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峰
(保定市清苑區孫村中學 河北清苑 071100)
淺談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培育
胡艷峰
(保定市清苑區孫村中學 河北清苑 071100)
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過程。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應該具有:健康的生活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科學的學習習慣,理性的心理習慣。對中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培育,應該從制度、督察、激勵、榜樣、實踐、環境等多方面進行培養和落實,才能有利于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和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
中學生 養成 習慣教育
“養成教育”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養成教育是一件事關學生全面發展和整個民族素質不斷提高的大事。
習慣是忘不掉的,它是一種穩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對于中學生來說,養成教育應該包含以下幾種習慣的養成:
一個優秀學生往往都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任何時候都能知道哪些事情該做、怎么做。哪些事情不該做、為什么。比如:衛生習慣,衣著穿戴,物品擺放,傾聽傾訴,按時作息等等,都是我們應該養成的健康生活習慣。
某記者向一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提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說:“在幼兒園”,“學到了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拿,東西要放整齊,做錯事要道歉,仔細觀察事物”。通過這位科學家驚人的回答,說明了兒時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對人一生的發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中學階段是學習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科學的學習習慣,不僅使學生能夠快速的融入的新的學習環境,而且對于提高學習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中學階段,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們尊重老師、自學預習、善于提問、專心上課、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仔細審題、練后反思、獨立作業、復習歸納、切磋琢磨、科學統籌、勞逸結合、省時高效、錯題整理、客觀評價等等科學的學習習慣。
我們中學生應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客觀的面對成敗與得失。只有這樣,才能養成理性的心理習慣,達到換位思考、一日三省、不斷進步的目的,逐步樹立成熟的唯物主義人生觀、世界觀。
針對廣大中學生生活、學習、行為、心理特點,對中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培育,我們采取了下述措施:
1.制度——規范養成
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分別給學生制定出一系列的養成規范,是使認識轉化為實踐的有效保證。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如果沒有合理的,得到徹底實行的制度,沒有行為范圍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語言都彌補不了這種缺陷,制度越嚴格,越明確,它就越能形成內部的動力定型,這是形成技巧與習慣的基礎”。實踐證明:制度、規范是否具體,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合乎本校實際,是養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條件。
2.督察——保障養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重復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人都是有惰性的,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出現反復也是正常的,在這種情況下,必要的外力干預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建立一套嚴格的檢查制度,長期督促、檢查學生遵規守紀的情況,是保障學生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因素。
3.激勵──促進養成
我校在對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將良好習慣的養成進行量化、細化和評比,把學生養成教育中的表現與學生、班集體、班主任的評價掛鉤,從而地調動了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在養成教育中,我們通過獎勵優秀教師、學生、集體,激勵后進,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4.榜樣——影響養成
中學生具有喜歡模仿,可朔性強,思想活躍,自尊心強的特點。我們應充分運用學生的這些心理特征,通過成功人士、身邊的先進人物的成長事跡,用榜樣的力量來激勵和影響他們。此外,教師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也將對學生的習慣養成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5.實踐——鍛煉養成
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最簡要的方法就是,將養成教育與實踐鍛煉相結合。比如:開展“今天我當家”,“為父母過生日”,“為父母洗洗腳”等實踐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和關心他人的良好品德;加大自我教育力度,利用團隊活動、周會、主題班會等活動形式,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專題演講會、討論會、辯論會,提高學生思想認識;利用升旗儀式、晨會、周會、早操、課間操等活動加強對學生進行紀律教育和養成教育,從而鍛煉學生的習慣養成。
6.環境——氛圍養成
一是利用制定校訓、校規、班訓、班規,時時警示學生。二是利用標語、口號、文化長廊、櫥窗、板報、手抄報等多種形式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三是利用校園廣播站,通過校園新聞、學生生活、好人好事、英語角等專向播音等多種形式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從而加強學生思想認識,矯正其不良習慣。通過環境和氛圍的營造,使學生心理品質、道德品質受到感染和熏陶,最終達到對自身行為進行自我抑制和約束。
7.學校、家庭、社會——共建養成
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在學生養成教育方面的各自特點。在學校形成一種品格高尚、思想淳樸、尊敬師長、刻苦鉆研的精神風貌,培養團結互助、關心他人、嚴肅認真、良性競爭的交往氛圍;其次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在家長的配合教育下逐步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促進生活與學習習慣的養成;此外,還要與社會各個部門聯合互動,建立聯系,及時反映學生在社會上的各種表現,從而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提供依據和參考。
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才能為學生的養成教育搭起共建平臺,同時為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提供環境保障。
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培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多方參與、齊抓共管,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我們作為主導者、參與者和建設者,重任在肩、責無旁貸。
胡艷峰(1976.11—),男,漢族,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1997年參加工作,任職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孫村中學,從事一線教育工作已有18年,積累了豐富的學科教學經驗,曾多次榮獲清苑縣政府嘉獎和學科優勝獎,被評為區級優秀教師和市級骨干教師,制作的教學課件多次獲省、市、縣教育部門獎勵,獨立撰寫的多篇學術論文在省級以上教育類期刊公開發表。研究方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