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平 黃 艷 王文軍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眉山 620000)
從花式跳繩隊延伸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究
于海平 黃 艷 王文軍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眉山 620000)
通過學院花式跳繩隊在學院活動中的表演反響,對眉山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和教師進行調查訪問、交流后所反饋的信息進行分析,得出花式跳繩項目能夠很好的促進我院校園文化建設,體現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花式跳繩 校園文化 探究
跳繩運動是一項很古老的運動,只需一根繩子,并且不受場地的限制,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跳繩運動,是娛樂、健身的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因此,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
花式跳繩是在傳統跳繩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項目,包括速度項目、花樣項目、趣味項目、傳統特色項目等,在一百年前老前輩們就開始進行花式跳繩運動,但是一直沒有更好的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推廣,直到我國在近10年重新認識、發展、傳播,走向學校,走向生活的運動項目。具有娛樂、健身、表演、競技的特點。2011年為快速推動我國跳繩運動的普及與發展,進行第一次《全國跳繩運動競賽規則》的制定,2013年12月重新修訂完善。
眉山職業技術學院花式跳繩隊是體育教研室4名體育教師于2014年10月參加全國跳繩運動推廣中心組織的花式跳繩教練員和裁判員的培訓,培訓結束后組織成立眉山職業技術學院花式跳繩隊并開始系統的訓練。并且參加了學院的健美操比賽開幕式表演、2015年元旦晚會的表演和2015年1月的眉山市健身操舞的比賽,使得廣大師生對花式跳繩有了深入的了解,使得眉山市中小學領導、老師和學生耳目一新。
花式跳繩對我院師生來說還比較陌生,在以往的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中所體現的跳繩運動都還是比較傳統的、單一的、枯燥的運動項目。而花式跳繩突破傳統的、單一的、枯燥的運動形式,加入了現代元素,可用一根繩子將音樂、舞蹈、技巧等有機結合到一起,即健身又娛樂,形成了一個新穎的運動項目。使得學生的跳繩興趣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跳繩運動。從而對我院的校園文化建設具有推動作用。
跳繩運動一直被認為是最簡單的、又見效快的健身運動之一。在跳繩運動中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身體發育;花式跳繩在傳統跳繩的健身價值上通過各種花式動作提高身體的形體素質,具有減肥、塑身、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學生身體的協調性、靈敏性以及心肺功能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據研究表明:持續跳繩10分鐘,相當于30分鐘慢跑或者20分鐘健身操的運動量。既節省了時間,又達到了鍛煉效果。
由于時代特征的演變,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電子游戲的不斷推新,使得學生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沉迷于電子游戲上,將娛樂價值片面的轉移,這種現象對我們所需求的娛樂價值漸行漸遠。在傳統的跳繩運動中主要體現在健身價值,在娛樂價值上也很局限。已不能滿足、吸引當代學生的運動、娛樂需求。因此,花式跳繩突破固有模式,有機結合音樂、舞蹈等現代元素,通過全新的趣味性和普適性吸引學生主動從電子競技游戲上看過來、走過來、參與進來。使學生真正體驗到運動的快樂,激發學生的運動欲望,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學生在運動中快樂的交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質。所以,娛樂價值應該更多的體現在學生的身心健康方面。可以在輕松快樂的跳繩活動中緩解學習上的壓力,使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
花式跳繩在個人項目上能充分體現學生拼搏進取的精神,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當代學生都有著鮮明的個性心理,希望在各方面展現自己的“傲”性精神。通過在跳繩速度、數量、花式難美動作中彰顯自己,從而提高自身的超越他人,超越自我的優秀品格。如:速度比賽、個人花式等。在花式跳繩多人集體項目上充分發揮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如:2人或多人車輪跳、交互繩、長生集體跳等項目。使得學生在跳繩中進行良好的交流與協作能力。
在中醫經絡學中,人體有12條正經。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里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足三陰經,也稱為“正經”。而跳繩運動對手和足的摩擦和沖擊正是對12條正經的按摩、刺激。手握繩柄進行搖繩,不斷刺激手部的穴位,使得手上的6條經絡氣血暢流,上輸于腦,增強腦細胞活力,提高思維想象力。足部的6條經絡通過跳繩是的跳動促進下肢經絡的氣血暢流,可達到醒腦、健腦的功效。手、足部有與身體各器官相對應的經絡穴位,通過跳繩運動中繩柄的搖動和跳躍的沖擊對全身的器官進行按摩、刺激,起到保健的作用。
總之,筆者在學院花式跳繩隊的訓練和表演中得到學生和老師的反饋信息,進行延伸與思考。在以往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基本上都還停留在傳統項目活動,比如:籃球比賽、乒乓球比賽、拔河比賽等普遍性運動項目,由于一些項目在場地設施上條件有限,并且在活動形式、內容太過單一,沒有創新性和運動特色,有些項目對很多學生來說并不太適合,從而限制了學生的參與,限制了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的發展。所以,花式跳繩利用它的創新性結合音樂、舞蹈、健美操、體操技巧等等,吸引學生、帶動學生主動參與,推進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1]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2]李鼎.經絡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