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
內蒙古作為我國村鎮銀行首批試點的地區之一,歷經7 年多的發展, 已經形成了覆蓋內蒙古自治區12 個盟市的發展格局, 成為當地農村金融機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是服務“三農三牧”的中間力量。同時,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村鎮銀行的成立時間短,各項事業才剛剛起步,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很多問題,還有諸多不完善之處。特別是,如何能在國內外復雜的農村金融環境和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獲得生存和不斷發展的先機,值得關注。 國內學者關于村鎮銀行的研究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村鎮銀行的作用[1,2]、制約因素[3]、風險防范[4,5]以及發展戰略[6,7]。已有關于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方面研究較少運用PEST-SWOT 分析框架。 該分析框架就是將PEST 的宏觀環境分析與SWOT 的微觀環境分析相結合,強調地區異質性。 鑒于此,本文在已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 利用 PEST-SWOT 分析框架從內部的優勢、劣勢,外部的機會以及威脅四個方面,圍繞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技術層面對其進行全面分析,以期更為深刻的探析內蒙古村鎮銀行的發展態勢,在豐富現有理論的基礎上,對指導村鎮銀行的深入發展有所裨益。
1.政策優勢(PS)
(1)產權明晰。《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下文簡稱《規定》)指出,我國村鎮銀行實行獨立企業法人制度,擁有自主決定的一級法人機構。這也就意味著,相較于其他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而言,村鎮銀行在貸款審核與發放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能夠進行快速的定位和實施放貸行為,節約了交易成本,為實行自身盈利創造了良好的先天條件。
(2)準入寬松。 《規定》對村鎮銀行的設立要求較為寬松,均低于其他農村金融機構。 設立縣(市)村鎮銀行的最低資本要求是300 萬元,鄉(鎮)地區為100萬元,而全國性、城市性商業銀行以及農村商業銀行最低資本分別為10 億元、1 億元和5000 萬元。
2.經濟優勢(ES)[8]
(1)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截止到2012 年底,內蒙古自治區村鎮銀行各項存款、貸款余額分別為143.49億元、94.11 億元, 相較年初分別增加68.51 億元、45.01 億元, 均實現增長逾九成, 不良貸款率僅0.47%。 此外,截止到2015 年3 月,分布在鄉鎮村鎮銀行達到83 家, 有效緩解了長期困擾當地農牧民的“存款難”、“貸款難”以及“匯款難”等問題。
(2)整體經營狀況良好。 截止到2012 年底,全區村鎮銀行資產規模達到199.85 億元, 負債總額167.95 億元,平均資本充足率28.82%。 全區56 家村鎮銀行50 家實現盈利,實現利潤總額3.35 億元。 從業人員達到2000 余人, 累計上繳企業所得稅14339萬元,上繳營業稅金及附加6279 萬元,成為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金融生力軍。
(3)服務“三農”效果顯著。 截止到2012 年底,全區村鎮銀行涉農貸款高達70.03 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74.42%,其中,農牧戶的涉農貸款43.8 億元,涉農企業和組織的貸款16.84 億元。 村鎮銀行的信貸服務輻射至全區12 個盟(市)、52 個旗(縣)、區的380多個鄉鎮,3.06 萬戶和涉農小微企業696 家, 在促進農牧業增產、 提高農牧民收入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社會優勢(SS)
村鎮銀行充分發揮銀行主導、股東參與出資模式的優勢,拓寬民營資本投資渠道。 截止到2012 年底,全區村鎮銀行累計吸引44 家民營企業和320 名自然人投資入股, 投資金額分別達到9.59 億元和8.7 億元,兩者投資額占股本總額逾九成,成為村鎮銀行的主要投資者。
4.技術優勢(WS)
村鎮銀行可以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在借鑒主發起行已有成熟經營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區的農牧業生產特點, 采納具有比較收益的技術設備和基礎設施,同時,利用主發起在技術、人員以及管理等方面提供的援助,夯實自身的技術基礎。
1.政策劣勢(PW)
(1)相關扶持政策滯后。 我國現行信貸管理并未給予村鎮銀行足夠的優惠, 導致村鎮銀行盈利困難。同時,關于存款準備金繳存比例方面,現行的管理辦法缺失明確的規定,各地執行標準不一。此外,在營業稅、所得稅以及農業貸款貼息等方面,村鎮銀行均不具備優勢。 以營業稅為例,村鎮銀行繳納5%的營業稅率,而農信社僅為3.3%。
(2)金融監管不完善。 村鎮銀行作為新生的金融機構,目前國家的相關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監管中存在“真空”,具體表現為監管標準的缺失,監管程序的規范化不足以及如何防范相關金融風險避免重大金融事故的發生,同時,在新業務的準入,電子平臺的建設等方面也缺少標準化的操作程序。
2.經濟劣勢(EW)
(1)缺乏規模效應。 村鎮銀行準入的低門檻也意味著,無法發揮規模效應,會產生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吸儲能力有限。 村鎮銀行導致其在利率、金融產品等方面不具備比較優勢,很難吸引到優質客戶,吸儲能力受到局限;二是成本壓力。 村鎮銀行相對于其他金融機構面臨更高的人員、場地以及儀器設備的使用成本,這也在客觀上提高了村鎮銀行的盈利門檻。
(2)創新能力較弱。 村鎮銀行無論是在人員還是金融環境方面都面臨更加嚴峻的壓力,因此,選擇更具盈利空間和安全性的產品是村鎮銀行的理性選擇,導致其在面對創新時既缺少足夠的財力和人力支撐,也無法承擔創新過程中潛在失敗所帶來的風險。
(3)資金來源有限。 村鎮銀行剛剛起步,品牌弱、聲譽低、網點少以及產品單一等問題都制約著其不斷發展。同時,考慮到大多數村鎮銀行往往設立在鄉鎮,以農業為主要的服務對象限制了村鎮銀行存款儲蓄的來源,而不能跨縣(市)吸收存款的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這一現象。
3.社會劣勢(SW)
(1)相關人力資源薄弱。 由于村鎮銀行往往設立在縣鎮,在區位上限定了人才的流動,人力資源十分薄弱。截止到2012 年底,內蒙古自治區共有政策性金融機構85 個,員工2136 人,商業銀行共1958 家,員工53847, 農村金融機構共2391 家, 員工31057,其中,村鎮銀行93 家,員工總數2206 人,各機構人數比依次為25.13、27.50、12.99、23.72。
(2)缺乏有效監管。 村鎮銀行的興起不過短短十年,一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制定還在不斷完善當中,另一方面,村鎮銀行本身就立足于監管比較薄弱的農村地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村鎮銀行監管真空區域的存在。
(3)設立宗旨的偏差。 由于承擔著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經營責任,村鎮銀行往往在經濟發展較快,市場環境相對成熟的地區設立網點,在盈利空間大,資金回報率高的行業和地區開展金融服務,對更加弱質的“三農”領域則置之不理,這顯然有悖于村鎮銀行設立的初衷。 截止到2013 年底,全區29 家村鎮銀行的主營業務都集中在縣城,且對呼包鄂“金三角”經濟圈的資源爭奪十分激烈。
4.技術劣勢(WW)
村鎮銀行設立時間短,實力相對較弱,在信息平臺建設方面也滯后其他農村金融機構。這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資金實力的限制,無法承擔信息平臺建設所需要的高昂投入;另一方面,由于村鎮銀行缺乏比較優勢,聯網成本高,導致無法及時更新技術,難以有效避免由于技術原因所導致交易成本上升的問題。
1.政策機遇(PO)
(1)國家政策扶持。 2007 年以來,銀監會先后發布了《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村鎮銀行組建審批工作指引》以及《關于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有關政策的通知》加強對村鎮銀行的引導,規范其經營組織行為。 財政部相繼出臺了《關于開展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試點工作的通知》和《中央財政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采取相應措施指導村鎮銀行的發展。
(2)地方政府重視。內蒙古自治區《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 指出,積極發展村鎮銀行,逐步實現縣市權覆蓋,符合條件的適當調整主發起行與其他股東持股比例。 2014 年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提出,推進組建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2.經濟機遇(EO)
(1)農牧業發展迅猛。 截止到2012 年底,內蒙古自治區農林牧漁業GDP 高達2449.34 億元,其中,農業實現GDP1171.97 億元,占到總體的47.85%,實現畜牧業GDP1118.86 億元,占到總體的45.68%。 與此同時,按可比價格計算,在2008~2012 年的五年間,內蒙古自治區農林牧漁業平均增長率為5.52%,其中農業實現年平均增長5.48%, 畜牧業則平均增長5.62%。 由此可見,農林牧漁業得到平穩發展,對農村金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為村鎮銀行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2)經濟增速明顯。 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正在經歷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在不斷增強,這為村鎮銀行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 截止到2012 年, 全區GDP 達15880.58 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1448.58 億 元、8801.50 億 元、5630.50 億 元。 在2008~2012 年的五年間,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年平均增長5.48%、18.26%、13.12%。
3.社會機遇(SO)
在村鎮銀行設立之前,我國基本形成了以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以及農村信用合作組織并存的農村金融機構的格局,然而,由于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商業性農村金融機構的撤離以及農村信用合作組織獨木難支有關,這些都為村鎮銀行的發展提供了現實的可能。
4.技術機遇(TO)
農村信息化建設對于提升內蒙古農牧區產業化水平,促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內蒙古涉農金融機構利用現代支付開放的技術平臺,推進助農金融服務綜合應用,發展移動金融,構建助農支付商圈;并推出“云”POS 智能終端,整合互聯網、移動和傳統金融,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1.政策挑戰(PT)
首先,國家相關優惠政策不足。 國家并未給予村鎮銀行在存款準備金、貸款等方面的優惠待遇,使得原本就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的村鎮銀行要與其他農村金融機構進行激烈競爭,限制了村鎮銀行的發展。 其次,內蒙古自治區缺少相應的扶持政策。考慮到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發達的特點,村鎮銀行的發展并沒有提出具有針對性和特色性的規劃和扶持政策, 也就無法因地制宜開展業務,提供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
2.經濟挑戰(ET)
(1)同業競爭日益激烈。 截止到2012 年,內蒙古自治區擁有政策性銀行85 家, 商業銀行1958 家,農村金融機構2391 家。一方面,農村金融市場基本實現飽和,增長緩慢;另一方面,城市依舊是金融機構更加偏愛的地方,商業銀行相對也增長較為迅速。特別是,隨著農村金融市場逐步放開,競爭將更加激烈。
(2)外資銀行進入的潛在威脅。 2009 年1 月,首家外資銀行進駐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的和林格爾渣打銀行正式開始營業,拉開了外資銀行投資村鎮銀行發展的序幕。 一方面,外資銀行利用其優勢的人力資源和網絡資源,能夠快速的打開農村市場,抵御不確定性風險,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外資銀行在服務和產品上的優勢也使其能夠吸引到更多的優質客戶資源。總的說來,外資銀行的進入,加劇了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給內蒙古自治區村鎮銀行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3)民間借貸的壓力。 村鎮銀行設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調動民營資本的進入,從而吸收社會閑置資本。然而,很多民營資本對村鎮銀行盲目追逐,缺乏對國家相關規定和銀行業基本經營規則的深入了解,加之在認知、知識、戰略以及風險等方面準備不足,盲目進入必然導致金融環境的惡化,影響國家的經濟社會穩定,給村鎮銀行的健康發展帶來阻礙,也無助于“三農”的發展。
3.社會挑戰(ST)
農業本身的弱質性以及在國民經濟中,特別是金融體系中所處于的弱勢地位,都對村鎮銀行的發展提出了挑戰。截止到2009 年,內蒙古自治區各項存款余額達到8373.70 億元, 其中來自城鄉的為39135 億元,占總體的近五成。 各項貸款余額為6292.52 億元,其中農業貸款451.50 億元,僅占不到一成,雖然近年來有逐步提升的趨勢,但相對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而言,仍顯不足。
4.技術挑戰(TT)
當前,內蒙古農牧區的基礎設施薄弱,還無法滿足農牧區信息現代化建設的要求。 與此同時,農牧區的互聯網的使用以及普及率較低,一些貧困地區受到經濟和自然環境的限制,還無法實現網絡入村。而且,農牧區信息化終端應用還沒有實現普及。
本文利用PEST-SWOT 分析框架對內蒙古村鎮銀行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四個方面,從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技術層面進行分析,得出以下四個主要結論:(1)政策條件是內蒙古村鎮銀行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2)缺乏規模效應、創新能力不足、吸儲能力有限成為制約村鎮銀行發展的重要經濟因素;(3)從社會角度來看,現有農村金融體系的不完善既是內蒙古村鎮銀行得以應運而生的關鍵,也是后期持續發展的重要突破口;(4)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以及信息化建設不完善等技術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內蒙古地區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村鎮銀行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善村鎮銀行發展的政策環境:(1)國家層面的政策指導和財政支持。一是要加強相關立法及完善現有法規,為村鎮銀行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指導;二是,通過財政以及稅收等方面的優惠,給予村鎮銀行更多的扶持。(2)地方政府層面的政策調整與落實。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需求在國家大的政策方針下,制定適應本地區發展特色的村鎮銀行發展規劃,為村鎮銀行扎根農村,服務“三農”,注入活力。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還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號召,積極落實相關政策以及財政扶持,積極推動村鎮銀行的發展。
2.加強村鎮銀行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1)明確目標定位。 村鎮銀行必須充分明確自身定位,充分調動農村各方面的資源,實現服務“三農”和自身盈利的雙贏。(2)做大做強特色產品,充分發揮農村市場優勢,充分結合各地區的特色,制定出具有差異化和個性化的金融產品,真正迎合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的需要。(3)加強職工隊伍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組織作用,加強自身的隊伍建設,防范金融風險,避免由于個人的疏忽所導致企業經營的風險。 (4)充分利用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契機, 加強自身信息化建設,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提升自身實力夯實技術基礎。
[1]吳治民,韓揚.村鎮銀行在農村金融生態建設中的作用研究[J].農村金融, 2007, (6):93-94.
[2]王曙光.產權和治理結構約束、隱性擔保與村鎮銀行信貸行為[J].經濟體制改革, 2009, (3):76-79.
[3]王曉燕.我國村鎮銀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業時代, 2009, (21): 92-93.
[4]王利軍,趙博.村鎮銀行擔保法律制度的創新[J].特區經濟, 2009, (8): 70-71
[5]張可新,王利軍.多元法學視角下的村鎮銀行[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 (5):26-29.[6]趙方,王建中,楊海芬.生態位”視角下村鎮銀行發展戰略探討[J].財會月刊, 2011, (30) :44-45.
[7]高鈺.基于SWOT 方法探討我國村鎮銀行的可行性發展戰略[J].中國商界, 2009, (4):22-23.
[8]內蒙古監管局.內蒙古村鎮銀行發展勢頭良好,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成效顯著[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