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蓮
(廣西靖西縣龍臨初級中學 廣西靖西 533800)
初中物理教學培養學生探究與創新能力初探
李玉蓮
(廣西靖西縣龍臨初級中學 廣西靖西 533800)
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探索,靈活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因材施教,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
實驗教學 建設情景 設置開放性問題
當今世界的競爭關鍵在于人才素質,而人才素質的優劣則體現在其創新能力上。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呢?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看法: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情況適當多安排一些實驗,特別是探索性實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
實驗的方式多種多樣,對于課本安排的學生分組實驗,應想方設法讓學生做,不能用演示實驗甚至口述實驗替代。教師在進行演示實驗時,應適時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甚至讓學生上講臺操作。
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動手進行自制教具、設計實驗等活動。例如:在“大氣的壓強”一節的教學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實驗外,還應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動手進行自制實驗教具。如:把帶有掛鉤的塑料吸盤按在玻璃上,能掛很重的衣服都不掉下來;帶有塑料吸盤的玻璃茶幾,能把桌架和桌面緊緊地吸附在一起,直到只抬桌面就可以把桌架帶起來。
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學生直接面對一些實際問題,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潛能,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便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壓強教學中,為探討“壓力作用效果是否與受力面積有關”的問題。通過從學生經歷或看到的現象進行情景創設。情景一:我們平時都用刀切菜或削蘋果,每個人都懂得用刀口而不用刀背工作。針對這一情景,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刀口、刀背進行切菜、削果效果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情景二:組織學生用拇指和食指壓住鉛筆的兩端,讓學生自己體會:壓筆尖處的手指比壓筆尾處的手指疼。學生感受后,老師引導:(1)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引發學生猜想:①可能與受力面積有關;②可能與壓力的大小有關;(2)制訂計劃設計實驗。(3)收集數據。(4)分析論證。用這種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自己得出結論的方法,既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教學中可根據情況多加采用。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引入一些開放性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從而得到不同的解決方案,教師再引導學生逐一分析,指出每個正確做法的優、缺點及錯誤做法的原由,還可以改變一下題設條件再讓學生思考解決。這樣,不僅解決了問題,還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廣闊、深刻、靈活、流暢,從而探究和創新能力得以增強。 例如,現有天平(帶砝碼),彈簧測力計,量筒,燒杯,足量的水,小刀,刻度尺,細線,土豆。請你從上述器材中分別選出適當的器材,設計出三種測定土豆密度的方法,并完成下表。要求所選器材必須是你所采取的方法中要用到的,即用你所選器材測出相關物理量,用測得的物理量寫出土豆密度的表達方式。答題方法較多,方法一:根據公式ρ=m/v,可以考慮直接用天平測出質量,用量筒測出體積,就可以得出土豆的密度,實際做時還要考慮用小刀切下一塊來才好量;方法二:在第一種方法的基礎上考慮可否不用量筒來測體積,用小刀把土豆切成正方體,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它的邊長,再算出體積;方法三: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土豆的重力后就可以算出質量,再考慮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浮力(f浮=g-f示),然后利用公式f浮=ρ水gv排算出體積,就可以得出密度ρ=m/v。開放性題目的教學注重物理基礎知識,充分挖掘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如果在物理教學中經常涉及現實生活中的物理問題,不僅可使課堂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易于接受,而且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實踐探究和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光學的過程中,有許多生活中的物理知識。如:(1)汽車室外面的觀后鏡是一個凸鏡,利用鏡對光的發散作用和成正立、縮小、虛象的特點,使看到的實物小、觀察范圍大,而保證行車安全。(2)汽車頭燈里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它是利用鏡能把放在其焦點的光源發出的光反射成為平行光射出的性質做成的。通過這樣的聯系實際,使學生的知識不再停留在書本上,增強了他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在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實踐活動進行學習,學生所獲得的知識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生動的、豐富的。與此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能得到培養和充分發展。例如:在講授“大氣壓”時,可以在裝滿水的杯上用硬紙蓋住并倒放過來,發現水并不流出,紙片也沒有下落,使學生確信大氣壓的存在。接著讓兩位學生做馬德堡半球實驗,使他們感到有巨大的大氣壓力,這樣就使學生對這節課感興趣、印象深、易理解、記得牢。又如:在講授聲音產生的原因時,可以在揚聲器上放幾個用彩色做的小球,揚聲器不發聲時,彩色球不跳動,揚聲器發聲時,小彩球就跳動起來。這說明聲音是由物質的振動產生的。通過演示,讓學生注意力集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方法和途徑很多,我們只要根據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努力,靈活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因材施教,就一定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培養出大批實踐探究和創新能力強、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