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旻罡
(綿陽師范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6)
新時期有效踐行群眾路線的探索
李旻罡
(綿陽師范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6)
中國要實現全面深化改革,平穩轉型,需要依靠群眾路線凝聚國民力量,激發社會活力,共解社會問題。要有效地持續地踐行群眾路線,維系踐行群眾路線的常態化,不僅僅在于宣傳教育,更在于制度的制定與實施,關鍵在于優秀人才的選拔與任用,并通過分離的獨立的監督反饋體系支撐群眾路線的持續踐行。
群眾路線 制度 人才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階層不斷變化,新問題不斷涌現。當今中國已經步入經濟發展關鍵期、社會轉型深水區。面對開放競爭的世界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讓黨和人民的事業踏上時代的節拍,實現民族、國家的繁榮昌盛。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實現,需要凝聚全國人民的力量,黨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毋庸置疑是凝聚民心民力實現國家穩定發展的基礎。有效地踐行群眾路線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任務。在新時期,有效地踐行群眾路線不需要秉承傳統的因循守舊,而需要拓展視域去探索研究發揚黨的群眾路線。
黨的群眾路線需要宣傳教育,通過對群眾路線的宣傳教育從認識論層面強化人民群眾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中的主體作用,凸顯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的創造中的唯物史觀。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談到:“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其實,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造這一切”[1]。正是人民群眾的創造勞動推動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推動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通過宣傳教育,從思想上要求我們正視人民群眾的創造勞動。
群眾路線的宣傳教育對黨政領導干部有提示、警示作用,防范黨政領導干部脫離群眾的危險,要求黨政領導干部在工作中不能憑一己之見,率性而為。一旦不問群眾冷暖,不聞民間疾苦就會不知民情民意、不曉民憂民愿,制定的決策是盲人摸象,會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利益損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執行起來困難重重,縱然可以強力推行,但執行的過程會表現出一定的形式主義,甚至遭到群眾的反對,會孤立、隔閡黨群、干群關系,削弱為民執政的能力。通過宣傳教育踐行群眾路線培養領導干部為民服務、為民執政的責任意識,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的、未來的利益,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可、支持、擁護,彌合黨群、干群關系,實現社會和諧。
群眾路線的宣傳教育表明黨政高層集體的為民觀念與情懷。黨政高層集體希望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對黨政領導干部的權力、服務進行監督、反饋,達到決策科學,制度落實,執行有力,社會文明和諧。近年來,不斷查處的部分領導干部的腐敗墮落案件與不斷發生的的群體性事件折射出社會的斷裂與不和諧。許多群眾對改革、發展的認同度降低,黨政高層集體希望通過群眾路線的宣傳教育動員、激發群眾的主動性。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北砻饕磺袨榱巳罕姷哪康?,規約了領導干部制定決策的方式,為群眾維護自己利益提供了參考依據,也為把權力關進籠子提供了群眾監督的依據,增強了群眾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認同,為黨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激發群眾在社會建設和改革中的首創精神,自覺創新,平穩地推動深化改革。
群眾路線是一種工作方法,一種指導思想,但具體的實施方法卻需要考量。作為一種工作方法是無法保障群眾路線有效地實施,還需要具體的制度才能保證實施,確保成效。眾所周知的群眾路線是黨的傳家寶,但是,為什么群眾路線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持續實施?鄧小平同志在1956年5月《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已經指出:“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全黨記?。喝绻_地實行群眾路線,使我們得到成功,那末,違背群眾路線,就一定要使我們的工作遭受損失,使人民的利益遭受損失。”[2]經歷了長期的社會實踐證明要讓領導干部遵循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并正確地實行群眾路線必須進行科學的制度建設。制度建設能為踐行群眾路線提供確切的時間、順序表,對換屆、換任的領導干部踐行群眾路線提供了制度上的依照與依靠,防止前任群眾路線,后任官僚作風。以制度為標桿是現代社會有效管理的途徑。發揮制度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從源頭上防止不正之風,才能真正弘揚群眾路線,遏制領導干部脫離群眾的危險。
踐行群眾路線是一個常態的過程,不是在遭遇重大歷史事件的時刻才踐行群眾路線?!耙魂囷L”式的踐行運動雖然聊勝于無,但是“一陣風”式的踐行運動顯而易見是缺乏制度上的支持。至今,我們有豐富的群眾路線的理論支撐,卻鮮見踐行群眾路線的路徑規定,更沒有構建長效機制。缺乏對踐行群眾路線的制度規約,踐行群眾路線自然可以被遺忘,被淡化,被變通,被扭曲,可以淪為“一陣風”。只有先正制度,才能保證制度的長效機制,也才能保障群眾路線的長效機制。
制度的制定需要走群眾路線。如果制度的制定缺乏群眾參與,制度也成為脫離群眾的制度,蛻為虛位的制度,常常維護了制定者的意愿與利益??茖W的符合民意的制度與決策才會得到有效執行,否則,縱然我們大力提倡反對形式主義,形式主義也依然會滋生、復活,少一點形式主義就可能多一點贏得民心的機會。形式主義現象的減少也意味著決策、制度的有效性。當前,我們有很好的代表聯系群眾制度、協商民主制度、信訪制度,也有網絡問政方式,通過現代網絡途徑對民意民聲的收集,避免尖銳的直接沖突,尋找理想目標與決策的快速實現方式,這些制度的完善也完善了踐行群眾路線的制度。
對于政府管理而言,實施社會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門應當在某些方面施行現場辦公,實現群眾的現場參與和媒體監督的參與?,F場辦公制度無疑是有利于公眾利益和公共治理施行的制度。我們黨早已提出改革以黨執政的方式,怎樣改革?既要實現黨管干部的核心理念,又要實現執政方式的轉變,我們不妨在公共利益、公共領域方面,實行上級黨委領導監督下的現場辦公制度。對上級黨委而言是避免政府管理者藏憂報喜的最好方法,也是改變執政方式與踐行群眾路線的結合。根據各級政府管理部門的特點,上級黨委可以規定兩年一次、一年一次或者一季一次可行的現場辦公制度。
社會基層也需要踐行群眾路線,基層踐行群眾路線更能讓群眾得到切實的體驗與實惠。在一些有條件的地區實現群眾直接參與社會管理的社區自治能夠防止我們政府管得過多、過死,既是民主政治的表現,也是政治文明的表現,更是群眾路線的有效實施。
通過制度建設,對不同層級、部門的領導干部制定相應的制度,通過具體可行的而非模糊的規定來實現、維護領導干部踐行群眾路線,增強執政黨的合法性基礎。在民主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不管你愿不愿意,只要沒有群眾的參與,民間的各種改革思想都會在地下潛流暗涌,只有引導、釋放、明晰群眾的意愿表達,協調群眾的利益訴求,凝聚改革共識,才能構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和諧社會。
踐行群眾路線可以擴大、鞏固領導干部的群眾基礎,吸收、整合社會各階層的力量,使領導干部成為群眾所信賴的利益實現的指路人,因此,踐行群眾路線需要優秀的人才來引領、團結群眾。踐行群眾路線不僅按既定的制度密切聯系群眾,了解社情民意,協調解決實際問題,還要處理及時、高效,并有預見地防范未來的困境與危機,才會紓解社會問題導致的不良情緒,贏得群眾的信任。緩慢、平庸、消極地處理社會問題可能激化社會沖突,只有時不我待地解決社會凸顯的危機,避免社會沖突和傷害的擴大化是治理社會公域的必然要求。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解決人的問題只有依靠人。優秀人才在解決社會問題中游刃有余的能力可以變危機為轉機,實現峰回路轉。如果優秀人才被排斥在黨組織之外,黨的執政能力與執政的合法性將受到質疑與威脅。踐行的過程是展示領導干部能力素質的過程,也是暴露領導干部自身缺點的過程,因此,踐行群眾路線需要制度,更需要人才,需要從群眾中選拔人才。社會發展的關鍵在于選拔人才和使用人才,鄧小平同志預見了人才的作用:“一個人才可以頂很大的事,沒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尊重人才,廣開進賢之路?!保?]黨組織是吸引吸收人才的組織,對于群眾中的優秀分子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以入黨,可以成為人大、政協代表,甚至可以推薦擔任政府部門領導,通過吸引吸收群眾中優秀分子的加入,也是吸收人才的群眾路線方式,可以緩解近年來頗受社會普遍關注的階層固化問題。
我們有“黨管干部、黨管人才”的干部路線。黨管干部需要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競爭選拔機制能體現人才選拔的民主性、公平性,讓群眾監督、紀檢監察監督、媒體輿論監督貫穿到選拔人才的全過程,通過風清氣正的選人用人環境,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真正選準人、選好人。競爭選拔機制能保障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不斷顯現,并不斷吸收其加入黨組織,促進黨群協調互動,贏得群眾對黨員、干部的信賴,群眾的支持與信任是執政之源、執政之基。優秀人才能得心應手地處理愈益復雜的公共事務,成為政治核心和支配力量,提高了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了黨的社會治理能力。
黨管干部、黨管人才最終表現為用好人才,也是黨的職責所在。“聚天下英才而用”應是黨集聚人才的目的,因此,我們必須重視使用人才的問題。如果我們不通過民主、公開、競爭、擇優、依法辦事等原則,我們就不會用好人才,甚至出現庸人當政、懶人當政,不能滿足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需求,無法發揮優秀人才對社會的貢獻。用好人才的關鍵在于發現人才的長處,做好人才登記工作,并進行專業分類,以備急時所需。培育人才造福于民的價值取向,遵從為民謀利的目標,因勢利導,組織好、協調好社會變革轉型產生的新問題。通過選拔人才,任人唯賢,興利除弊,也能有效地解決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現代社會治理中的官僚制具有分工準確、高效、非人格化的管理等優點,成為社會管理中實現社會與經濟目標的最優組織形式,但官僚制也有僵化保守、墨守成規、對人性的傷害等不足。官僚制在社會管理中容易出現精英主義思維和官僚主義作風。官僚主義會割斷領導干部與群眾的血脈相連,使領導干部脫離群眾,脫離客觀實際,導致黨的群眾路線虛化、退化。要防范群眾路線的虛化、退化,在用好人才的基礎上,提高群眾參與公共決策的廣泛性,形成一種領導干部與群眾上下結合、黨內黨外結合的民主互動的決策模式。
黨組織持續地吸收選拔任用人才,做到吐故納新,實現人才匯集的與時俱進,常納常新。這些常納常新的人才通過踐行群眾路線更能在公共決策與執行中體現群眾意愿維護群眾利益。
踐行群眾路線需要制度的落實。通過制度的實施,過程的監督,結果的反饋才能檢驗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只有公開,群眾才可能參與監督、進行反饋評價;不公開,任何好的制度都可能被束之高閣,無法進行反饋評價,而任何個人或者集體的自我評價都有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的可能。公域的治理需要制度公開,措施公開,監督公開,不僅有黨政機構的監督,還需要群眾、媒體參與的監督,這樣的監督反饋就是走群眾路線,也是對踐行群眾路線的監督反饋。通過踐行群眾路線,群眾參與公共領域的監督反饋,以權謀私、貪圖虛名、追名逐利的領導干部會暴露無遺。
上級主管部門或上級黨委需要通過及時的反饋來評價、考察相關領導干部的決策、舉措與績效。實施有效的監督需要一種“管辦評”分離的制度。我們提倡避免以黨代政,需要黨政分開,并一直探索黨政分開的途徑,在分開的同時又要實現黨管政府。構建“管辦評”分離的體系,無疑是一種有效的黨政分開的方式,通過“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對干部選拔任用負責,依照制度實施監督,通過現實走訪、問卷調查、網絡調查等路徑開展調查研究,對相關責任人做出公正的獎懲。通過干部、人才的選拔任用,決策、制度的制定與實施進行公開的監督,可以規避干部漠視、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作風。
群眾的作用不能被輕視,被漠視,更不能被孤立。群眾參與制度、決策的制定與實施,參與人才的選拔任用促進了群眾路線的踐行,踐行群眾路線不再僅僅停留在宣傳教育層面,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選拔任用人才,注重公共領域、公共政策的群眾立場、群眾感情、群眾觀念,促進黨政領導干部對群眾的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況的了解,對社會問題對癥下藥,讓人民群眾各得其所。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讓黨、群眾、人才三者有機統一的關系得到新型發展,通過黨群互信、互動、互助,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平穩轉型,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頁.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頁.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頁.
李旻罡(1968~),男,四川蒼溪人,綿陽師范學院講師,哲學碩士,主要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