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紹凱
(廣州松田職業學院 511370)
馬克思的轉形理論:一種新的視角
魯紹凱
(廣州松田職業學院 511370)
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出版后,四方經濟學界圍繞著價值與價格的關系以及生產價格的決定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而總的爭論可以歸結為對馬克思"轉形理論"的爭論。從爭論發展的大體概況來說,共分為三個階段,長達一百多年。本文在梳理這些爭論后,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來解釋馬克思的轉形理論:重構價值-價格關系,具體來說,就是首先將勞動分為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而非生產性勞動的價值是通過生產性勞動進行轉移的,我們提出了復雜勞動還原的基本原則:同質等量的生產性有用勞動產品所含有的價值量相等。最后提出了未來的研究展望。
馬克思 轉形理論 價值-價格關系
(一)第一階段:《資本論》第三卷與第一卷是否矛盾的爭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
《資本論》第三卷出版后,若利亞等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直接宣傳“馬克思在第三卷中已經徹底拋棄了勞動價值論”,因此是一個理論的破產。對此,恩格斯在《價值規律和利潤率》一文中通過對經濟歷史的分析,論證了價值規律的客觀性,同時證明了價值向生產價格的轉化及平均利潤率的形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規律,“價值并非必要的虛構”。
1896年,龐巴維克在《卡爾?馬克思及其體系的終結》提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強調所有的商品的價值都是以勞動而且僅僅以勞動為基礎的,但是在第三卷中,馬克思卻支持各個商品之間必定是按照不同于其中所包含的勞動量的比例來進行交換的,而且這不是偶然和暫時的,而是必然和長久的。所以,這是赤裸裸的矛盾。希法亭針對龐巴維克的說法,發表的《龐巴維克對馬克思的批評》文章指出,龐巴維克對于馬克思的批評不僅僅混淆了價值和價格,而且混淆了價值和交換價值,他在闡述了馬克思的價值理論的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指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并沒有在第三卷取消,而僅僅是隨著歷史的表現形式變化。
(二)“兩對總量”能否同時相等的爭論(20世紀40-50年代)
1942年,斯威齊發表名著《資本主義發展論》,用了整整一章的內容分析了馬克思的轉形理論,提出,在多數情況下,總剩余價值和總利潤相等的前提下,總價值和總價格卻不是相等的,即“兩對總量”是否同時相等的問題。隨后,很多學者就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代表性學者梅(K
May)用數學的方法證明了,只有在價值和價格都使用勞動時間作為計價單位的情況下,“兩對總量”才能同時相等,如果使用貨幣即黃金作為計價單位,這總價值和總價格一定存在偏離。
隨后,多數的圍繞“兩對總量”能否同時相等的爭論主要集中于數量關系的內在根源,但是一直沒有統一的結論。
(三)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否多余(20世紀70-80年代)
20世紀70-80年代,美國出現“滯漲經濟”,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干預論備受爭議而此時關于馬克思的理論的爭論又開始復興,參與爭論的人數眾多,代表性人物是薩繆爾森和斯蒂德曼。
薩繆爾森在1957年發表的《工資和利息:馬克思經濟模式的現代剖析》,利用投入-產出法指出,馬克思的轉形理論是不必要的“復雜的迂回”,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出強烈的質疑,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三卷是向傳統經濟學的回歸,從而承認馬克思在第一卷的分析不過是一種無必要的、無結果的糊涂思想。
1977年,斯蒂德曼在《按照斯拉法的思想研究馬克思》的文章中,分析到:馬克思的價值量分析只是實物量分析的衍生物,在存在固定資本或者聯合生產的條件下,商品的價值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或者為零。馬克思的價值利潤率與貨幣利潤率不一致,即使投入的商品實現了轉化,這個解也是充滿了矛盾,他進一步推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多余的,不足于決定利潤率和商品的相對價格,必須拋棄,轉形理論是無中生有的,利潤率先于價值而存在。
縱觀三個階段的爭論,焦點雖然不同,但是都是圍繞著轉形理論——即價值轉化為價格的過程而展開的,勞動價值論是否成立成為關鍵的因素。這些爭論到今天仍然沒有一個定論。本文不可能終結這些爭論,只是提供一個解釋馬克思轉形理論的新視角。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們指出,關于價值-價格的轉化問題是爭論的本質,而這個爭論直接導向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必要性。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將勞動分解為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馬克思只是說明簡單勞動通過直接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進行衡量,復雜勞動等同于多倍的簡單勞動。但是并沒有說明轉化的機理。因此后人在理解這個轉化問題時產生的爭論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認為,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都應該作為勞動的基本內容,非生產性勞動是生產性勞動的價值轉移。這樣我們就直接討論生產性勞動,則:
勞動投入形成的總價格=全社會的勞動=總商品價格-不變資本部分的價格(1)
在這個公式的基礎上,我們得出價格-價值關系的系數:
價格-價值系數=勞動形成的總價格/總勞動時間(2)
同時我們將基期的每種商品的平均耗費的直接勞動時間近視的視為基期的“簡單平均勞動”,這樣我們就確定了一個復雜勞動還原的基本原則:同質等量的生產性有用勞動產品所含有的價值量相等。這樣,通過這個基本的原則,再加上衡量價值量的計量方式,就可以比較精確的將復雜勞動轉化為簡單勞動,從而由價值向生產價格的轉變,就有可能解決價值-價格的關系,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總價格=總價值=簡單勞動所含的價值量總和+復雜勞動復原為簡單勞動的價值量總和(3)
本文所提出的將復雜勞動還原的方法對于生產性勞動是基本能夠適用的,而且采用現代化的計量手段和方法,可以比較精確地反映出來,但是對于非生產性勞動,因為其價值是通過生產性勞動轉移的方式進行的價值轉移,因此,這中間又多了一個轉移的過程,而轉移的基準是什么?如何刻畫和度量,這都是比較困難的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1]恩格斯.價值規律和利潤率.[M],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附錄,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保羅·斯威齊,《資本主義發展論》[M].商務印書館,1997.
[3]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