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鶴 藺建英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咸陽 712000)
西咸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
——彰顯古今輝映理念的困境與對策
汪 鶴 藺建英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咸陽 712000)
《西咸新區總體規劃(2010--2020)說明書》中提出西咸新區的生態格局要充分利用區內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以水為脈,貫通城市綠色廊道,打造都市綠心,營造都市古今輝映的綠色生態環境。延續區域生態格局,構建"兩帶、三廊、多綠楔"的生態綠化體系。本文分析西咸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在彰顯古今輝映理念方面所面臨的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相沖突、城市建筑與美麗山水不協調、城市文化與小鎮點綴不同步的困境,并提出的融古代文明于現代建設彰顯古今輝映理念、挖掘歷史文化旅游產業彰顯古今輝映理念、打造西咸現代田園城市彰顯古今輝映理念對策。
西咸一體化 生態文明建設 困境 對策
西安與咸陽作為中國地理位置最近的兩座城市,歷史上他們屬于同一座城市,今天又已經以新的姿態積極參與到西咸一體化的發展之中,西咸正在以古今交融的魅力和高人一籌的環境營建而廣獲認同,快速發展。
西咸一體化是西安、咸陽兩座城市一體規劃的簡稱,是中國距離最近的兩座城市統一規劃、協調發展的開始。其主要內容體現在《西咸新區最新規劃》實施內容:西咸新區將形成“以渭河為紐帶,以渭北帝陵帶和周秦漢都城遺址帶為兩帶,以正陽大道、灃涇大道、紅光大道、秦漢大道為四軸,以空港新城、灃東新城、秦漢新城、灃西新城、涇河新城為五組團”的“一河兩帶四軸五組團”的空間布局。[1]
生態格局充分利用區內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以水為脈,貫通城市綠色廊道,打造都市綠心,營造都市古今輝映的綠色生態環境。延續區域生態格局,構建“兩帶、三廊、多綠楔”的生態綠化體系。兩帶”——渭北帝陵風光帶、周秦漢古都文化帶;“三廊”——渭河、涇河、灃河三條生態景觀廊道。“多綠楔”——楔入各功能組團間的生態綠地。[2]
然而,作為一項涉及西咸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在彰顯古今輝映理念方面長遠發展的研究,我認為全部工作是對西安和咸陽這兩座城市及其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進行再認識,更需要的是在既有成績基礎上的冷靜反思。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格局,使得西咸的發展環境正在或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同時也無可否認,作為兩個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西咸自身的發展系統在古今輝映方面也存在著一些重大的問題。西咸一體化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能否長期延續既有的發展模式,或者在這種巨大的延續慣性中,如何在彰顯古今輝映方面未雨綢繆而建樹更加主動的理念和采取更加高明的舉措?如何在彰顯古今輝映方面積極整合歷史、經濟、社會、空間與環境的資源及發展軌跡,使它們得到最大的耦合和效應延伸?
“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不讓動,而是怎樣動,要做出對得起祖宗,對得起時代的作品,因此西咸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在彰顯古今輝映理論方面絕不是一帆風順的,從觀念到行動都面臨著許多的困境。
1.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相沖突的困境
西咸兩地物華天寶、地理相接,文物保護工作中也存在諸多的共同之處,隨著西咸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如何處理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間的關系,是西咸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在彰顯古今輝映方面面臨的困境之一。
第一、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相沖突的困境。根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應當保持古遺址的歷史風貌和原始地形;禁止挖沙取土、挖建池塘,不得進行與遺址保護無關的工程建設,或者從事其他有損遺址的活動。”由于遺址地區仍以傳統的農業發展為主,再加上遺址區的發展長期以來一直受到限制,因此其經濟發展落后于城市化進程中得到迅速發展的地區,據統計,遺址區的居民人均收入均低于所在區、市的平均發展水平[3]。
第二、人口壓力與文物管理相沖突的困境。按規劃2015年西咸新區范圍內人口達150萬,遺址共17處,遺址保護區面積為125.9平方公里。[4]遺址區的居住現狀、耕地現狀、村鎮現狀與遺址風格與生態環境不相匹配。按西咸一體大遺址保護規劃,在建設中會涉及到大量的人口轉移、土地的重新調整與規劃、房屋的拆遷與改建、環境的綜合整治等工作,而要把這些與遺址區居民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工作搞好,就必須要協調好各方面的工作,既要滿足城市建設的需要、又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滿足文物保護的需求,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西咸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彰顯古今輝映理念的難度。
第三、遺址區居民的文物保護意識淡薄的困境。遺址區居民的日常生產活動對遺址本體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占壓,日常的生活也對遺址環境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威脅到遺址的安全與完整。比如在西漢帝陵附近,居民私自占用陵區作為自家的墳地,從陵墓取土,破壞了遺址本體的風貌;另外,居民日常生活產生的廢水與垃圾污染了遺址區的環境,或多或少威脅到了地下文物遺跡的安全。另外一些在遺址保護區生活或者附近居住的居民,對于當地大遺址了解少之又少,大遺址的社會公益價值未得到充分體現。
2.城市建筑與美麗山水不協調的困境
在西咸一體化建設中,有些建筑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讓人們有山不見山,有水不見水;有些建筑個性過于張揚,不能展現出古樸的歷史風貌。
第一、項目實施與實際規劃不相吻合的困境。受多種客觀條件限制及主觀因素的影響,部分建設項目的實施與總體規劃及隨后深化編制的專項、專業及分區規劃和詳細規劃不盡相符,部分土地性質有較大變化,部分地段高度限制被突破,給西咸一體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突顯歷史文化與美麗山水相融合帶來了困境。
第二、新建筑群與周圍山水不相協調的困境。城市中心區的一些新建筑的體量、高度和風格,與周圍山水景觀很不協調,破壞了山、水、城市景觀視廊。盡管一體化制定了專門的建筑高度控制和建筑風格的規劃,該規劃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局部仍被突破,因此,西咸城區的建筑高度、體量和風格問題在西咸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中彰顯歷史文化與美麗山水融合方面仍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
第三、新建筑群與名勝古跡不相協調的困境。在城市改造的過程中,建筑密度增高,有的貼近文物古跡的保護紅線,一些文物古跡被嚴重破壞,筑形式欠推敲,與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不夠協調,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不突出,影響和破壞了西咸作為文化名城的美譽。
3.城市文化與小鎮點綴不協調的困境
城市和鄉村是一定地域的生態系統中缺一不可的兩個子系統。鄉村生態系統對于城市不僅具有自然生產的服務功能,還具有維持人類生存環境相關的服務功能。〔5〕如在彰顯古今輝映理念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性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構建城市與農村和諧共生的新型關系,使城鄉由對立走向一體化的過程。然而,在西咸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中,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在彰顯古今輝映理念方面存在著一些困境。
第一、新農村建設趨同的困境。從目前西咸一體化發展情況來看,西咸周邊新農村規劃只是為了單純地實現城市化,把有著濃郁風土人情的鄉村瞬間變的“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無明顯地域特色。小村鎮對住宅建設的規劃技術含量薄弱、設計水平低、材料技術、設備技術、施工技術趨同,這就造成了小村鎮多層、小高層居住千篇一律,
新農村建設缺乏古今輝映。
第二、農村環境城市化的困境。西咸一體化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農村的優勢在于一個“農”字——農村風光,而且許多的文物古跡分布在農村,但是人類發展的全球性“城市化”進程,已經使越來越多的農村“城市化”起來,許多地方沒有把農村本有鄉野氣息與文物古跡交響輝映,而是把鄉村小道改為水泥路面,把菜園田垅改為停車場所,把極具傳統色彩的農村旅社建成高樓大廈等。農村環境的城市化吞噬了寧靜的本具古今輝映的鄉野氣息,使之失去了原有的風貌,也越來越難以保持原有的風格。
第三、缺乏城市精神的困境。大西安背景下西咸經濟一體化的構建給咸陽經濟增添了繁榮發展的機會。大多像咸陽這種歷史悠久的城市缺乏城市精神,主要表現在,無論是建筑風格還是人們的精神生活不能展現出優秀歷史文化城市應有的文化精致與厚重,歷史文化資源是一種難以復制的稀缺資源,我國很多城市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歷史故事和歷史文化古跡,如果不能形成一種古今輝映的城市精神,就使得未來的大西安失去區可以推動城市不斷發展的競爭力。
針對上述實際存在的困境,必須以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以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根本指導,積極思謀,全面規劃,迅速落實,嚴格管理,逐步調整,最終形成西咸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彰顯古今輝映的理念。
1.融合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彰顯古今輝映理念
如何在西咸生態文明建設中延續城市文脈、展示城市歷史文化特色,無論是對歷史文化名城還是新興城市的新區開發,都是我們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對在西咸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中保護與延續歷史文化進行探索,希望所提對策行之有效。
第一、西咸生態建設讓歷史“活”起來。在西咸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包括周、秦、漢、唐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這些要在西咸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保護好,這是一個基本要求。文明對古城的保護不是簡單地讓它僅僅成為古董,而是通過創新的思維和舉措讓它生生不息,更具時代感和生命力。西咸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要把大遺址保護區打造成市民的體育運動和健身休閑場所,這樣讓我們保存的歷史區域“活”起來,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它的作用,既讓游客有穿越感,也讓市民增加獲得感。
第二、西咸生態建設融入“一帶一路”。陜西,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同樣也是新歐亞大陸橋重要樞紐,西咸可以說是重要參與者,也是直接受益者,人文、生態是西咸最鮮明的特色,生態是西咸的底色。西咸有三條河流,另外有大量的濕地,既有保護生態環境的任務,同時還有治理任務。我們的目標是西咸一體化建設過程中,不僅不能破壞生態環境,而且要讓這個生態系統更加的完善,環境更好。未來西咸一體化應將以人文的交流和生態的特色作為抓手和切入點,打造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新優勢。
第三、西咸生態建設傳承歷史文化。西安與咸陽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西咸一體的規劃不是簡單地在此復制西咸的傳統風貌,而是首先仔細分析片區的地段環境特征,挖掘基地的獨特性—“兩帶、三廊、多綠楔”原生文化生態景觀。挖掘本土、本地文化特色,依據規劃區的空間特色來創造一個全新的西咸生態文明建設空間格局,在創新中注重原生文化生態的傳承與轉化,形成全新的具有城市文化內涵的大西安。
2.發展歷史文化旅游產業彰顯古今輝映理念
旅游業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據世界旅游組織的預計,未來10年世界旅游將以8%-10%的速度增長,亞太地區將成為最大的旅游市場。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入境旅游人次將達到1.3億,占世界市場份額的8.6%,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6]西安和咸陽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旅游城市,是一個自然與人文景觀兼得的城市,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西安和咸陽以其無與倫比的風景資源和深厚而獨具美麗的文化底蘊,在西咸一體化的建設中無論如何都有必要、有能力在這巨大的旅游市場中分得一杯濃羹。
第一、沿“三廊”打造生態旅游農業廊道。西咸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沿渭河、涇河、灃河這“三廊”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不僅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而且也是沿“三廊”生態維護的重要方面。充分發揮“三廊”的優勢和產業集聚作用,根據其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著力發展都市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結合旅游開發,發展以觀光農業、參與農業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旅游農業區。
第二、沿“兩帶”打造生態旅游遺產廊道。遺產廊道是是“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性景觀。通常帶有明顯的經濟中心、蓬勃發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適應性再利用、娛樂及環境改善”,強調歷史文化保護、地方經濟發展和休閑娛樂業建設以及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并舉的綜合保護體系。西咸新區沿渭北帝陵風光帶和周秦漢古都文化帶打造遺產廊道廊道的保護規劃要注重整體性,從系統的整體空間組織著手,保護遺產廊道邊界內所有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并提高娛樂和經濟發展的機會。從空間上進行分析,遺產廊道主要有四個主要的構成要素:綠色廊道、游步道、遺產、解說系統。解說系統則是對綠色廊道、游步道和遺產所處節點的綜合和具體解釋。
第三、整合“多綠楔”生態旅游復合廊道。西咸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要發展歷史文化旅游產業就要加強資源整合,圍繞“大西安旅游”的概念,在各功能組團間楔入生態綠地,把各功能組團間的景致、遺產從由點、線、面到塊加以溝通和串聯,將使原本零散的文化遺產以及生態資源串聯成整體,通過生態旅游系統解說、游線設計與游道組織,建設各功能組團生態旅游復合廊道。依托各功能組團的人文古跡、水利工程、綠色廊道和城市風貌,將古城、古鎮、古寺、古景和自然風光融為一體,輔之以觀光、休閑、度假、娛樂、體驗等功能,通過市場運作將空港風光、灃東風光、秦漢風光、灃西風光整合成生態旅游黃金廊道品牌。
3.打造西咸現代田園城市彰顯古今輝映理念
現代田園城市構想主要體現在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的城鄉空間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間結構。根據這一方向,西咸一體化建成的田園城市將既有優美的田園風光,也有強大的現代化功能,并體現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在西咸經濟區范圍內形成現代城市與現代農村協調發展、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輝映、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新型城鄉形態。可見,現代田園城市所要處理的并不是以往城市一鄉村中所表現的比較單純的兩者之間的關系,而是一種圍繞城市與鄉村展開的多向量關系.它的內容更為豐富,特色也更為鮮明。為了實現西咸現代田園城市構想中的城鄉發展形態。筆者認為應該應采取如下對策:
第一、控制中心城市規模,加速發展小城鎮。在霍華德的著作中,田園城市的面積最初控制在6000英畝。中心城市則僅為1000英畝,人口不過32000人,設6個分區。[7]為了控制城市規模,實現城鄉結合,霍華德主張任何城市達到一定規模時,應該停止增長,其過量的部分應由鄰近的另一城市來接納。因而居民點就像細胞增殖那樣,在綠色田野的背景下.呈現為多中心的復雜的城鎮集聚區。即若干田園城市圍繞一中心城市,構成一個城市組群,用鐵路和道路把城市群連接起來。他把這個多中心的組合稱為“社會城市”。在西咸新區,以主城區為中心的城鎮體系已經形成,但由于長期以來單方面追求城市規模和現代化水平,主城區的聚集效應日益增強,它與周邊縣市的差距也比較明顯。以西咸新區生產總值而論,預計到二○一五年,西咸新區將實現生產總值達600億元(人民幣,下同),二○二○年則達到1500億元。[8]因此,適當控制中心城區規模,加速發展小城鎮,以小城鎮帶動鄉村發展,才能更好地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第二、整合城鄉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從城市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城鄉之間的依存關系是十分緊密的。一方面,城市汲取了鄉村的營養,“它才形成自身強大的活力和愛撫養育功能,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的進步發展才成為可能”;[9]另一方面,城市是社會發展的重心,對鄉村發展具有無可爭辯的輻射與帶動作用。從現實角度來看,城鄉協凋發展的目標是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要求在土地規劃、產業布局、資源配置、體制突破等方面統籌考慮。因此,如何整合城鄉資源,實現優勢互補,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關鍵。從長遠來看,城鄉之間應該是雙向協調,統籌發展的,對于現代田園城市而言,就是要求城鄉居民享有公平的發展機會、充分的社會福利和更有力的權利保障,具有同質的幸福感。
第三、現代田園城市應充分體現人居環境的要素。地理學家和區域規劃學著名學者陳傳康先生曾指出:“傳統的城市規劃要求建城市公園供居民和觀光游客游玩,其實城市本身就應該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公園,到處綠芮如屏,建筑風格優美協凋,名勝古跡得到保護.使城市變成為一個觀光旅游的空間,山水園林城市應是城市規劃發展的方向。”[10]當時所說的山水園林城市即是對城市人居環境的強凋。但事實上,現代田園城市構想的是城市與鄉村都具備人與自然和諧,“山、水、田、林、城”融為一體,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田園城市的核心內涵就是要在城鄉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很顯然,優越的人居環境,是增強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更是體現城鄉協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西咸一體化在對未來的規劃中明確提出建設一座適宜人居的水為脈、綠為底的現代化的生態田園新城區,新區的建設應充分利用水網、綠網、古樸建綠色廊道、城市組團應與具有優美環境的小鎮鑲嵌在綠色的背景之中,從而實現城市與鄉村和諧相處、繁榮發展。
總之,彰顯古今輝映理念的生態文明是鑄就西咸一體化體魄之美;彰顯古今輝映理念的生態文明是孕育西咸一體化形象之美;彰顯古今輝映理念的生態文明是凝練西咸一體化氣質之美。
[1]陜西省人民政府.西咸新區總體規劃(2010--2020)說明書[Z].2010年.
[2]陜西省人民政府.西咸新區總體規劃(2010--2020)說明書[Z].2010年.
[3]陳穩亮,張祖群,趙榮.大遺址保護的PRED協調發展案例和模式——基于漢長安城的實證和思考[J].城市保護與更新,2006年第30卷第7期.
[4]陜西省人民政府.西咸新區總體規劃(2010--2020)說明書[Z].2010年.
[5]于貴瑞,謝高地,于振良.我國區域尺度生態系統管理中幾個重要生態學命題[J].應用生態學報,2002年第7期.
[6]揚州市人民政府.揚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2--2020)說明書[Z]. 2006.
[7][英]埃比尼澤·霍華德,金經元譯:明日的田園城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8]陜西省人民政府.西咸新區總體規劃 (2010--2020)說明書[Z]. 2010.
[9]劉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嶺、倪文彥譯.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與前景[Ml.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10]陳傳康.從城市建公園到如何使城市成為公園[J].城市問題,1993年第3期:5.
汪鶴(1978-)女,陜西榆林人,現供職于咸陽職業技術學院,主要從事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