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吟茜
民粹主義與民主主義的比較分析
莊吟茜
民粹主義是民主主義的一種異化形態,從兩者的關聯上看,民粹主義以民主主義為理論素材和現實契機,民粹主義則對民主政治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從兩者的區別上看,民粹主義比民主主義更加樸素、激進和泛化,同時在對“人民”的認識、對體制的態度和訴求的重心等問題上也與民主主義有較大差異。近年來,香港的民粹主義已經對香港的民主化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廓清民粹與民主的關系,對于處理香港民粹主義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民粹主義;民主主義;人民至上
民粹主義是現代國家和地區政治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從世界范圍看,俄國、美國、拉美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都深受民粹主義的困擾;從國內范圍看,臺灣地區和香港地區的民粹主義問題也相當突出。近年來,臺灣的民粹主義已出現緩和的跡象,然而香港的民粹主義卻日益興起,特別是“反高鐵”運動、“電子公投”和“占中”運動等一些列事件似乎都預示著香港即將步臺灣的民粹后塵。由于香港是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出現了民粹主義,且民粹主義的盛行對其民主化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甚至有些反對派打著追求民主的旗號煽動民粹、對抗中央,因此,對于民粹主義和民主主義進行系統的比較分析意義重大。目前,學界對于兩者的比較分析非常有限,尤其對民粹主義的界定和使用比較含混,無法對香港民粹主義等問題的處理提供有效指導,因此本文將在這方面做出進一步的探索。
由于民粹主義與民主主義在理論淵源和政治訴求方面具有某些相似性,所以兩者之間具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概括起來,主要如下:
(一)民粹主義以民主主義為理論素材
歷史上的民粹主義興起于民主主義①由于民主主義的內涵太過復雜,且不同的民主理論可能包含許多互相矛盾的因素,因此,本文無力將民粹主義與整個民主主義概念相比較,論述中的民主主義特指現代民主主義,即以自由主義為根基的,以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民主思想和制度,對于古典民主主義不做分析。產生之后,后者的思想內容為前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論素材。具體來說,民粹主義直接受益于“人民主權”學說,是對盧梭民主思想和法國大革命遺產的繼承。“人民主權”學說推崇人民的直接統治,強調平等廣泛的政治權利,同時還帶有強烈的道德理想主義色彩,并崇尚與“劇場政治”相反的“廣場政治”式的直接行動邏輯[1](P96-105),這些思想成為民粹主義“人民至上”、反智主義和反對精英政治等特征的主要來源。同時,民主主義起源于對專制統治的反抗,這產生了兩個重要結果:一是對統治精英和政治體制的不信任;二是對政治沖突和反對派的寬容。前者進一步增強了民粹主義的反體制性,后者為這種充滿反體制性的民粹主義保留了生存空間。
理論上的淵源使得民粹主義與民主主義的主要內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兩者共享“人民主權”“平等的政治權利”和“廣泛的政治參與”等諸多理念。然而,民主主義對于民粹主義的最大理論影響也許在于其關于合法性的論述。在民主主義產生之前,統治合法性的來源可以是神,也可以是傳統,但在民主主義誕生之后,人民就被賦予了最高的合法性,成為了唯一的統治合法性來源。現代民主主義的根基是自由主義,自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希冀,自此以后,“真正合法的權威只有一種,即建立在人們自由之上的權威。自由意味著自主。我只應服從我自己的良心,自己的決定。任何他人強加于我的決定對我只能是一種奴役。民主的制度是唯一可以既建立權威又不喪失自由的制度”[2](P14)。顯然,民粹主義汲取了民主理論關于人民主權和社會契約的論斷,并且將其推向極致。在民粹主義的語境下,人民不僅在政治上具有最高合法性,而且道德上也是最純潔、最高尚的,因此可以以人民的名義對任何事物進行政治和道德的雙重審判。這種對人民的極致信任和盲目推崇體現了民粹主義對于草根階層的關照,但也給民粹主義埋下了危險的種子。
(二)民粹主義產生于民主主義實踐
如果說民主主義思想為民粹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理論素材,那么民主主義實踐則為民粹主義的興起提供了現實契機。就民主主義實踐而言,對民粹主義興起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民主化改革的努力和民主轉型的發生。首先,民主轉型勢必會造成政治、社會和經濟格局的劇烈變化,很容易導致六種政治危機(認同危機、合法性危機、命令貫徹危機、參與危機、整合危機和分配危機)的產生[3](P139-142),這六種危機往往會造成人民對于現有社會狀況和政治體制的不滿,構成民粹主義爆發的主要社會基礎。其次,由于缺少健康的公民文化,轉型國家或地區對于民主的誤讀甚至扭曲幾乎不可避免。美國學者亨廷頓(Huntington P.Samuel)雖然從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在各文化區域內都有表現的事實,推導出沒有一種文化是建立民主的絕對障礙的結論,但他也特別指出,不同文化與民主制度的匹配程度相差很大,尤其儒教和伊斯蘭教文明包含很多非民主甚至反民主的因素[4](P284-285)。尤其在經歷了長期的非民主統治之后,民意很容易像“壓彎的樹枝”一樣出現巨大反彈,唯民意論和反體制情緒高漲,成為培育民粹主義的溫床。最后,在民主轉型中,新興的政治精英和改革力量很難從既有體制內獲取資源,于是,訴諸體制外的人民就成了必然選擇,這種體制外的動員策略雖然能夠使政治精英有效地獲得大眾支持,但也直接導致了民粹主義的精英領導色彩。
民粹主義與民主主義實踐的另一個聯系來自于民主制度建立之后。在初步完成民主轉型的新興民主國家,民粹主義很可能保持長期的旺盛狀態;在民主體制早已建立并趨于完善的早發民主國家,民粹主義也可能周期性的泛起。這是因為:首先,不論民主理想如何,在現實中民主制度的最大特征就是競爭性選舉,很顯然,民粹主義是最容易獲得選票的動員方式之一,人民在選舉至上主義的誤導下也很可能失去理性,導致民粹主義的墮落。其次,民主制度的重要內涵之一就是價值認同和組織形態的多樣性,它并沒有承諾沖突的消弭,而僅僅是提供了一個以合法途徑進行博弈的平臺。因此可以說,民主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允許甚至“鼓勵”了身份政治和民粹主義的產生。最后,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為民粹主義提供了批判契機。臺灣學者鄧志松認為,民主制度內的三種沖突為民粹主義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一是程序與目的的沖突,二是人民主權理論與現實統治形態的沖突,三是制度化與反制度化的沖突[5]。由于人民的直接統治在現代社會根本無法實現,貧富差距和政治腐敗也不可避免,民主制度本身更是潛藏著僵化、異化的可能,于是,民粹主義就帶著人民的不滿和期望屢屢登上歷史舞臺。
(三)民粹主義對民主政治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從積極的方面看,民粹主義不僅是民主制度的晴雨表,也是促進民主制度產生的重要推力。在民主國家或地區,民粹主義往往作為監督者和批評者的角色出現,在民主體制運行出現問題時便蓬勃興起;而在非民主國家或地區,由于民粹主義與民主主義在思想上的相似性,前者經常成為后者制度化的重要推力,甚至在某些時候起到民主改革的排頭兵的作用,例如俄國民粹派對于沙皇專制的反抗和經濟民主的追求,又如臺灣民主轉型時期民粹主義對國民黨威權統治的沖擊等。就臺灣的例子看,幾乎每一次“修憲”都離不開民粹運動的密切配合,這在第一次和第三次“修憲”時尤為明顯,前者直接由“野百合學運”推動,解決了“中央民意代表”定期改選和“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廢止的問題;后者由“四一九公民直選總統大游行”推動,確定了“總統”“副總統”由公民直選產生,“憲政”框架基本建立。同時,民粹主義對臺灣政黨制度的建立和市民社會的發展也有重大作用。民進黨作為臺灣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反對黨,正是“黨外運動”和民粹勢力組織化、政黨化的結果。臺灣的社運團體也深受民粹主義影響,不僅在社會矛盾的解決上對主要政黨施壓,還形成對于民意代表的有效監督。
從消極的方面看,民粹主義信奉“人民至上”,然而,人民往往具有“褊狹的思想、一成不變的觀點、膚淺的懷疑主義和表現得有些過分的自私”[6](P42),不善思考卻急于采取行動,情緒多變且易被煽動,缺乏定見而容易盲從,這些消極特征使民粹主義很容易自我墮落。這種墮落主要沿著兩條路徑進行:一是回歸精英統治,形成一種克里斯瑪型權威或“直接訴求民意認可的領袖民主制”[7](P29),經由選舉產生的民意代表不是運用脅迫或暴力來控制權力,而是采取更高明的取得人民“同意”的手段,取代傳統的君主、貴族或者軍事強人成為新的隱蔽的威權統治者。人民不是積極參與政治的、能對決策產生實在影響的公民,而是“消極被動的、由統治者賦予集體身份的”[7](P30)、籍籍無名但又聲音雄壯的虛幻存在。二是倒向多數暴政。由于民粹主義語境中的“人民”是高尚的、偉大的,因此不但不會對“人民”有戒備之心,而且會賦予“人民”前所未有的合法性,于是“人民”就可以坦然繞過體制,凌駕于法律之上,甚至可以以多數的名義侵犯個人權利。同時,由于“人民”過于強大,國家很可能被民意俘獲而喪失自主性。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要么無力將民眾多樣的利益表達整合為政策措施,決策效率低下甚至無法做出決策;要么為滿足當下民眾的非理性要求做出一些短視抉擇,最終導致治理失敗。很顯然,民粹主義在某些情境下是非常危險的,不但會對民主政治造成負面影響,而且還可能形成有形式而無實質、有制度而無治理、有公民意識而無公民文化的虛假民主。
雖然民粹主義與民主主義具有某種程度的關聯,但兩者在基本特性、具體內涵等方面仍存在重大差異。具體分析如下:
(一)民粹主義與民主主義的基本特性不同
雖然民粹主義與民主主義非常相似,但前者卻無法同后者一樣成為一種獨立的意識形態或政治哲學。這是因為,民粹主義自身并沒有一個完備的、系統的理論體系,其價值追求模糊而多變,歷史形態復雜而多樣,所以在很多時候,它僅僅是作為一種政治涂料與各種意識形態或政治體制相結合,或者作為一種社會運動周期性的泛起。我們很難斷言某個政體為民粹政體,但卻可以肯定地說,很多政治體制及政治過程都具有民粹色彩;我們也很難將民粹主義與其他意識形態截然區隔,更好地描述是很多意識形態都與民粹主義部分重疊。
一方面,民粹主義以民主主義為理論素材且與之共享許多核心價值;另一方面,民粹主義又不是一種與民主主義地位相等的政治哲學,并且將很多民主主義內含的價值簡單化、極端化了。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民粹主義是民主主義的一種異化。民主主義異化為民粹主義的方向和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所產生的影響也是非常復雜的。在各種被稱為民粹主義的歷史事件和現實案例中,“民主”有時是人們真心追求的價值理想,有時是精英為達到個人目的而采取的動員手段和政治修辭;“人民”有時是推翻暴政或促進社會發展的英雄行動者,有時是盲從無知、卑鄙善妒、破壞社會秩序的“烏合之眾”;精英或精英團體有時會利用、操縱大眾而形成威權主義統治,也有時會盲從大眾意志而變得軟弱無力、左右搖擺。總的說來,不論是從動機、表現上看,還是從影響上看,民粹主義都不能被簡單地判定為“善的”或“惡的”,更貼近民粹主義原貌的說法是:民粹主義是一種邊界模糊的、復雜多變的、本質為中性但非常容易墮落的歷史現象或政治概念。
既然民粹主義是民主主義的異化,那么就一定有一條可以辨識的異化路徑。通過對于兩者的梳理,可以大致列出如下的政治光譜:“間接民主——直接民主——民粹主義”,從左至右,精英主義的色彩逐漸降低,民主的激進程度逐漸提高。間接民主是自由主義的產物,將精英主義、共和傳統、代議制度以及人民主權巧妙結合,最終目標是個人自由,民主僅僅是實現自由的手段,其實質是“為了私人的利益而從事公共事務”[8]。直接民主繼承古希臘的民主制度和盧梭的民主理念,將民主放在第一位,視人民直接參與公共事務為自由的前提,或者認為自由就等于自主,反對代議制,堅信公共意志是無法被代表的,人民只有親自參與政治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①古典政治思想并不重視自由的意義,在古典政治哲學家眼中,參與政治本身就是意義,或者認為這是通往善和幸福的重要道路。。民粹主義則又比直接民主更激進了一步,不但要求民眾直接參與政治和“純粹的民主”,拒斥精英和既有制度,而且在政治權利之外更加關心經濟利益,呼喚社會正義。不難看出,相較于民主主義,民粹主義缺乏精致完備的理論體系,對“人民主權”的要求更加極端,在經濟和社會福利方面的訴求更加突出,反體制性也更加強烈。因此可以說,民粹主義是一種更加樸素的、激進的、反體制的、訴求廣泛的民主主義。
(二)民粹主義與民主主義的具體內涵不同①民粹主義與民主主義的關系錯綜復雜、互相交織,不可能用某種簡單的方式截然劃分,這里的區分只是一種對于程度和傾向的簡單總結,并不是對民粹主義和民主主義概念和現象的完備描述。但是,這種比較的方法卻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民粹主義和民主主義本身以及它們之間的微妙關系。
1.對于“人民”的認識不同。兩者對于“人民”形態和價值的認識不同。現代民主主義的根基是自由主義,本質上是個人本位的,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個人權利的保護,承認政治沖突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特征,于是也就形成了價值上的多元主義。民粹主義則是整體本位的,大眾作為一個整體要求并行使權力,個人只是構成人民的元素而已,人民是一個高度同質化的、個體面目模糊的、有自我個性和目的的主體,人民所追求的首要目標是集體的福祉而非個人的自由。另外,雖然民粹主義和民主主義都以“人民”為最根本的合法性來源,但民主理論并沒有忽視“人民”的負面特性,始終保持著對于“人民”的警惕,代議制民主更是通過一系列中間機制和法律限制來規范人民對于權力的行使。而在民粹語境下,“人民”則處于“中心地區”,這一地區源自心靈,充滿美德和情感,幾乎包含了價值上的所有積極因素[9](P128-129)。因此,民粹主義不會對“人民”有防范之心,反而認為精英和代議制是虛偽、自私和墮落的,要求給予人民更多的政治權力和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兩者對于“人民”范圍的認知和界定方式也不同。民主主義語境下的“人民”往往是以“公民”的身份出現的,其資格是平等的、自主的、廣泛的,雖然在決策的過程中必然會分裂為少數和多數,但至少在決策前,人人都有投票的資格。但民粹主義中的“人民”并不指涉所有人,它把資質較高和占有社會資源較多的精英排除在外。在經濟和社會上,“人民”一般處于中下層地位;在政治上,“人民”一般表現得非常沉默,對政權沒有過多的參與也不善于爭取自己的權利。換句話說,民粹主義其實不是以“人民”為粹,而是以“部分人民”為粹,即草根階層和弱勢群體。很明顯,相對于界定數量眾多而又面目模糊的“人民”,挑選出“人民”的對立面(即精英)更加容易,所以人們往往通過鎖定敵者的方式來界定自身。“左翼民粹主義者認為這些特殊的利益集團通常是像大企業那樣的經濟巨人。在美國民粹主義運動中,銀行家、實業家、鐵路運輸公司形成了享有特權的特殊利益集團。而右翼民粹主義者認為,特殊利益集團很可能是那些要求特殊權利的少數派,這些集團可能是移民、失業者、環境保護主義者或女權主義者。”[10]這種界定“人民”的方法直接帶來了兩個結果:一是使得民粹主義極具對抗性,人們將一切都放置在“精英——人民”的二分框架內進行討論,不是強烈支持就是堅決反對,缺乏對反對者和異見的包容。二是使民粹主義具有內向性。“國際主義和世界大同主義視民粹主義者為死對頭,因為民粹主義者對所選擇的人民邊界之外的相關的人的態度是膽怯的。孤立主義和隔離主義自然傾向于民粹主義。這就是為什么民粹主義常常與種族民族主義(在新民粹主義的案例中)和外交政策上的孤立主義(如美國20世紀的民粹主義案例中)聯系在一起的原因。”[9](P130)
2.對待體制的態度不同。對于非民主制度,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都持反對態度,力圖推翻現有體制建立民主制度,但在民主制度建立之后,兩者的態度就出現巨大差異。民主主義顯然是民主制度的理論根基和支持力量,但由于民主制度的完善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即便再成熟的制度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所以民粹主義在面對民主體制時,也保持著它的反體制性。值得注意的是,民粹主義的反體制性并不代表它力圖推翻現有體制,按照英國學者保羅·塔格特(Paul Taggart)的說法,“真正意義上民粹主義是很少贊同革命的。它傾向于倡導改革卻不贊同完全取代政權”[9](P76)。在非民主體制的國家或地區,民粹主義可能要求推翻現有政治體制;在民主制國家或地區,民粹主義則不反對體制本身,而是反對體制中的行為者和體制的運作過程。換句話說,它不反對現存政黨體系和議會政治,而是反對主流的強勢政黨和由其設置的政治日程。另外,民粹主義雖然反對體制,但在新體制的建立方面,卻沒有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更多的時候,它僅僅是呼喊著一些響亮而空泛的口號而已。所以,民粹主義扮演的角色通常是現行體制的批判者而非新體制的建立者。相反,民主主義在具體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上有著非常詳盡且系統的規劃,即使是與民粹主義非常類似的直接民主也很注重“人民主權”的可行性,如美國學者本杰明·巴伯(Benjamin R.Barber)就設計了鄰近集會、電子投票、市民溝通社、地區議會、地方公職抽簽制、公民役、全國性的創制與復決權等一系列具體制度以幫助“強勢民主”的落實[11](P111)。
兩者對于法治的重視程度也非常不同。“在許多情況下,法治原則與民主原則可能出現沖突。當出現這種沖突時,自由主義民主并不以一時一地大多數人民的意志為依歸,而是強調法律程序的重要性。當然,法律可以經過民主程序得到修正,以反映大多數人民的愿望與意志。但在法律尚未修訂之前,多數的愿望也不應該改變法律的規定。”[2](P15)然而,在“人民至上”的邏輯之下,民粹主義很容易倒向“人民專制”,即人民凌駕于法律和制度之上。在自由民主制度下,直接行使公權力的是民選代表,但這些代表只擁有間接的合法性;在民粹民主制度下,掌握公權力的是人民,而人民具有天然和最高的合法性,沒有任何機制能夠監督制約人民。因此,如果多數人想要侵犯少數人的權益,那是輕而易舉的。另外,由于民粹主義排斥意見形成過程中的中間過濾程序,在程序上缺乏自我糾錯的機制,所以很容易決策失誤且不易改正。由上可知,絕對的“人民至上”原則并非一定能給人民帶來自由和幸福,相反,被“供上神壇”的人民很可能比以往的君主、宗教領袖或者軍事強人更加危險。
3.抗爭與訴求的重心不同。兩者所追求的目標都是人民的福祉,但民主主義主要關注人民的政治權利,而民粹主義還重視人民的社會和經濟福利。阿倫特曾將法國革命與美國革命進行對比,認為法國革命是追求社會與經濟福利的革命,而美國革命則是追求政治權利的革命。追求政治權利的革命是有止境的,最終以建立保障個人自由的政治制度為目標,所以其本質上是反革命的,而追求經濟和社會地位的革命則是無休止的,因為個人欲望永遠不會滿足,所以法國大革命會一直在流血與沖突中延續[12](P125)。在此,盡管我們不能根據阿倫特的這一論述簡單地推出法國革命是民粹主義革命而美國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結論,但阿倫特的這一分析無疑對于比較民粹主義和民主主義的異同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相較于民主主義,民粹主義的訴求更加廣泛,比如美國人民黨運動對于西南地區農民利益的呼喊、拉美庇隆主義對于民族經濟發展和社會正義的訴求、歐洲新民粹運動對于福利稅收政策的質疑和對外來移民的排斥等。20世紀以來的美國民粹主義現象更是完美詮釋了民粹主義與社會經濟的關系,三大民粹主義①它們分別是20世紀30年代由休伊·朗領導的民粹主義運動,20世紀60年代由喬治·華萊士領導的民粹主義運動和20世紀90年代由羅斯·佩羅領導的民粹主義運動。興起的時間分別對應20世紀上半葉汽車業的迅速發展、二戰后知識產業的勃興和冷戰時期信息化產業的迅速發展[1](P225)。
當然,應該指出的是,這種對于政治與社會經濟訴求的分野并非清晰的、絕對的,雖然民粹主義經常聚焦于經濟和社會問題,但它也很容易在政治問題激化時興起。這一方面是因為民粹主義是政黨和政客們進行政治博弈的有效工具,而民眾們在面對政治變遷時也更容易被動員起來;另一方面是因為政治本身也是民粹主義非常關心的問題,比如人民主權、選舉制度、政黨競爭和公民自由等;尤其在民主化過程中,社會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高度重疊、互相聯動,很難將兩者截然分離。在處于民主轉型時期的國家或地區,對于極權或威權政體的反對往往伴隨著對于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的抗議,民主運動自然就與民粹運動交織在一起;而在已經建立了民主制度的國家或地區,對民主制度腐敗和墮落不滿的人民往往會將矛頭指向主要政黨、政商聯盟和國家機器等精英團體和機構,要求凈化和完善民主制度的運動自然也就成為了民粹主義運動。
民粹主義既是民主主義內在張力的產物和對民主制度缺陷的重要補充,也是民主主義在社會條件不具備或被精英操縱的情況下逐漸異化的結果。兩者的關系如此微妙而復雜,因此很容易在實踐中被混淆和誤讀,最終導致民主化的失敗或民主政治發展的周期性動蕩。正確地認識和處理民粹主義和民主主義的關系,對于我們在現實中防范和規制民粹主義、推動民主政治的發展有重要啟示。
第一,由于民粹主義和民主主義非常相似,且經常相伴發生,因此需要防范一些人打著民主主義的旗號煽動民粹主義。民主是現代人普遍承認和廣泛追求的政治價值,而民粹不是。但是民粹卻有著非常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反體制效果。于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就會打著民主的幌子煽動民粹,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臺灣就是最好的例子。臺灣的民主化是和本土化結合在一起的,黨外人士和后來的民進黨為了獲得民眾的支持,有意訴諸“族群——省籍——統獨——藍綠”的對抗式民粹動員路線,最終將臺灣推進民粹主義的深淵。當下香港的情況也非常類似,反對派表面上是在追求民主,但實際上卻是在對抗中央,其典型手段就是裹挾民意,用“公投”和“占中”等民粹手段逼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就范。所以,我們應時刻警惕那些打著民主主義的旗號煽動民粹主義的人,認清他們的真實目的,防止被利用。
第二,民粹主義非常容易在民主化的過程中產生,且對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主要為負面,應及時予以疏導和規制。雖然我們不能否認民粹主義對于民主政治的發展有某些積極影響,但其消極影響確實是主要的,其不僅可能造成精英對民眾的操縱,還可能導致社會的撕裂和動蕩。就目前香港的情況來看,社會已經分化為“建制派”和“泛民派”兩個陣營,這不僅體現在政黨和社團的分野上,還體現在大眾媒體的分野上,甚至普通市民的政治傾向也日趨固化。與此同時,香港一直引以為豪的理性、包容、法治和多元化的價值觀卻日益消失,市民們越來越容易陷入反對政府的非理性情緒,甚至不惜訴諸“公民抗命”式的直接行動,社會逐漸進入一個泛政治化的狀態。誠然,一定程度的民粹主義訴求能夠推動民主改革,但是當整個社會都陷入民粹主義的狂潮中時,民主化進程必然會停滯甚至扭曲。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香港目前出現的民粹主義傾向,防止其繼續發酵以致成為香港政改的嚴重阻礙。
第三,由于民粹主義的訴求重心更偏向于經濟和社會福利,因此應通過縮小貧富差距、提高社會正義和增加社會福利等方面防范和消減民粹主義。雖然香港民粹主義的興起與反對派的煽動、國家認同的缺失和外國勢力的操縱等因素密切相關,但究其社會根源,則主要是近年來香港經濟發展的緩慢、貧富差距的擴大和社會問題的突出。目前,香港的經濟結構轉型問題日益凸顯,原來的“中轉港”和“國際窗口”地位難以維持,制造業不斷北移,大量資本流入房地產業和金融業,導致房價飛漲、泡沫嚴重。同時,內地的產婦和“雙非”兒童大量進入香港,擠占了本地市民的醫療和教育資源,內地“水貨客”和游客的大量進入也拉高了香港的物價。其最終結果就是:普通市民怨聲不斷,民粹主義逐漸興起。這一系列經濟民生問題是香港民粹主義興起的社會基礎。因此,想要從根本上削弱香港的民粹主義就必須首先解決這些問題。
[1]林紅.民粹主義:概念、理論與實證[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2]李強.論兩種類型的民主[A].劉軍寧,等.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C].北京:三聯書店,1998.
[3]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M].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
[4]塞繆爾·P·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歐陽景根,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5]鄧志松.民主社會中的民粹運動:一個理論層面的探討[A].臺灣政治學會第七屆年會暨“跨越2000年的政治學研究:兩岸學者論壇”,臺灣政治學會,2000-12-09.
[6]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7]王振寰,錢永祥.邁向新國家?民粹主義威權的形成與民主問題[J].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995,(20).
[8]許紀霖.在合法與正義之間——關于兩種民主的反思[J].戰略與管理,2001,(6).
[9]保羅塔·塔格特.民粹主義[M].袁明旭,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0]俞可平.現代化進程中的民粹主義[J].戰略與管理,1997,(1).
[11]郭秋永.當代三大民主理論[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12]漢娜·阿倫特.論革命[M].陳周旺,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劉烜顯]
莊吟茜,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D07
A
1004-4434(2015)10-0037-06
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金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香港民主化進程中的政治穩定研究”(15XNH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