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本慧子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給你一臺攝像機,你將用它記錄怎樣的世界?真實的,抑或童話的。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于紀錄片的創作。紀錄片,一個真實影像的代名詞,似乎提到紀錄片,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想到社會問題以及自然風光。在當今紀錄片的創作領域,眾多以平民百姓的普通生活為題材,在創作中,盡管視覺差異層面不同、技術和畫質各異,但拍攝的內容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觀眾會感覺有相同的經歷,這樣的作品生活氣息濃厚、視覺平視觀眾會覺得倍感親切。
這個時代需要多一些真實的力量和文化的宣揚。紀錄片是非虛構非表演的影視紀實藝術。是一種特定的形式和題材,它的興起源于它用電視的手段對現實生活進行了真實的記錄,滿足了受眾的需求,因為它與生活有一種密切的關聯,因而被廣泛地關注,也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審視他人和審視社會的機會。因此,電視紀錄片是最能夠使人們進行溝通的方式。它提供了一個客觀的、真實的、流動的生活經歷。在這個基礎之上,又提出了一種新的觀念、新的主體、新的情感體驗、新的見解。人們可以觀察它、體驗它,而最終會有自己的思考。而現如今,社會進步、技術發展帶來了一個時刻變化的環境。我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改變,多元的價值觀代替了對終極真理的追求,人們的意識也在無限的往廣度、深度延伸。
世界上一共有70多種語言,我們想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就必須要學習這個國家的語言,但是,有一種語言是世界通用的,那就是畫面語言。例如,一個美國人在畫面上講的什么,我們中國人或者俄羅斯人是看不懂也聽不懂的。可如果是一組美國警方在街頭圍捕匪徒的畫面,可能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都會看懂,通過制服能看出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壞人。所以,盡量減少一部紀錄片里“聽”的功能,一部好的紀錄片必須是畫面流暢完整的,是一部人人都能“看”懂的故事。
我國紀錄片從1980年中日合拍的《絲綢之路》開始,給電視界和中國觀眾帶來了開放的意識。1982年拍攝的《話說長江》和1984年拍攝的《話說運河》成為中國紀錄片發展史上最早的高潮,1991年的《沙與海》和孫曾田導演的《最后的山神》,先后獲得亞廣聯國際紀錄片獎的片子。隨著電視內容的不斷細分,紀錄片已慢慢從大臺走向小臺,又從小臺走向了全社會,它所針對的目標受眾,也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群體,如何做讓群眾喜歡的紀錄片,做大眾化的紀錄片,已經成為紀錄片能否存活的條件。然而,紀錄片的大眾化并不是指沒有底線、沒有原則的媚俗化、低俗化。一些收視率不高的節目有時對社會起到了一定的貢獻作用,難以做到雅俗共賞,卻對社會文明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除了對觀眾逢迎,還要對觀眾進行培養和引導,起到完善社會職責的功能。
通過媒介傳播,從傳者到受者,這個過程是一次反饋,傳播者把信息傳給受眾,受眾又會給傳播者一定的反饋,這種反饋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這部紀錄片的傳播無疑是成功的,此紀錄片一經播出,在網絡、報紙、書刊、雜志以及各大新聞媒體上都紛紛報道,網友不斷地刷新微博,說著這《舌尖》的誘惑。
(1)經濟。翹首兩年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也在2014年再現熒屏,如果說《舌尖1》開創了中國紀錄片的歷史,那么《舌尖2》仍在電視史上創造了更多的第一,據準確數據分析,最直接的效應是帶動央視紀錄片銷售增長50%。首集《舌尖2》全國收視率達到了1.572%。首播當晚,躍居微博話題榜首位。
(2)生活。與傳統的美食節目不同,《舌尖》系列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圍的跳動,并且,不以菜系劃分,而是對主人公的真實生活進行挖掘,從人開始,敘事起興,充分的情感背景展現出人性的光芒,美食為背景,將美食賦予靈魂感。例如,第一季的70多歲的吉林魚把頭、賣黃饃饃的陜北老漢,每一集對食物樸素細膩的描述,對人和食材關系的微妙理解,讓人想到媽媽的味道、故鄉的味道、兒時的味道,也使本片展現出不僅僅是一部表現美食的紀錄片。
(3)文化傳承。還記得舌尖上的中國里的一句獨白:“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我們靜心去看它,每集50分鐘,《舌尖》以美食為題材,闡述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地大物博,地域環境也有很大的差異,似乎難以用一種標準來代表我們的美食,光在《舌尖2》第二集中表現出的美食就有二十多種,與第一季不同,第二季每一道菜都承載著一段感人的故事。從美食中投入感情,看到中國普通百姓的勞動與收貨,充滿著甘甜苦辣,這才是美食的意義。
在紀錄片的創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真情實感的營造、樸實生活的創作態度、編導主觀意識的主導。而這些都要首先源于對于拍攝主題的正確認識和尊重,這樣才能拍出具有真情實感,能夠打動觀眾的優秀紀錄片,也只有這樣的紀錄片才能一石激起千層浪。
[1]西冰.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紀錄片的多元化發展出路[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2(7).
[2]王雨婷.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趨勢[J].青年記者,2010(12).
[3]高紅波.《舌尖上的中國》的國際傳播特性解析[J].南方論壇,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