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國華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臺)
大數據對傳統新聞業的沖擊及其應對策略
鐘國華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臺)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生活的豐富,數據正在以指數的速率增長,大數據對各個領域的影響也日趨深遠。本文簡要探討了“大數據”對我國傳統新聞行業的沖擊,分析了制約國內數據新聞發展的因素,討論了傳統新聞行業在大數據環境下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大數據;數據新聞;傳統媒體
“大數據”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無法用常規手段和工具進行收集和處理的海量數據結合,這一詞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出現并逐漸被人們所知悉,并一步步在引領全球經濟文化變革、加速政府透明化、營造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新聞業是對原始新聞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加工的行業。不過在大數據的背景下,這種工作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著網絡上的海量數據,傳統的以簡單抽樣、隨機采訪獲取新聞資料的模式已經難以勝任。
放眼全球,在數字技術和數據新聞的沖擊下很多優秀的傳統媒體業績下滑,風光不再。例如,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美國《讀者文摘》、法國《解放報》相繼倒閉或破產。
不光是對傳統新聞業,就是對傳統新聞工作者,大數據也是一個巨大的沖擊。2013年福布斯中文版主編周健工發出“主編之死”的憂嘆,稱“掌管傳統媒體內容及內容創造者的主編正在變得名存實亡”。這正是當下傳統新聞媒體與新聞工作者面臨困境的真實寫照。傳統媒體人強調深度,注重內容,致力于提供高質量信息的新聞生產方式再難獲得一般新聞消費者的青睞,在此情境下,甚至出現了記者職業消亡的聲音。伴隨著傳統媒體而生的傳統新聞生產方式、機制以及思維正經歷著挑戰與無可選擇的變革。
早在2009年,國外的傳統媒體就開始了數據新聞的探索,經過數年的發展,目前許多媒體都成立了專門的數據新聞團隊。相比而言,我國的數據新聞還處于摸索階段。在筆者看來,制約我國傳統新聞業發展數據新聞的因素主要如下。
2.1 思維方式的限制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新聞人都是通過簡單的抽樣調查和街頭隨機采訪獲得新聞數據,解決新聞問題,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較為粗糙的分析方法也制約著新聞業的發展。在過去使用這些方法是技術有限,而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已經有能力處理較大的數據量。在大數據時代,新聞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由傳統思維方式向大數據思維方式轉變。
2.2 數據新聞人才缺失
要制作一篇優秀的數據新聞,必要的數據處理和分析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大數據時代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國極度缺乏具備數據處理分析及可視化能力的記者,而在高校也很少有開立數據新聞課程的,如果這一情況得不到有效的改善,我國數據新聞記者的缺口會越來越大,專業人才的缺失必將嚴重影響數據新聞的發展。
2.3 數據開放力度的限制
查閱國外的數據新聞不難發現,其中的數據大部分都是來源于政府機構公布的數據,而我國目前還沒有像美英等國那樣的數據開放平臺,即便是國家統計網,發布的數據也很有限。
毋庸置疑,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必將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傳統媒體如若不能抓住好的機遇做好轉型升級,勢必將被淘汰。因此,傳統媒體應該積極開展應對策略。
一是轉變新聞思維方式。社會生活紛繁復雜,傳統的從個別推斷一般并帶有記者主觀感情色彩的思維方式在當下就顯得較為粗放。大數據思維方式是一種全數據的思維方式,其關注點不是單個樣本,而是全部數據。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加工分析,讓數據說話,挖掘讀者的深層次需求和喜好,并對相關行為做出精準的預測。
二是加強對數據新聞人才的培養。數據新聞對新聞記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對大數據所帶來的沖擊和挑戰,媒體應當主動出擊,努力培養數據新聞專業人才,相關高校也應當承擔起自身的責任,開展數據新聞課程,為新聞業輸送綜合性的數據新聞人才。
三是探索數據收集渠道。數據新聞以數據說話,沒有足夠量的數據一切都是空談。因此,應當努力探索數據收集渠道和收集機制,一方面,要與企業以及政府機構開展一些合作關系,以便獲得有效的數據;另一方面,新聞媒體也要考慮適時建立自己的數據庫。
如果說單純依靠于定性分析容易陷入經驗主義,那么單純地依賴于數據,缺乏人文關懷和主觀推斷的話又容易導致“數據中心主義”。數據只是一種工具,單純地依賴數據,將新聞傳播變成僵硬刻板的數字展示背離了新聞傳播的本意。數據是靜止的,思維是活躍的,將活躍的思維注入靜止的數據,用現實經驗將無聲的數據解讀為豐富的故事,這才是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工作者需要做的。
參考文獻:
[1]李希光,張小婭.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學[J].新聞傳播,2013,(1).
[2]詹新惠.互聯網二十年傳統媒體之殤[J].新聞與寫作,2014,(3).
[3]王國鵬.大數據時代媒介生產方式和傳播機制的變革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4]吳昱萱,吳佳妮.大數據對全球媒體新聞生產模式的影響[J].科技展望,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