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華
(湖南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試論網絡新媒介技術對當今大學生的異化影響及對策
李淑華
(湖南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互聯網時代帶給人們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給當代大學生一種全新的大學生活,它對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新媒介技術的環境下,人們交往的親歷性越來越少,“熟悉的陌生人”越來越少,由此,宅男宅女越來越多,現實的封閉性和虛擬的開放性影響了當今大學生的成長。新媒體在給大學生帶來了便捷性的同時,也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進行了重構。
網絡新媒介;大學生;異化;對策
“一種傳播方式所帶來的社會變遷,絕不僅僅是它所傳遞的內容,更大意義上是它本身定義了某種信息的象征方式、傳播速度、信息來源、傳播數量等”。[1]當下的新媒體時代,各類高度技術化、媒體化的設備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新媒介帶來了生活方式的變化,使我們漸漸都加入了“低頭族”。
(1)信息的海量性。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查閱新聞、觀看視頻,不必刻意等待電視媒介給我們提供信息,只要我們輕敲鍵盤,大量的信息瞬間就會映入眼簾。
(2)傳播交互性。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我們進入了“全民記者”的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傳播實現了最大程度的互動功能。新媒介技術為普通民眾提供了足夠的表達機會和平臺,微博、博客的興起,使人民各抒己見。
(3)突破時空界限。從傳播的方式來講,傳統媒介是一種線性的傳播,受到時空的限制。新媒介打破了時空限制,使我們利用其既能看書讀報,又可以觀看視頻和高清圖片,從而實現了跨平臺閱讀,實現了受眾與媒體的零距離接觸。
“異化”最早是一個哲學術語,來自拉丁文,有脫離、轉讓、出賣、受異己力量統治、讓別人支配等意。[2]“研究表明,當今大學生對于社會的基本認識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90%以上的作用都來自傳播媒介。”新媒介技術為當今大學生的生活提供了虛擬的空間,對當今大學生的校園生活進行了重構。下面主要從心理、交往、人格三個方面的異化作用進行分析。
(一)心理異化
(1)孤獨感增強。微博上能帶來粉絲,微信亦可以找到好友。但是這些都是虛擬的,是人際關系的虛假繁榮,對真實的感情產生了腐蝕。尤其是隨著大學生獨生子女的增多,生活環境的封閉性使他們不愿與別人分享。過多地在虛擬世界投入感情,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增強,感到缺少關懷。
(2)專注能力減弱。新媒體帶給大學生碎片化的生活,影響人際關系、大腦構造,甚至對生存、生活方式也產生了影響。新媒體的便利性,打破了大學生完整的生活方式,使他們接觸不到完整的信息,學習時容易受到突如其來的干擾,生活的連貫性被中斷了。
(二)交往異化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種虛擬的社會環境導致現實社會交往的異化,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
(1)交往失范,出現社交恐懼癥。網絡的匿名性,使大學生的交往更加隱蔽,在這種虛構的環境下更容易出現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的失范,一旦這種規范遭到破壞,必然會影響他們對于社會的信任感。大學生在社交場合更易感到恐懼、焦慮,在陌生的人和環境面前更易感到不知所措,從而出現社交恐懼癥。
(2)人際關系更加淡漠。他們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在網絡上,缺乏人際關系的交往,部分大學生更加走向自我封閉。當真正面對現實世界,面對如此復雜的人際關系時,他們會感到不適,感到悲觀失望。在這種負情緒的作用下,部分大學生更加走向自我封閉,封鎖在自我空間里面,對現實社會的人和物更加冷漠。
(三)人格異化
(1)承受挫折能力弱。武漢大學進行了關于“遇到挫折心態”的抽查,來自“90后”的800名新生中,72.3%的人表示在自己遭遇挫折后,心理會留下陰影,甚至有的同學表示會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總結經驗,從頭再來”。這表明,當今社會的大學生大多數內心不強大,承受挫折的能力偏弱。正是由于這樣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在面對新的事物和新的挑戰時,缺少堅持不懈的毅力,更容易被挫折打敗。
(2)缺乏耐心,更加浮躁。如今的“快餐文化”正迫使我們像使用“自助餐”一樣進行快速消費。在新媒介技術營造的浮躁環境下,我們越來越缺少沉淀和反思。互聯網時代的當今大學生很難沉下心去做事,他們變得更加浮夸,追求虛榮。曬照片、曬美食、曬自拍已經成了他們微博、朋友圈的主題。
新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本身并沒有好與壞的區別,主要在于我們怎樣運用它。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它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當今大學生產生了異化影響。針對這種影響,本文主要從社會、學校、個人三個層面提出一些建議。
(一)社會層面
政府應該加大網站建設的規范力度,純潔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文化建設,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規范網絡運營商,盡量減少網絡不良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社會和家庭應該給予大學生更多的關懷與交流,為他們提供一個積極向上的良好的環境。媒體的報道更多地需要宣揚正能量,而不只是一些吸引噱頭的段子。
(二)學校層面
大學學校應該利用新媒介技術的優勢,轉變教育觀念,主動利用新媒介技術創新教學工作。根據大學生的個性化特點,通過創新活動形式和內容,組織豐富多彩的虛擬空間的活動,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成為虛擬空間的主流。
(三)個人層面
當今大學生也應該加強自律意識。自覺抵制新媒介技術的不良影響,盡量減少對媒介網絡的接觸,專注于做好每一件小事。另外,要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學習更多的技能,避免自己在無聊空虛中消磨大好青春。既要積極主動地利用新媒介技術增強自己的技能,又要自覺抵制它的弊端和不良影響。
[1] 喻國明,歐亞,張百名,王斌.微博:從嵌套性機制到盈利模式——兼談Twitter最受歡迎的十大應用[J].青年記者(下),2010(7).
[2] 張奎良.馬克思的哲學歷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 閡大洪.數字傳媒概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G206
A
1674-8883(2015)23-01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