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柏同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BBC紀錄片如何影響我國國家形象的樹立
——以《中國的秘密》為例分析
閻柏同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英國廣播公司(以下簡稱BBC),是英國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在紀錄片制作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優勢。不過在近幾年它制作的紀錄片中,冠以“探查外國當地民風”、“領略異國風土人情”之名,實為暗示性批判當局政府以及當地文化和價值的作品越來越多,本文以今年八月份新近播出的作品——Secrets of China(《中國的秘密》)為例,探究BBC在紀錄片的傳播中,是如何引導觀眾接受自己的觀念,進而掌握我國國家形象樹立過程中的話語霸權的。
中國國家形象;BBC紀錄片;話語霸權
紀錄片是運用真實,并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一種電影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之父約翰·格里爾遜認為“紀錄片是對現實的創造性處理”。然而選擇什么條件下的“現實”以及如何實現“創造性”處理卻值得思考。特別是步入了21世紀之后,硬性宣傳(Propaganda)被軟性的溝通(Communication)所替代,而溝通中屬于“影片與觀眾平等對話”的紀錄片因其“記錄真實、不摻雜主觀與虛假”這種特性而被廣泛用于傳播國家形象的有力載體。而在近年來BBC部分紀錄片中——特別是介紹其他意識形態有別于自身的國家的紀錄片中,經過“處理”的“真實”往往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影片本身也被當作爭奪建立其他國家形象時的話語主導權的工具。以2015年8月在BBC播出的三集系列紀錄片《中國的秘密》為例,這部紀錄片從中國教育制度、青年壓力、貧富差距等社會熱門話題入手,以記者Billie JD porter所見為所得,力圖展現一個在高速發展的外表下暗流涌動的中國社會。
而由于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與BBC為代表的西方意識形態不同,在外媒針對中國的報道或紀錄中,大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都對他們產生過自發或自覺的“敵意”。同時,在西方語境下主導的西方民間,對于“紅色中國”的好奇以及議論一直沒有停過。BBC正是利用這一優勢,在自己主導的語境下潛移默化地加深或更改著觀眾固有的印象,進而掌握了樹立我國國家形象的話語霸權。
BBC在上述紀錄片中為使觀眾相信他們的觀點而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下面逐一分析:
(一)利用符號選擇
符號的選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最后成片的觀賞性與重要性——被選擇的符號是否可以吸引受眾,以及符號在影片中所承載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從微觀上來說,經過“編導意識”篩選之后所留下的影像符號,無論是在記者有意的行為下刻意呈現,還是在日常狀態下的平實展示,在整個有機體中都會起到獨特的作用;而在宏觀方面,結論的單薄、取證的片面等所有因素會使得制作出的紀錄片呈現出來的最終狀態和他們“預想”中的一致,但是會和紀錄片所要求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原則相背離。
在第一集《適者生存》中:針對在教育體制內正常上學的學生,記者也在質疑為什么他們必須刻苦讀書“不敢反抗體制”。在記者找尋中國學生為什么“順從規則”,“習慣于‘尊重權威’”的時候,可能是由于文化取向、社會環境、觀念價值等諸多背景因素的差異,最后原因竟然跟毛主席扯上了關系。
在這個環節中本來采訪的是當代的高中生,問題針對的本是學生自己的選擇,最后卻把原因歸結到五六十歲的人身上。而且記者有“目的”地、一定要讓這個原因帶著毛澤東的烙印,這從側面也展現出“紅色中國”對人民思想深層次、持久性的灌注和浸染。“官方化”、“權威化”的毛澤東個人形象也就充當了國家權威形象的載體,一個舉足輕重的政治性符號,用這一個符號來解釋習慣了“高壓集權”的人們對于教育體制已經木然。選取的“符號”背后的意識形態攻擊目的昭然若揭。
(二)利用議程設置
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后順序。所以由此可見,“議程設置”這一環節主要是在主題層面體現作用。大眾傳播雖然可能無法左右人們怎么想,但是在經過一定的編排篩選之后,卻可以影響人們想什么。
《中國的秘密》三集紀錄片在主要議題上依次表現了與中國相關的話題,諸如:中國社會壓力的巨大、教育制度的僵化、傳統婚姻觀念的束縛,以及貧富差距的懸殊。而這些全部是負面議題。以其中《如何致富》一集為例,記者不僅在描繪貧富差距這種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時“選擇性失明”,看不見階段的必然性以及政府采取的措施,同時反而“嘲諷”政府,“(貧富差距巨大)竟然出現在一個依然共產黨領導的國家”,這種表述對于在講述負面議題時起到的消極作用難以估量。
先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預設出一個希望受眾看到的結論,然后再去收集素材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做法和“用謊言驗證謊言,得到的一定是謊言”的道理類似。這種“部分真實”的方式制作出的紀錄片,潛移默化地牽引著觀眾,觀眾的思路與想法會按照編導的思維模式和關注重點對展現的“事實”進行解讀。而“議程設置”模式的濫用,必然導致客觀事實失真變形,從而影響紀錄片的真實性,危害更大的是,中國的國際形象會因為“負面議題的頻繁設置”受到重大打擊。
(三)利用他者視域
在哲學領域中,“他者”是一個與主體相對應的參照體,而“他者視域”即指在這樣一種二元對立的關系體系之中,相對于“自我”的另一方看待事物的立場和角度。西方語境下的涉華報道有自身慣性,習慣從自我預設出發談論中國的現實問題,以居高臨下的優越感俯視中國,產生了“他者”與“自我”間無法逾越的文化差異的鴻溝,而受眾在接受類似負面信息之后,也會對中國的國際形象產生不良看法,如此陷入惡性循環,最后形成了妖魔化中國的“他者”視角。
在《如何致富》中,可能出于語境差異導致的對文化的不理解,或者想利用語境差異抹黑中國等原因,海南張燈結彩過新年的熱鬧的民俗景象,卻被記者硬生生地說成是“政府嚴格禁止的宗教活動”。片中不僅上升到“宗教思想”高度以指責,就連起碼“宗教”與“民俗”的概念都相混淆,最終達到迷惑觀眾的目的,使觀眾對“中國信仰受限”和“政府思想高壓”這種類似錯誤的刻板印象加深。
保持形式上的客觀平衡,是增強說服力和可信性的需要,也是維持其影像成其為“紀錄片”的底線。BBC紀錄片向來以客觀真實著稱,然而在此片中存在知識性錯誤不說,這種所謂的“真實”究竟是真實情況的再現,還是為掌握話語權而利用語境優勢,放棄準則,其實并不難分辨。
針對目前形勢,中國應積極應對,以正面的形象,活躍在國際舞臺上。
(一)勇于發出聲音,掌握話語權利
這是解決當下外媒參與爭奪話語權的根本措施,中國媒體要敢于“站在中國立場,發出中國聲音”。正是因為西方掌握包括BBC在內的成熟化專業化的“發聲平臺”,不僅影片借其品牌效應進行傳播,同時也使得BBC在世界范圍內長期掌握話語的霸權地位。我國對外傳播要打破西方的話語壟斷,必須增強自身的話語權力,主動發聲,通過國內客觀公正的報道與紀錄,引領國際輿論,而使外媒做到真實報道。我國的對外宣傳片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整個完整版宣傳片里中國呈現出完全的開放包容的姿態,努力打破國際上曾經對中國的意識隔閡,積極走向國際舞臺。
(二)恪守多元包容,端正自身視角
由于《中國的秘密》在思想實質上存在因為“他者視域”而導致的二元對立傾向,其傳播效果對在不同語境下、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觀眾反響也必然不盡相同。因此,在對外傳播中,我們一定要克服意識形態差異和民族文化偏見帶來的不良影響,去除自發或自覺形成的非理性思維模式。既不仰視其他國家也不俯視自己,樹立客觀平等的國家形象,“在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做宣傳思想工作,一項重要任務是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①這就要以國際化的廣闊視野、通用型的敘事方法制作外宣紀錄片,塑造出真正的平視視角下的最真實客觀的中國形象。
(三)建立權威平臺,提供全面支持
中國自己主觀上轉變觀念的同時,客觀上也需要建立新的宣傳國家形象的平臺。例如,依靠影像力量樹立國際積極形象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就是在2011年成立的中國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上播出的。央視紀錄頻道分為中英兩版,依托國際化平臺,更能增強紀錄片的外宣功能。
其實,BBC在用影像記錄中國的過程中,并不是以俯視視角貫穿始終,僅僅局限在議論政治和文化的不同。2012年出品的《美麗中國》就是一個非常積極的正面典范。這是由央視與BBC共同制作的一部全景式展現自然人文景觀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對我國樹立良好國際形象起到了積極作用,恰逢十八大提出“美麗中國”的口號,借著這個系列紀錄片,這個理念也得到了非常廣泛的傳播。對于BBC在我國國際形象中所起的作用,我們應該辯證分析,在建立自身國家形象話語權的同時,加強與外媒的良性合作,為我國的海外形象的樹立起到積極作用。
注釋:①引用自“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
[1] 麥庫姆斯,郭鎮之.議程設置理論概覽:過去,現在與未來[J].新聞大學.
[2] 童兵,潘榮海.“他者”的媒介鏡像——試論新聞報道與“他者”制造[J].新聞大學.
[3] 許志江.西方電視話語霸權下中國國際形象的塑造[J].
J952
A
1674-8883(2015)23-0155-02
閻柏同(1995—),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學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