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萍
(蘇州葉圣陶實驗小學 江蘇蘇州 215127)
巧抓養(yǎng)成教育"兩大法寶"
——學習葉圣陶"養(yǎng)成教育思想"體會
周艷萍
(蘇州葉圣陶實驗小學 江蘇蘇州 215127)
"養(yǎng)成教育思想"是葉圣陶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養(yǎng)成教育之關鍵,在于習慣和身教,本文以兩大"法寶"為切入點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在此拋磚引玉,共同探討。
葉圣陶思想 養(yǎng)成教育 習慣 身教
“養(yǎng)成教育思想”是葉圣陶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的教育文集中,對為什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是闡述得非常詳盡周到。在剛從事教育工作開始,葉圣陶先生就注意到了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在1911年發(fā)表的《兒童觀念之養(yǎng)成》中,他就提出:“凡有戕賊兒童智識道德之事,不可行之,不可言之,行則為兒童所摹仿,言則為兒童所聽從。”文章明確地闡明了家庭和學校教育必須一致,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我以為,養(yǎng)成教育之關鍵,在于習慣和身教,兩者是其兩大“法寶”,缺一不可。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從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養(yǎng)成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過程。語文教育,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還是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積極開導,從點滴做起,嚴格訓練。
我們所說的習慣,不僅指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諸多行為習慣,還要讓學生形成勤于學習、樂于學習語文的習慣,并且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把學習語文當作完善自我的內在需求,時時學、處處學、事事學。尤其應注重學生上課專心致志、作業(yè)一絲不茍、答題細心靈活、課外樂于閱讀的習慣的培養(yǎng)和訓練。古人云:“幼學如漆”,小學階段經(jīng)過長期訓練而養(yǎng)成的諸多語文學習的技能與習慣,加強培養(yǎng),深刻引導習慣的形成,可以影響學生一生。
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放在重要位置,抓緊、抓好、抓實,常抓不懈,務求達到預定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低年級開始,一步一步地培養(yǎng),并且掌握以下特點:1.階段性。即路一步一步走,梯一步一步爬,不可多,也不可急。2.單項性。即從一個角度,一個方面培養(yǎng)。3.多項性,即多角度、多方面地培養(yǎng)。4.長期性。長期的學習行為就會形成習慣,而習慣就會產生能力。
教育就是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培養(yǎng)學生成才的教師肩負著重要的責任。江澤民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明確提出:“老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也說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主要是學生在堅持不懈的反復訓練中養(yǎng)成的。同時,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訓練。這就特別強調教師的“身教”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學生的榜樣,學生會在感染熏陶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何為“言教身教”呢?葉圣陶先生在《言教和身教》一文中提出:“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言教’和‘身教’的說法,還說‘身教’勝于‘言教’。”在教育活動中,言教身教都是有效的方法,可謂缺一不可。所謂“言教”,就是教師用恰切精當?shù)恼Z言來講解、傳授,使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掌握知識精要,這些往往要通過“言教”來實現(xiàn)。
在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的職責是“傳道,解惑”,它主要依賴的是教師的講解——“言教”,而“身教”則很少提及。其實,“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所以,在葉圣陶先生的著述中,更多強調了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的過程中,教師“身教”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在《身教和言教》一文中說:“‘身教’就是‘以身作則’,讓受教育者自動仿效,收到的效果當然比光憑口說深切得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就是這個道理。”“要當好教育者,克盡教育者的責任和義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第斯多惠說過:“要是自己還沒有培養(yǎng)、發(fā)展、教育好,他就不能培養(yǎng)、發(fā)展、教育好別人”。在一般情況下,‘身教’的機會一定比‘言教’多得多。”因為教師平時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學生都看在眼中,都是學生的示范。如在道德行為上,一個教師平時一直舉止文雅,對學生非常尊重,那么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反之則不然。葉圣陶先生在《教師必須以身作則》中舉了一個進出屋子開門關門的例子,為了“要教小學生從小養(yǎng)成習慣,輕輕地開門,輕輕地關門,能不發(fā)出一點聲音最好。”教師只是講道理,盡管說得口干舌燥還是收效甚微,這時,“要是教師能夠以身作則,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教師的每一回進出都是給學生示范,使他們覺得唯有那么輕輕地開關才是正當?shù)呐e動。”有了教師的榜樣,學生就會照著去做,逐步養(yǎng)成一種良好習慣。留心一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如果在學校組織的集體勞動中,教師能夠親自動手,卷起袖子和學生一起干的,這個班級的學生就會積極性高漲,特別賣力。這與在勞動中與學生同甘共苦是分不開的,這就是在道德行為上需要教師“身教”的魅力所在,教師付出真情,收獲的是學生對你的尊敬和愛戴。學生親近你、信任你,愿受你的教化,此時你的人格魅力之光輝會更加燦爛,敢與日月爭輝,普照眾“生”,學生從你的人格魅力獲得“陽光”,茁壯成長。葉圣陶先生在《“教師下水”》中談到:“語文老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自己經(jīng)常動筆,或者作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因為這樣,教師才會融入學生的情感世界,深知學生作文的甘苦,使作文指導更有針對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當然,以上兩個方面必須建立在一個重要的前提之上,那就是教師必須具備“兩顆心”:愛心和責任心,這兩顆心更多的應表現(xiàn)為老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教學藝術和效率,使學生愛學、樂學。
掩卷沉思,“教育既是精耕細作的農業(yè),又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學生養(yǎng)成教育,絕不是一日一時之功,而是需要長期的努力。只有在語文教學中找準養(yǎng)成教育的切入點,高度重視“身教”的作用和“習慣”的培養(yǎng),積極開展教學,并在教育生涯中始終不渝地堅持:讓習慣像呼吸一樣自然。
[1]陳莉《內外兼修盡展教師魅力》[J]《蘇州教育研究與實踐》,2012年第5期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第3頁
[3]江澤民《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N]《人民日報》2000-3-1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