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真
(遼寧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遼寧阜新 123000)
關于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中音樂教學的探析
楊真
(遼寧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遼寧阜新 123000)
古人云:"聞其樂,便知其德"。在一個人的人格修養中,音樂是關鍵,是完成人格修養最高層次。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就在"六藝"教學中,將音樂教育納入第二,周課時僅次于禮。雖然時過境遷,但音樂教育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中,仍不失其重要地位,音樂教育對人心的教化作用也依然不容忽視。高職公共音樂教育課,正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完美人格教育的一個平臺。
高職院校 審美情趣 人格修養 禮樂育人
古人云:“聞其樂,便知其德”。在一個人的人格修養中,音樂是關鍵,是完成人格修養最高層次。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古圣先賢認為:真正的教育,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而是人和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宇宙間的諧和教育。習主席指出:“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高職公共音樂教育課,正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完美人格教育的一個平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就在“六藝”教學中,將音樂教育納入第二,周課時僅次于禮。雖然時過境遷,但音樂教育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中,仍不失其重要地位,音樂教育對人心的教化作用也依然不容忽視。
就音樂教學課程本身而言,它含概樂理,視唱練耳,聲樂,合唱指揮,歌表演,音樂欣賞,律動唱游,作曲,和聲,音樂史學,教育教學法及各類樂器彈奏技巧等諸多科目音樂課程。公共音樂課程由于它的特殊性,不可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面面具道給學生傳授相關的所有課程,對學生進行音樂專業的強化訓練。其教學目標及教育目的也和音樂專業教育有所區別。所以給公共音樂課程定位,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必先思考的問題之一。1,明確公共音樂課程的教學目標。2,明確公共音樂課程所必開設的課程種類。3,明確公共音樂課程的所備教材及相關的教學資料,4,因才施教,制定相關合理的教學計劃及教學大綱。5,學情分析,明確在教育教學中所必須的教育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公共音樂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音樂教育教學。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能有效的將相關音樂內容有機的融會貫通,給學生一個最好的接授音樂教育的平臺,這也是我們教育教學工作者不容忽視的重點思考問題。盡管教育部先后出臺了《學校藝術教育規程》和《2001年─2010年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相關政策,全國各高校也如火如荼的開設了音樂選修課、必修課等相關音樂課程。
1.音樂文化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人類藝術的發展告訴我們,產生最早的是音樂、舞蹈和繪畫。從廣闊的人文視野來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音樂本身就屬于文化修養范疇。音樂文化是人類精神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文化與人的素質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這方面,音樂藝術教育具有獨到的優勢,它既有美育學科的審美功能,也有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功能。對學生品格的完善,情感的升華,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均起著重要的作用。
2.音樂教育可以塑造學生的人格,提高審美能力
作為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組織形式,音樂教育發揮著巨大作用。音樂能夠表達人們心中的感情,是人們能夠發現美和體驗美,故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最直接的途徑。學生通過音樂教育不僅能夠感受、表現和享受音樂,而且還可以使自己的感情與音樂相結合,引發心中的共鳴。
3.音樂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
德育是高職院校的一個重要任務,而德育不能僅僅靠課堂上的說教來進行,而是要通過多種方式來進行德育。音樂教育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起到情感陶冶的作用。優美的音樂能夠體現時代和民族的精神,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沖擊性,能夠引發學生的感情,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道德素質。
1.音樂課程投資不夠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音樂在提高人文素養、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上都有著其他人文學科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言論歸言論,呼吁歸呼吁,現實是人文選修課是基礎教育,不可能立竿見影地給學校及學生帶來功利性的、實用性的效益。
2.課程設置內容不夠全面
各高校音樂教師普遍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考慮到了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在知識點的難度上降低了,知識面的廣度上大大拓寬。但調查顯示,音樂基礎知識、中外音樂鑒賞、音樂實踐這三大類課程安排的教學內容都還不夠全面。
3.課程教學形式單一
音樂課程的教學形式仍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教學方法如練習法、談話法、討論法、實踐法等音樂藝術教育的方法很少運用到。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聽、死記硬背的狀態。總的來說,教學方法顯得單一,沒有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靈活采用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4.師資力量缺乏
高校音樂教育的師資隊伍比較缺乏。教師少,學生多,一個教師面對一兩百個學生上課的現象并不少見,使得教師精力分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針對以上的現狀分析,根據當前我國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的實際,提出對構建高校音樂素質教育課程模式的構想。
1.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相結合
當前我國高校音樂素質教育工作雖然取得了質的飛躍,但鑒于我國升學、高考壓倒一切的特殊國情,大部分學生被剝奪了曾有的音樂學習機會,作為未來知識群體的當代大學生的總體音樂知識仍很貧乏,音樂基本素養仍然較差。
在少數必修課的基礎上可以以“準確定位、彰顯特色、開闊視野、實用為上”的原則,開設一些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對音樂選擇的多樣性,針對某些學生的特長,開設器樂、聲樂課等等。
2.普及課程與提高課程相結合
無論是音樂的鑒賞,還是音樂的演唱、演奏,都必須具備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開設普及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構建音樂基礎知識體系,建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和初步的藝術思維能力,解決他們音樂入門的問題。
3.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相結合
音樂課程的設置應該構建一個既有理論性又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的知識體系,大學生中有部分同學獲得了各種音樂考級證書,他們希望在大學期間不因條件所限而剝奪音樂練習和提高的機會。這類音樂實踐課程就是針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而設置的,包括聲樂演唱、器樂演奏、歌曲創作、電腦音像制作等。
希望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不斷完善,每一所高校都能重視音樂學科,完善音樂課程的構建,建立一支相適應的高素質音樂師資隊伍,配套一定的教學設備,包括音樂資料庫及音樂網站等,為學生提供廣闊、多彩、健康的藝術和人文氛圍,實現每個人的全面協調發展。
[1]周遠清、李羨林.中國大學人文啟示錄(第三卷)[R].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2]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社.全國音樂教育獲獎論文精選[C].人民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