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李佳
(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遼寧大連 116023)
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下導師資助制"一刀切"問題
張瑜 李佳
(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遼寧大連 116023)
2006年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正式宣布啟動,至今經歷了9年的摸索,從試點到推廣,從醞釀階段逐步走到了深化階段,在整改歷程中,改革成效與問題并存,有學者在《光明日報》上指出,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重點是落實導師資助責任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教育成本分擔,然而導師資助責任制的落實方法還有待推敲。
培養機制改革 導師資助制 問題
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是一條坎坷的路,隨著教育成本分擔概念的提出,改革曾被誤認為是貫徹全面收費以及提高獎助學金的改革,對此原教育部部長周濟指出“新的培養機制有三大特點:一是要以科研項目和科研團隊為基礎,把研究生組織到科研活動中,并充分挖掘他們的創新潛力。二是改進研究生教師指導制度,由那些具備科研能力的教師和團隊承擔主要的培養工作,沒有科研項目的教師不能帶學生。三是以科研經費作為研究生培養經費的主要來源,三助特別是助研應該成為研究生學習生活費用的主要來源”。
導師資助制起源于15世紀的牛津大學,流傳至今在于其個別輔導之上,然而助研經費概念在國內的提出,使學生和導師面臨一種新費用,2007年浙江大學包教授的一篇《告考生》聲明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浙江大學很早開始進行研究生制度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方案提出,“導師資助研究生助學金的經費按照學科特點制定不同的標準,資助額度隨當年招生人數的增加而遞增。”具體執行辦法,是將學科門類分為三類:一類是哲學、文學、歷史學、教育學;二類是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理學、農學、醫藥學(除臨床醫學外);三類是工學和臨床醫學。
第一類中,導師招一名碩士研究生,每年要向校方繳納300元,招一名博士生,每年要向校方繳納1200元。在第二類中,這兩個數字分別為800元和3000元;如果是第三類,要繳納的費用會更高,分別是1200元和4800元。
將學科進行分類制定不同收費標準的思路是正確的,但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才是穩健推行改革的重中之重,文理不能在導師資助制上一刀切的問題主要展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文科的課題經費較少。尤其是橫向課題更是少得可憐,而縱向課題的經費在課題完成之前又不能動。文科一個課題幾萬元可以算作大課題了,另外,每年可以申請的縱向課題又不是很多,所以,這項新政策一旦實施起來,可能會發生導師倒貼的現象,降低導師對學生培養的積極性。二是,文科并不像其他學科可以通過招生帶來實際利益,文科與其他應用學科相比之下,導師大部分處于獨立研究狀態,并不像理工類可以讓學生做項目、做調查、做研究。三是,此舉反而會引發學生的間接費用。比如學生慕名前來,而導師因經費問題不能納之門下,必然會導致學生“自己給自己”發助研經費的問題。四是,在理工科,導師被稱作“老板”的現象很是明顯,招的學生多干的活越多。而文科更偏重于傳統師生關系,但是助研費用卻使得雇傭關系突出。五是,研究生招生培養中有這樣一個現象:有些導師不論是否有研究項目和經費都招生,導致所帶研究生過多而無法保證教育質量。相反,一些科研項目多,急需更多研究生參與的導師又會感到人手不夠,影響出成果。
針對各個學校在推行導師資助制上所面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資助形式的制定,一是可以由導師出具情況說明,向參與了項目研究的學生在科研經費中分發助研費用,資助時間由學生參與項目時間開始至項目中學生參與的部分完成為止,而不是一次參與“終身受益”,更不是個別學生出力,其他學生跟著享受資助,這樣更加有助于調動起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二是學生在研期間主要目的是積累社會實踐經驗,即在外工作而不是提升自己學術水平的學生可出具說明表示未幫助導師參與項目研究不需要接受導師資助。三是不能剝奪師德較好但是科研項目較少的導師輔導學生的權利。要綜合考慮學科特點、師德表現、學術水平、科研任務和培養質量,進一步確定導師招生及其指導研究生的限額。四是可培養學生人數制定到個人,系統評估每位導師的科研項目,由科研水平決定帶學生數目的多少,能者多勞,以此保證導師的招生規模。這是根據2005年教育發展規劃韓進司長在發布會上的聲明:要根據導師的科研經費情況,能夠提供給研究生助教、助研的機會,確定每個高校、每個專業和每個導師的研究生招生數量”。五是加強導師的參與性。長期以來,我國研究生招生主要還是將初試的考試成績視為錄取研究生的唯一標準,甚至在復試環節,也是著重以初試成績為主要評判依據,研究生導師的招生權利始終沒有給與充分的重視和足夠的保障,導致具有較好動手能力和科研基礎的創新性人才會在初試成績或者是其他因素上流失,所以要進一步擴大導師的招生自主權,碩士生導師要參加考試的面試,提高研究生復試淘汰率;要為導師全面地考察考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挑選科研能力強的考生創造條件,使導師遴選自己滿意的學生,提高導師對責任制的認識。六是避免拿來主義,改革一直是在不斷試點不斷改善中前進,從各大試點高校的經驗中總結出指導思想,很多地方高校盲目照搬試點高校的改革方法,不切身考慮學校的自身特點,不結合所辦學科的具體情況,不具有統一發展的穩定性,導致政策變化頻率快,不利于上下統一搞改革。
針對在試點里出現的導師資助制不好推行的問題,各大高校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其中西安交通大學在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中涉及導師資助制的改革主要舉措得到了周濟部長的高度肯定,其規定在資助經費來源上,除少量特殊學科學校全額資助外,采取學校資助和導師配套資助的辦法,每年由導師動態管理,從而實現導師負責制和資助制。并且,為了使導師與研究生明確各自的責任與義務,研究生入學時,必須與導師、學校簽署創新基金資助協議書。浙江大學也提出導師可以將培養的第一個學生視為“扶植”,及不需要為其支付導師資助費用。鄭州大學規定,沒有科研項目和經費的導師,原則上不能招生。為避免“一刀切”,學校也允許部分經費少或因其他特殊原因無經費來源的導師,通過申請學校設立的研究生教育支持基金解決需導師出資部分的經費。
實行導師資助制,更加有利于導師收到更加優秀的生源,切實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起到反向作用,刺激導師重視科研,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努力爭取科研課題。可以打破現在研究生培養的“大鍋飯”模式,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切身保護學生的利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以及科研興趣,充分利用好學生科研的積極性努力培養國家新型人才。
綜上所述,要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必須充分發揮導師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明確導師的責權利,將導師資助制以合理的方式,動態的形式落到各個改革高校的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