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先
媒介融合視角下的新聞攝影教學變革探討
朱守先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時代的改革凸顯著經濟和技術的改革,在新技術的影響下,我國傳統新聞傳播活動的規則、流程和形態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傳統報業已經向網絡下轉變,從靜態的圖片向動態影像進行過度的轉型已經開始。學校新聞攝影教學應轉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從而以多媒體轉型為向導,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新型視覺報道記者。
媒介融合;新聞攝影;教學
在新技術的影響下,媒介生態發生巨大改變的同時對新聞從業人員的業務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新聞專業實踐教學應該根據時代的轉變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從而培養學生成為社會和時代需要的人才。
1.1視覺報道的轉變
早在1997年,美國《數字攝影記者》主編德里克·哈斯泰德就對未來的發展趨勢發表感言,在不久的將來,我國攝影記者會改變工作形式,不再拍攝靜態的圖片,而是將視頻作為新聞報道的主要媒介。德里克·哈斯泰德對未來發表的感言對于現況而言無疑是一種預言的實現。靜態新聞圖片逐漸被動態視頻取代,成為多媒體影響不斷壯大的基石。
“靜”是原先攝影報道的主要手段,多媒體影像就可以稱之為“動”,多媒體影像的主要形式就是為了將一個完整的故事呈現在人們面前。很多人新聞攝影具備無限容量、形態多變、跨平臺發布模式、多通道傳播和立體感官接受五大特征,也可以說這是新聞攝影的又一次革命。
1.2培養轉型人才
最近幾年,在我國報業集團中多媒體轉型已經逐漸蔓延開來。培養現有攝影記者轉型是非常快速的一種方法,可以降低企業的用人成本和讓人才延續。
1.3培養多媒體記者
在媒介融合的時代,多媒體記者需要具備獨自一人制作并發布可以滿足眾人綜合需求的新聞產品的多媒體記者。這類記者拍攝的材料不僅可以為電視使用,還可以供稿給網站或滿足紙質媒體。多媒體記者集多項專能為己任,降低了媒體的人力成本,而且還能有效降低媒體的經濟成本。將目光放長遠,為了解決人才需求,通過高等教育輸送多媒體人才才是最根本的方式。所以,新聞攝影教學大有可為。
2.1改變平面媒體的傳播思想
美國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認為“照片可能比活動的影像更容易記憶”。靜止的照片與活動的影像相比,靜止的照片更能夠呈現出某一個重要的時刻,可以隨時拿出來查看。可是,美國實驗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在二戰時期對飛行員進行心理實驗,通過實驗研究后發現,運動的圖像較靜止的圖像,更能從中獲得有利的信息。吉布森的研究告訴大家,在信息傳播為目的的圖像傳播的過程中,靜止的攝影圖片較運動視頻圖像存在著一定的劣勢。主要是視頻影像可以確切地呈現出故事的起因、發展以及結果,對于信息的傳遞更具備完整性、邏輯性等。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動態圖像的優點,轉變平面媒體所創建的傳播思想和理念,從根本上轉變思維。
2.2貼合實際,轉變新聞攝影專業教學模式
為了有效培養社會所需的新聞攝影人才,高校專業實踐教學應該在專業制和課程教學兩個方面進行人才的培養。在新聞攝影專業中專業建制是一個重要的方向,教師運用4年的時間培養出新聞攝影專業人才;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新聞攝影課程的形式進行教學。新聞攝影課程教學應該根據目前我國新聞攝影人才的培養的主要方式進行,不同院校的新聞專業和攝影專業基本都開設了此類課程。新聞攝影課程教學在多媒體轉型的過程中,專業教師應該根據學校目前的設備和技術情況,制定對應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學模式、教學大綱、試驗大綱、課時分配等,讓本課程時間延長或者將其他課程時間減少,提升多媒體的理論教學和技術實踐課程,不斷探索發現符合新聞攝影專業的教學模式。
2.3戰勝影像制作的技術門檻
其實,多媒體影像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圖片與文字的表現形式,說明了在線圖片集、有聲幻燈片、在線視頻、動畫圖標、非線性交互、網絡紀錄片和廣播電影視多媒體影像的主要表現形式。動態圖片的表現形式與靜態相比較,多媒體作品制作技術的要求比較高,邁過這一道坎是教學中最主要的任務。視頻拍攝和處理、照片拍攝和處理、視頻特效和音頻的錄制和處理是制作多媒體影像運用的主要技術。在制作多媒體影像中我們還會運用很多設備,如燈光系統、錄音筆、專業話筒、高清錄像機、專業相機、視頻工作站、三腳架等;還有很多制作軟件,如Photoshop、AE、Premier、EDIUS、Flash、3Dmax、Gold Wave、Audition幻燈制作PPT和宅相機自帶的圖象處理軟件等。由此可見,新聞攝影課程教學一次使用這么多技術是不可能的,在實際制作中,應該根據拍攝的需要,合理有效地降低技術要求。通常情況下,多媒體制作流程中只熟練掌握視頻處理軟件和音頻處理軟件就可以。
3.1高校新聞攝影實驗設備匱乏
之前的新聞攝影教學對于實驗設備的要求比較低,可是,通過轉型后,新聞攝影教學的具體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進行多媒體制作的過程中,對于音頻視頻收集和處理對設備的要求比較高,像攝像機以及相關的附件等成為了常規配置,缺一不可。音頻、視頻的采集以及處理設備肯定不會讓學生進行配置,可是,面對很多新器材,高校也無力承擔。所以,多媒體轉型后,設備成了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3.2高校師資結構“老齡化”嚴重
多媒體轉型后,之前新聞攝影專業的教師因為時代的轉變,在進行多媒體影像制作的過程中,知識老舊和技術能力不足等現象逐漸顯現出來。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學校首先應該對在職教師進行全方位的培訓,其次是需要召集多媒體制作能力的教師。通過對比,不難發現,對在編教師進行培訓的方式更方便實用;可是,教師應該做好視頻技術課程,在靜止與動態的理念下,轉變思想,進行自我調節與提升。
3.3實踐平臺搭建困難
多媒體轉型后的新聞攝影教學更應該搭建實踐平臺,因為紙質媒體向網絡媒體的轉變,使很多網絡媒體不能為技術提供良好的支撐。在網絡媒體下難以發展是由于學生多媒體實驗作品在技術和資金上的不足造成的。在新聞攝影教學中,為了能與業界連接搭建并更好地搭建實踐平臺是又一大難題。
現在我國高校新聞攝影專業的現狀岌岌可危,還有的人因為這一現狀感嘆道:網絡傳播和媒介融合是時代呼吁可以通過音頻、視頻、新聞攝影、文字、新聞寫作和網絡傳播技能于一身的社會需要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可是,這類人才沒有人進行培養。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培養社會所需人才,就需要不斷改變新聞攝影課程教學。
[1]劉洪艷.媒介融合時代“新聞攝影”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15).
[2]楊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攝影教學的若干轉向[J].新聞傳播,2013(11).
[3]楊健.媒介融合時代新聞攝影何去何從?[J].新聞知識,2013(12).
[4]徐銳.媒介融合時代新聞評論人才的角色轉型——兼論新聞評論的教學革新[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