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生
(廣東青年職業學院財經系 廣東廣州 510507)
高校課外文化的特點、發展趨勢及其社會化管理原則
張同生
(廣東青年職業學院財經系 廣東廣州 510507)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高校課外文化的特點、趨勢進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礎之上結合社會化管理的模式進行論述,以此達到促進高校課外文化的發展的目的。
高校課外文化 特點 發展 社會化管理
高校課外文化是社會體育的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人們在現代社會中增進健康、豐富生活、完善自我的社會性活動,隨著高校教育的進步必將成為未來科學發展高校的推動力之一,進而產生文明魅、剛柔相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品牌高校。高校課外文化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促進人的社會化與個性發展等都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高校課外文化促進高校改革創新,提升內涵,特色強校,它是以構高校建精神文明建設,豐富高校生活內容和加強人際關系為目的的校園活動。
國家積極倡導高校對課外文化的建設,但對課外文化組織形式沒有界定,高校主要以自由性和主動性為原則。為推進高校課外文化向社會化、大眾化的方向發展,推動課外文化與校園活力、與社會內外和諧進步,本文從社會學角度論述了高校課外文化的特點,發展的趨勢以及在體育社會化管理原則的特征,使高校課外文化進一步發展和創新。
課外文化作為高校健康、教育、娛樂的一種生活方式,它所具有的特點歸納起來如下:
(一)、從性質上看
高校課外文化活動強調學生的社會屬性是非功利性質的修養益智的活動,注重于健身、娛樂、益智,重視和諧相處,共同進步的結合,是重道德輕競技,強調參與和獲得愉悅感、成就感,使學生返璞歸真,回歸自然。課外文化具有自然性,注重于人和自然的和諧,強調人與自然的整體性,并激發人的主體意識的內在性。
(二)、從組織內容上看
高校課外文化有正規的組織形式,內容也是學生按學校規定或者自發的按照活動的項目和地點安排的,正是這樣突出特色、區別對待的方式,激發了人的智力和理想的實現,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活動也是從人類的勞動方式、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中流轉出來,然后規則化并逐步完善定型的,這是人類在實踐中提煉的智慧結晶,一種組織的美。例如:志愿者活動、球類運動、跳交際舞、武術、郊游、攀巖等。課外文化使人們在組織管理和消費層次上也更自由,力求達到一種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作用,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和愛好,或多或少花錢買健康、實現理想追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帶來課外文化活動時間增加,高校課外文化的發展,更能凸顯高校的“高等性”,“專業性”。高校課外文化能促發組織者及參與者的積極性,提高本人的綜合素質,不僅促使學生在生活中修身養性、積極參與,還使促使人們講究風度、注意禮讓,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起了積極作用,也為新世紀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起了促進作用。筆者從社會學角度分析得出高校課外文化活動應該向著精英化、素質化、高等化和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一)、課外文化與全民健身相結合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第17條明確指出:加強宣傳工作,形成全民健身的輿論導向,增強全民體育健身意識,提高對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視程度[1]。使全社會認識到,身體素質是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物質基礎,全民健身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體育發展水平是社會進步與人類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從事課外文化活動能夠創造人文環境,促進體育文化的發展,這是課外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人們在課外文化活動中去進行鍛煉,不僅提高了運動技術、技能和增長了知識,也提高了體育鍛煉的質量和效果,更增加了全民健身的參與度,休閑體育生活對全民健身起到導向性的作用。
(二)、課外文化與學校體育相結合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充分表達了中央對素質教育的重視和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心。學校是貫徹素質教育的重點,根據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學校與社會之間也是相和諧發展共同進步的,學校中的學校體育工作應該是以和衷共濟、內和外順秉承和諧的方向發展素質教育。在學校這樣特殊的環境里,要努力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習慣,促進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全面發展,現在單一化的體育教學亦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而休閑體育在此充當著重要的角色。通過休閑體育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緩解師生之間學習和工作的壓力,宣泄心中的苦悶,迅速釋放積蓄的能量,穩定人的情緒,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體育氛圍。
(三)、課外文化與專業教育、職業教育相結合
在高校教育的發展歷程中,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和教學方法,以適應社會需求,融合生活存在,專業技能突出為宗旨高職教育指導思想,為改革創新,提升內涵,特色強校實現高等教育的又好又快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保障。高職院校的校園課外文化應該具有高等教育校園文化的內涵和共性,但必須強調高職院校是職業教育的高層次,它的目標是培養面向基層、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它的立足點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企業、社會區域為依托。因此高職院校辦學理念和理想追求,應盡可能突出“職”的特點,融進更多的職業特征、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人文素質。
隨著課外文化進一步社會化的發展,課外文化社會化的管理模式已成為社會生活一項重要內容。本文在探索課外文化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基礎之上,對課外文化社會化管理發展提出幾點建議,供在實踐中參考。
(一)、課外文化社會化管理多元性的原則
課外文化社會化管理要確定管理的標準,計劃要考慮長遠性,利益要考慮高校均衡性。計劃的標準可以分為長、中、短期計劃,短期計劃要設計多元化以保證長期計劃的實施;利益的標準根據不同的高校年級區別對待,如低等年級的學生可以擴大集體層面,體育游戲、書刊報紙、志愿活動、第二課堂講座論壇等普及性的活動,中高年級可以鼓勵和加強組織指導決策、參觀學習和教育培訓等,課外文化活動的多元化也要制定多樣化的管理標準。
參與課外文化的活動的對象具有大眾性,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的習慣、愛好和興趣的需求可以設計開發出或參與不同的課外文化方式,并對課外文化方式進行多方面的選擇。面對課外文化方式日益趨向多元化,國家對高校課外文化管理和激勵的原則重在“理”而不在“管”,國家應更多地為高校聚集人力、物力、財力,讓每個參與課外文化活動的人自我管理,形成一種以社會為主導,高校為核心、文化為主線、健身為核心、育人為目標課外文化的新方式。
(二)、課外文化社會化管理與時代特征相適應的原則
積極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是當代的時代特征,以人為本是社會化管理中根據社會實際動態情況,對社會中的人員數量和分工及時做出相應調整,以促使管理最優化[2]。以人為本,高校在課外文化中追求一種人身心健全、人格的完善、個性的自由的同時,也體現出學生作為高校核心價值觀的中心。隨著社會文明素質的提高,努力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增強時代氣息的重要方面。所以,在課外文化社會化管理中一定要自始至終與時代特征相適應的原則,才能確保課外文化有條不絮朝著科學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三)、課外文化社會化管理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原則
戶外運動是課外文化活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課外文化活動中,人們會更多涉足于戶外體育娛樂活動,學生在自然環境下中寄情于景,感受大自然萬千美景帶給人們帶來修養身心、休閑娛樂的愉悅感,不僅調節人的心理,使主體的意識在課外文化活動中得到升華和發展,而且還能改善人的生理功能,如陽光具有消毒殺菌的作用,人們經適量紫外線照射后,可以增強皮膚健康和內臟器官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旺盛的作用。所以,自然環境中的課外文化活動構成了人們身體健康的一個積極因素,卻又不是唯一和萬能的,課外文化社會化管理應融于自然環境中,對自然環境管理的首要工作是科學分工,如水域—劃船、帆板、沖浪、釣魚、游泳等溫和性情,增進交流;陸域—跑步、攀巖、郊游、滑雪等改善人的心肌,增進健康;空域—滑翔、跳傘、熱氣球等磨練人的意志,增強戰勝的勇氣,如此人們才會更快樂健康的享受自然環境。
[1]、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綱要》[Z].1995-06-20.
[2]、楊金海.以人為本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J].思想理論導刊: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