高對內的消化機動能力和對外的適應競爭能力。另外,郭蘇華還論及了職業教育集團的管理職能,認為它只能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來實現,因為集團外部的大環境市場化程度很高;集團本身是按照市場化的原則建立起來的,是以各方的利益來維系的;集團的內部是一種市場化的狀態,是“若干契約的集合體”,契約作為一種價值交換的形式,成為集團各方聯合的主要紐帶。職能包括:規范內部經濟活動的行為、規范各類契約的指定和實施、各種契約的中介聯系和見證監督、違約處罰和糾紛調節等,并主張建立一個用市場化運作方式來經營的機構,來監督集團內部的經濟行為,而且可以兼顧經營管理、中介經紀和信息咨詢等多項職能。
從政府管理的視角研究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問題,雖然部分研究者都有提及,如蘭小云認為,解決職業教育集團目前運行困境的關鍵在于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改變集團的非法人身份為法人身份。對于指導職業教育集團構建和運作的前瞻性理論研究還不多,職業教育集團的性質、功能模型、運作機制及問題救濟呼喚學者們的關注。此外,職業教育集團內部的權力讓渡相當復雜,同時職業教育集團與政府行政部門(包括教育、民政、勞動人事等)公權的沖突與救濟還沒有系統研究涉及,這兩方面恰恰是職業教育集團重要的管理問題。
本文系2013年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制度重建與政策行為導向研究——基于社會契約和利益相關者的視角”(13Z50)的階段性成果。
寇媛媛,女,碩士,西安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和計算機研究(西安71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