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從銀
(山東省臨沭縣青云鎮中心中學 山東臨沂 276700)
淺析初中信息課堂教學
閆從銀
(山東省臨沭縣青云鎮中心中學 山東臨沂 276700)
初中信息技術課是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興趣、提高初中生信息技術意識和科學文化素養的重要場所。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師應該考慮到未來社會的需要,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信息教學 社會信息化 信息科學技術
高度信息化是信息社會的主要特征之一,迅猛的信息化潮流沖擊著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信息增長急劇化、信息處理現代化、信息手段多樣化、信息傳播全球化、信息運作規范化、信息活動產業化都給人們以巨大的震撼力。因此在中學計算機教學中注重信息意識的建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作為中學生最初接觸豐富的網絡資源時,就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所以我們在對中學生進行信息意識的建立時主要是強調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指導,包括提供信息、指導方法和啟迪思維等,在這些活動中,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敏感程度,讓學生學會注意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學會與他人交流各種信息,同時還要讓他們具備信息安全意識等。最終完成建立中學生信息意識的教學目標。
作為中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知識是不可缺少的內容。隨著社會信息化教育步伐的加快,社會要求中學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識也越來越多樣化,不僅要求中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各種信息媒體的特性,掌握現代媒體的傳播技巧等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求中學生通過對信息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使其自身能自如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其它學科的學習,進而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因此在進行計算機教學時,我們還要注重對中學生進行信息知識的傳授,使其自如地運用信息知識。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信息技術素質教育是重要任務。在學習信息技術課時,學生能夠提高獲得信息、傳送信息、處理信息,以及運用信息的能力。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正確地認識和了解與信息技術有關的文化等問題,從而正確地將信息技術運用于社會;教師還要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將信息技術在合作學習時充分運用,為以后在信息技術發展快速的時代中能夠生存下去奠定扎實的基礎。因此,信息素質教育是整個初中時期的重要任務。
要培養信息意識,就要培養學生把握即時信息的意識,以及追求新信息的觀念。信息意識是信息需求的一個重要前提,同時也支配著信息的獲得過程,學生在強烈的信息意識的牽引下,能夠對信息技術產生深厚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讓學生自覺主動地追求信息。信息對于一個人、一個企業甚至是一個國家,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在未來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只有具有了信息意識,才有邁向成功的可能。
如何培養初中生的信息意識呢?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引導。在初中階段,大部分初中生喜歡模仿別人,因此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利用計算機技術展示給學生。由于學生經常受到老師使用計算機技術來解決問題的影響,當遇到問題時,也會嘗試這樣的方法,這樣便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了學生。
我們都知道中學生自學能力不強,因此信息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中學生在從事信息活動時所應具備的信息處理能力,包括直接信息處理能力和相關信息處理能力兩大類。直接信息處理能力包括相關信息的搜集獲取能力、分析鑒別能力和綜合利用能力。相關信息處理能力是與信息相關聯的,進行其他各項活動的一般能力,中學生在掌握信息科學技術知識的基礎上,能利用信息源獲取信息,并且會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在完成計算機教學的同時注重信息能力的培養,會激發中學生的多種潛能。
1.改進教學內容
初中信息技術課屬于基礎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質教育方面,是將知識與技能相結合起來的基礎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側重于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獲取和更新知識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不是直接灌輸很多理論知識。教師在教授信息技術課程時,不但要加強理論的學習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提高,而且要教會學生怎樣獲得信息,怎樣處理信息。改進教學內容一方面要讓學生吸收傳統技能的精華,另一方面要提高學生各方面的信息能力,以此來解決問題。
2.改變教學方法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的課堂上,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是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演示講解、師生共同討論、學生合作學習、學生獨立思考等方式;二是在教學過程中提倡講得精,練得多的原則。
一是區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策略。文章的重要內容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確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重要思想;學生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信息時代所面臨的是知識的爆炸,在浩瀚如海的信息面前,一定要教會學生區分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二是概括信息策略,即指在閱讀中簡明扼要地寫出(或說出)所讀的內容梗概,它是對原讀物的濃縮,反映原文章的主旨。三是激活原有知識經驗策略。閱讀認知過程的一種重要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這是學生利用原有知識經驗去解釋、消化文章的信息。課堂管理是教師在課堂上用以維持學生合宜行為的措施,是教學技術中最基本、最綜合的一項技術。它包括教師為鼓勵學生對課堂任務進行合作和參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為和活動的組織技術。它不僅約束、控制著有礙學生學習的不良行為,而且引導學生從事積極的學習活動,從而增進學習的效果。在學習中,學生對榜樣有一種崇拜的,而且會在實際的學習中去模仿,如果榜樣的某種行為得到獎勵或懲罰,那么就會使學生的模仿行為發生強化或削弱。在教學過程中,樹立可供學生模仿的榜樣,用榜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會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1]王明俊,張樹才,陳廣旭編著.裝備信息技術概論.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