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季堯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100081)
淺議國內教育的功利化
顧季堯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100081)
教育的功利化不僅破壞了人的培養規律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直接扼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忽略了孩子的全面教育。所以首先必須從全社會解放思想,引導建立新的幸福觀和人生觀,新的社會價值取向入手,同時加強孩子們的思想品德、情感和藝術教育,使傳統的"科舉"教育逐步過度到全民素質教育的正確軌道上來,為國家建設塑造出真正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教育功利化 藝術教育 價值觀 素質教育
今年兩會的關鍵詞是“改革”,而教育改革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回顧這十幾年來教育的發展,深感其功利化趨勢不斷加強的憂慮。作為一名有志青年,我受益于國內教育,又掙扎于此,所以想用自己的所感、所悟、所思,對國內基礎教育的改革提出一點建議,以供商榷。
只有強了教育,中華民族的復興才有可能。而擔負著塑造、培養國之少年的國內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卻存在著很多不足和誤區。一直以來國內教育都圍繞著高考,重點考察知識的掌握和應對高考方面的訓練,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依然一考定終身。盡管目前來說,這是相對公平的一種選拔,但也因考試內容造成的“重知識,輕實踐”,“重記憶,輕思維”,“重繼承,輕創新”的不足以及因成長路徑狹窄而造成的對考試分數的多度重視和過度的競爭心理,使整個教育思想和環境變得急功近利。眾多的學生為擠進重點、名牌學校而拼命、報各種特長班;家長為提高孩子成績四處奔波,傾其所有;學校更是教育功利化的重要推手,因為成績好的學校,便可以在搶奪生源中立于不敗之地。在分數決定一切的環境下,其他的人格教育、心理教育、體育鍛煉等素質教育自然都變成了浮云。而在背負著巨大學業壓力的同時,少年們逐漸失去了童真、童趣和好奇心,身體素質逐年下降,精神世界變得越來越脆弱,敏感、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自立能力和自信心,依賴性強,甚至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情緒消沉和人際交往障礙。
這樣的少年注定無法在二十一世紀的人才競爭中超越自我,翱翔自如,更無法擔負起國家未來的重任。所以教育功利化的改革刻不容緩,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國內教育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一)教育功利化的危害性
首先是破壞了人的培養規律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然而功利性的教育卻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要名利,不要事業。教書為賺錢,讀書為考試等等功利思想和行為都在危害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長期以來,我國在學術領域缺少大師級人物,產生不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教育難辭其咎。狹隘的教育功利化是影響教育健康發展的障礙之一,其具體表現為:過于看重結果而淡化過程;過于看重知識的吸納而忽視能力的形成;過于看重學業發展而忽視健全人格的塑造;過于看重外在的形式而忽視內在的建設。而學校和家長的急功近利更助長了教育的功利性。我們的教育往往是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甚至高中化、高中時把研究生該學的東西都學完了,這不僅是摧殘孩子,更違背了教育應該遵循基本規律。
其次是直接扼殺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學校單一為了升學率、為了領導的政績而無休止的擠壓學生的各種時間,正如一些專家所說“中國的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是被累倒在起跑線上”,再加上社會和家庭對成績的單一過分重視,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壓力太大,從而導致許多學生逐漸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甚至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沒有絲毫的學習興趣!
再次是忽略了孩子的全面教育,國內教育在基本的知識教育之外,或多或少地缺乏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等內容。玩沙子、捏泥人、看螞蟻搬家,對孩子來講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必要的營養素。離開了這些,沒有童心,沒有童趣,缺乏想象力,就很難培養出健全的人格。日前,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校長鄭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發現很多理工科學生沒有情感,連孝敬父母的情感都沒有。”其實這并不是個例。相當多的文科和理科學生都存在著人際交往障礙、情感冷漠、抗挫折能力低下、自信心、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不足等表現。
(二)原因
一直以來,“傳宗接代,光宗耀祖”又是作為一個家庭成員的首要任務,獨生子女是很多家庭精神的寄托和希望所在,盡管他們得到了更多的物質享受,但并不比父母輩幸福,他們感受到的是更多的壓力:學業的壓力,就業的壓力,成功的壓力。如今大家都把教育和將來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聲等緊密聯系在一起,認為讀了大學,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學,找個好工作,才是王道。優質資源的有限和社會競爭的加劇使得大家都拼了命地去爭取,從孩子到學校、家長都只在乎形式和結果,自然使教育變得越來越功利化。
功利主義教育目標是以功利主義為主要價值取向,強調教育的功效和利益,以一種外在于教育的價值作為教育評價的標準。這樣的教育目的背離了教育的本來意義,其最直接、最嚴重的后果就是造成了求教者的工具化.使他們喪失了德性的追求、批判的精神以及人之為人的精神性。教育的本質要尊重每一個個體,不能簡單粗暴地用一種標準來衡量所有的孩子,更不能把他們變成工廠里的產品一樣來加工、培育。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多次說到“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心靈與個體的自由,而不是給學生洗腦并統領學生。所以教育的改革應從選拔高級人才的單一性轉向全民素質的提高上。承認不同,鼓勵差異,引導人們從物質、娛樂的追求中走出來,學會詩意地生活,有情調地生活。
(一)要改變教育的功利化,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凈化。目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生的意義常被遮蔽,甚至迷失。人的生活意義的缺失,技術主義、享樂主義與虛無主義成為了支配人們生活的根本方面。所以首先必須全社會解放思想,引導建立新的幸福觀和人生觀,新的社會價值取向。人人生而平等,每一項正當的勞動都值得尊重,每一個行業或工作僅僅是一種職業而已,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可從盡快理順我國高等教育的結構入手:使職業教育有相當的比例,有其應有的地位,受到社會的尊重。要考慮在9年義務教育后分流的可能性:部分學生直接進中等職業學校;部分學生進高中。高中畢業后可進一步分流:部分學生進高等職業學校;部分學生進大學。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可以就業,可以進高等職業學校,也可以進大學。讓學生有可能依據興趣,逐步走上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國家應從體制和輿論上鼓勵學生走不同的路,360行,行行出狀元,行行受尊敬。
(二)進行教育觀念的改變,樹立傳承中華文明之教育思想,吸納西方教學經驗,逐步確立新時代中國教育思想理念。
功利教育下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大學生很多,但我們缺人才;我們有一些人才,但卻沒有理想和責任心;我們有一部分得力干將,可是卻不知道追求什么。知識的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是科技發展的基礎。然而光有知識是不夠的,要成為有能力的才人,還必須具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等。我們的人才結構出現嚴重失衡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現代教育體制思想問題。所以,對教育的改革改變理念入手:
1.讀書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文化知識的教育是一方面,而思想道德卻是重點。教育的的目的不是升官發財?,而是服務社會,造福蒼生,快樂自己。使傳統的“科舉”教育逐步過度到全民素質教育的正確軌道上來,提倡“有教無類”,因人而異,重智育,更重德育,同時加強體、美、勞、藝術的教育,而且要從興趣入手,摒棄知識化、技能化的路線,;而教學靈活多變應成為現代教學的特色,并能走出課堂,進入社會生活,寓教于樂,寓教于生活。讓孩子能夠性格開朗,能夠知道未來有燦爛的明天,畢業了第一次工資能夠拿回家孝敬一下父母,這樣腳踏實地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2.教育不能夠離開感情,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必須以感情作為橋梁,作為紐帶,才能產生教育的效果。教育離不開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動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對于教師,師風、師德應當成為首選,好的教育不僅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現在的兒童、少年,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聯系少了,疏遠了,淡漠了。所以培養學生健康的、豐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就像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與碰觸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3.加強藝術類教育
在人的培養問題上,藝術教育有著獨有的作用。它是一種感性的教育、情感的教育、非功利的教育,美的教育,也是一種快樂教育與游戲教育。藝術教育的特點就在于它不是強迫的,而是通過藝術活動調動人的興趣,打動人的感情,讓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可很好地幫助青少年明是非、知善惡、識美丑,以“善”為美,以“德”為美,在這方面,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教育盡管分為各式各樣的門類教育,它們在發展人們的智力與能力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這些分門別類的專業教育、技術教育,主要是培養人的專業知識、實用技能,而不一定都能很好地促進人的完善。而藝術教育作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不僅訓練人的身體,還訓練人的心靈。還著重于人的心靈的培育,它旨在促成人成為獨立的、自由的與審美的人,進而成為身心合一的完整的人,最終成為真正的、有人性的人。
這里所提到的藝術教育,是基礎素質教育,它重視活動本身的育人要求和審美能力、藝術素質的培養,忽視藝術比賽的結果和成績。而不是所謂的選拔尖子人才的專業藝術教育,因為專業藝術教育所面對的是極少數具有較高造詣和較高條件的學生,采取沙里淘金的淘汰方式進行培養,而非國民素質教育。而本文提倡的藝術教育則是通過通過藝術課教學和藝術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促進其身心各方面和諧全面發展的一種模式。
總之教育的本質是提高公民的素質,樹立起一個民族的精神情感。是靈魂的教育、文化的樹立、境界的提升、眼界的高遠,是事關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事。我們的教育,著實應該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穩,少一些虛榮,多一些真實,少一些短視,多一些長遠。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優秀、更全面的人才,使中華民族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