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平
壯漢生態對話:從文化融合視角看
郭世平
壯漢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融合發展史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實現民族之間生態文明對話提供了價值平臺與基礎共識。壯族與漢族在這種文化框架與生態文明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諸多碰撞,而這些碰撞都不可避免地在文化融合層面上相互激蕩,同時在生態文明的層面上相互推動與促進。基于地區性日益嚴峻的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與突出問題,在維護生態公正、保障生態安全、推動民族主體間生態智慧的良性互動與廣泛參與等方面實現壯漢民族生態文明對話顯得尤為重要而迫切。
壯族;漢族;文化融合;生態文明;對話
生態文明既是人與自然交互過程的精神表征,同時也是人類社會尋求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自覺。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這是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關于生態文明的精準把脈,也傳遞出生態文明建設關乎民族延續與發展的時代強音。我國各民族之間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彼此相互融合、和諧共生,民族差距逐漸縮小,由此既促進了民族主體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又催生了民族之間的認同意識與融合觀念,這種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質是民族團結的維系,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實基礎。
壯漢文化融合源遠流長的發展史是中華民族大家庭文化融合歷史的極具代表性縮影。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影響與推動下,壯漢民族互幫互助、相互促進,共同開創了壯族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壯族與漢族在這種文化框架與生態文明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諸多碰撞,包括民族傳統、理念習性、工業文明時代所帶來的后果等等,而這些碰撞都不可避免地在文化融合層面上相互激蕩,同時在生態文明的層面上相互推動與促進。因此,當我們步入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大門之后,面臨地區性日益嚴峻的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與突出問題,從壯漢文化融合的視角探究實現壯漢生態對話顯得尤為重要而迫切。
壯漢民族之間在取得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的同時亦滋生了生態惡化、環境污染等問題,而壯漢兩族文化的融合使得兩族人民在面對生態問題時有了共同的話語基礎,而生態環境的改善也為壯漢生態對話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也積極響應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呼喚。
(一)實現壯漢民族生態文明對話是生態文化構建與發展的內生要求
民族地區的生態文化,是指“民族社區居民在生計活動和信仰體系中所包含的生態管理經驗和對自然的認知方式”[2](P29)。在進行生態管理以及對自然的認知過程中,古代先民逐步形成了蘊含著生態哲學、生態倫理等要素的生態文化思想,這些思想在歷經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得到進一步成熟與發展,也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人類才開始探尋生態文明的建設路徑。
首先,壯族與漢族的團結協作固然帶來了地區的開放、開發與進步,然而也帶來了一系列生態問題。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引領下,關于生態問題的思考以及生態沖突的緩解成為壯漢民族團結進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其次,在共同思考生態問題、共同應對生態危機的過程中,壯漢民族之間必然地形成習慣性的生態思維,在此思維的作用下,壯漢民族之間共同的生態行為得以體現。最后,壯族與漢族團結融合的歷史,實質上是廣大人民群眾積極響應與自覺參與的歷史,從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中,從世界科技文明的飛速發展中,壯漢民族之間所營造的社會生態氛圍正是對時代發展脈搏的深刻感知與積極回應。
因此,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古已有之的生態文化孕育著生態文明,而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催生了壯漢民族之間生態文化的構筑,這也成為實現壯漢民族生態文明對話的內生要求。
(二)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是壯漢民族開展生態文明對話的迫切要求
壯族與漢族的共同作用推動了地區的經濟騰飛,而由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人類中心主義”、“唯GDP至上”等思維慣式,也對生態環境造成較為嚴重的摧殘,導致植被破壞、水源地污染、重金屬污染、海岸地區船舶污染、規?;B殖污染以及加劇了自然災害的發生。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為例,作為與東盟開展經貿合作的最前沿,該地區在發展初期不僅具有污染最小的海洋、陸地環境,而且在政策、資金、勞動力、智庫等各方面都享有優越的條件。正是由于這樣的環境與配置,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博得了眾多眼球,吸引了眾多投資,享受著高速膨脹的經濟規模與高效活躍的經貿合作。然而,該地區的發展仍然不同程度地延續著工業文明時代發展慣用模式,生態環境面臨嚴重挑戰,生態赤字逐年增加,重化工產業所帶來的環境壓力、開發區人口增加所帶來的人口壓力、生態意識與生產消費理念所帶來的社會壓力敲響了生態保護與改善的警鐘。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的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盵3]這一表述進一步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概念的理解與認識,不僅僅停留在發展經濟、單純追求GDP這一層面,而是更加意識到“自然生態”對于保護與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在頻發的自然災害面前,人類對于全球性生態危機的感知日益深刻,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逐漸成為全球共識,雖然全球性生態環境合作由于利益性因素而難以協調,但是在國家內部的民族間對話基礎則是鞏固而廣泛的。因此,對于拉動民族地區騰飛的壯族與漢族來說,實現兩者之間的生態文明對話成為保護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的迫切要求。
(三)建設美麗中國是壯漢民族開展生態文明對話的時代呼喚
“在地球這個迄今為止唯一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世界中,人類是最具生命活力和能力的生命存在,人類面對世界的心態和觀念不應該停留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層面,而應該提升為一種科學認識世界并合理改善世界的新世界觀。”[4]基于對國際國內環境與形勢的清晰認識與準確把握、對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科學抉擇、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向往與追求,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麗中國”的全新概念?!懊利愔袊辈粌H是對我國古已有之的生態文化的凝煉與升華,更是指導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最高原則。
歷史上,壯漢民族在頻繁接觸與長期交往過程中,民族認同與民族融合的觀念得到不斷強化,逐漸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共同的民族心理。在這種共同的心理素質的影響下,壯漢民族不僅完善與延續了各自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且進一步維護與鞏固了各民族的團結與統一。時至今天,“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格局促使民族差別逐漸縮小,壯漢民族共同締造的傳統文化之美、民族團結之美、生態和諧之美、社會進步之美得到進一步彰顯,并且形成為“美麗中國”的題中之義。因此,“美麗中國”的建設呼喊壯漢民族的生態文明對話。目前,廣西壯族自治區正在廣泛開展以“美麗廣西”為主題、以“清潔鄉村”為切入點的“美麗廣西·清潔鄉村”活動,計劃在兩年時間內,對全區鄉村進行“大掃除”,實現天常藍、水常綠、樹常青、地常凈。這一活動正是對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戰略任務的具體實踐,同時也是壯漢在文化融合的視角上共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過程中的有效對話方式。
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與變遷,壯漢兩族的地緣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兩族的文化也不斷融合,由分離、對抗逐漸走向認同、借鑒。共生共榮的民族發展理念深刻地烙在了壯漢兩族人民的心中,相近的民族價值觀念為實現生態文明對話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為當下生態文明理念的培養和踐行奠定了基礎,促進了壯漢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為維護祖國團結統一作出了表率。
(一)壯漢民族文化融合為實現生態文明對話提供價值遵循
以嶺南甌駱人與中原華夏人的接觸作為開端,壯族與漢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歷史已經長達四五千年。壯漢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關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的較為淳樸的自然觀、倫理觀,這些觀念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得到豐富與發展,形成為富含哲學智慧的價值觀,由此又成為當今實現生態文明對話的價值遵循。
一是平等原則。漢族自古以來作為東方文明的優勢代表,其優越性與先進性是其他民族無可比擬的。然而,即使在如此強勢的民族統治下,華夏大地仍然存在著眾多少數民族,并且傳承延續著本民族的文化與血脈。伴隨著歷史的發展,生命與文化本身所包含的平等價值內化為壯漢民族交流融合、和諧進步的共同信念。這種信念承載著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成為華夏兒女實現美好社會理想的理念基礎,更是實現壯漢民族生態文明對話的基本價值遵循。
二是共生原則。文化的產生負載于各民族生活環境、生產勞動、倫理道德、思想情感之上而呈現多元多樣的特性。壯族與漢族從排斥、對抗、競爭中逐漸走向認同、接受、借鑒、創新,這一過程并不存在誰消滅誰的問題,而是壯漢民族雙方從中吸收了進步的元素、尋求到發展的力量,由此形成的相互依存、共榮共生的狀態是實現壯漢民族生態文明對話的基本價值取向。
三是發展原則。壯族的歷史從羈縻時代到土司制度時代,再到壯族的最終形成,都伴隨著發展進步的印痕。壯漢民族成員積極參與、共同促進并廣泛享受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以及自然生態發展的權利,生命的價值在可持續發展中得到實現。生態文明對話所內含的意蘊就是對話參與者在投入過程中促使雙方產生新的變化,而這種新的變化就是發展,因此,發展應該成為壯漢民族生態文明對話的原則指導。
(二)壯漢民族文化融合推動社會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
馬克思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盵5](P128)人關于自然的實踐形成文明,這種文明反過來指導人對自然的實踐。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盵1]壯族史詩經典所傳遞的眾多生態思想是在壯漢民族共同抒寫自然史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壯漢民族的文化融合為培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與環境。
漢族先民開始進入壯族地區的具體時間尚無定論,自秦代始,包括農籍人口、軍籍人口、商人、無業游民、知識分子在內的漢族人口遷徙至壯族地區都有相關記載?!皾h族人口大量進入廣西定居,以宋明清三個時期為最,魏晉南北朝和元朝相對較少,清朝尤其為盛。”[6](P109)至清嘉慶二十五年,梧州府、潯州府(今桂平地區)、郁林府(今玉林地區)三個地區的清代移民及后裔大約有95萬人。在這樣規模巨大的移民遷徙中,進一步促成了壯族與漢族雜居的局面,婚姻、文化、商貿進一步交融,漢族文化、生產力及生產方式的傳入為壯族先民形成生態思想注入了新的智慧,而飽含生態文明理念的《麼經布洛陀》《傳揚歌》以及部分壯族經詩等壯族經典也是在民族遷徙盛行的明清時期產生的?!饵N經布洛陀》所展現的“物我合一”的自然崇拜思想,無不滲透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如壯族地區的雷文化、水文化、花文化、蛙文化都是由對天體、無生物、植物、動物等大自然的崇拜、敬畏與尊重而產生的,由此又形成了一系列的熱鬧的風俗習慣、莊重虔誠的祭祀禮儀,以及依據天時氣候進行農業生產、順應自然以求豐收的規律總結。另外,壯族經典還強調人倫綱常和諧是對自然秩序的維護,對森林樹木的保護是對布洛陀神靈的敬仰與熱愛。這些理念的形成,一方面是壯族傳統文化的發展結果,另一方面又是漢族文化內涵、思維方式、自然觀的元素升華。由壯漢民族共同締造的思想精華隨著時代的發展延續至今,成為當下壯漢民族生態文明對話的搭建平臺。
(三)壯漢民族文化融合促進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
壯族是我國南方歷史悠久的土著民族,對祖國南疆的農業開發與經濟生產作出了卓越貢獻。從漢族移民遷入壯族地區開始,文化也隨之交流融合與相互滲透,為壯族地區農業經濟與商業經濟的極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歷史上,駐扎在廣西的軍隊都參加屯墾,這為廣西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勞動力資源。特別是客家先民的遷入,帶來了較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利灌溉技術,改善了土壤質量,提高了農作物的存活率,增強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改良與豐富了農業產品的種類。如“乾隆年間有許多流寓的楚民將義寧縣龍勝地區(今廣西龍勝)的荒地自行開墾,占為己業”[6](P123),他們為形成今天壯觀的龍勝梯田付出了汗水與艱辛。客家人在荒山上開辟出水田,大大提高了壯族地區的糧食收成,如今,在廣西的耕地總面積中,水田為154.03萬公頃(保水田為108.47萬公頃),占58.9%。
壯漢民族文化融合首先表現在儒學的廣泛傳播與深刻影響上,儒學所倡導的禮儀孝悌、人倫綱常、中庸道德等思想引起壯族人民的思想共鳴,為壯族人民所接收并成為行為指導。改土歸流時期,清王朝在政策上進一步加大了對壯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在壯族地區廣泛設立各類學校,包括書院、府州縣學、社學、義學和私塾,極大地改善了壯族地區的辦學條件與環境,儒學思想在感化教育過程中深入人心,由此形成了一大批壯族文人學者,如當時較有影響的壯族學者之一崔毓荃在其《崔氏省身百詠》的書中較為詳實地闡述了正心、修身、齊家等儒學思想。在這些思想教育及文人墨客的精神倡導下,壯族人民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對本民族感情、對國家的認同程度得到提高,社會風氣得到凈化,社會秩序更加穩定。壯漢民族之間以及包括與其他少數民族一道相互依存、和諧相處,不鬧分裂,維護了民族、社會、國家的團結統一。
當前,壯漢民族區域生態問題日益惡化,如何站在文化融合的視角上積極開展生態對話至關重要。為此,必須堅持權力與義務對等的壯漢民族生態公正原則,加強壯漢民族區域生態安全建設,充分發揮政府牽頭、企業帶動、公眾自覺的生態互動作用,為壯漢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實現壯漢民族間的生態公正
所謂生態公正,是指“人類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以及由此引發的其他相關關系上,不同的國家、地區、群體之間擁有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必須公平對等,體現了人們在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對其權利和義務、所得與投入的一種公正評價”[7](P11)。壯漢民族之間的生態對話是明確兩者權利與義務、所得與投入關系的有效路徑,這種對話激發雙方對自身的科學定位,更重要的是促使雙方形成生態共識。
一是承擔生態責任的共識。一方面,隨著我國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漢族人口、東部發達地區的企業、技術、管理模式等大規模進入壯族地區,由此推動了壯族地區經濟規模的飛速發展。而另一方面也在警醒,在發展的背后無可回避地存在生態破壞的現實,經濟發展、深化改革所帶來的紅利促使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社會成員先富起來,他們在享受巨大紅利的過程必然地需要承擔更多的生態保護方面的責任,這份責任不是單方面的獨語,而是壯漢民族的責任共識。
二是提供生態補償的共識。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壯族地區存在生態系統敏感而脆弱、自然災害頻繁,人口形勢嚴峻、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經濟增長方式仍較粗放、環境壓力較大等現實制約因素,然而,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各方面環節及制度的疏漏,生態破壞并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而更多是無償的生態耗損成就了各方面的發展騰飛,決策失誤者及環境污染者必須承擔后果。因此,壯漢民族之間的對話應更加體現生態補償的重大關切。
三是享受生態權益的共識。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平等地享受水、大氣、土壤等生態資源為自身帶來的權益。一方面是生態權益對于壯漢民族所有成員來說得到共享,生態權益不屬于某部分地區或某部分人,人類生態環境天然地內含著一種整體性、系統性特點,因此,單方面的受益更大程度上影響著其他地區及社會成員的生態權益;另一方面,人類的延續性特點向我們提出了維護代際生態權益的重要課題,當代人在享受生態資源的同時也不應該忽略下一代人的生態權益,此時,壯漢民族之間的文化傳統所傳遞的生命延續理念在對話中得到兌現。
(二)保障壯漢民族間的區域生態安全
所謂生態安全,“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理解,前者以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ASA,1989)提出的定義為代表:生態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樂、基本權利、生活保障來源、必要資源、社會次序和人類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脅的狀態,包括自然生態安全、經濟生態安全和社會生態安全,組成一個復合人工生態安全系統。狹義的生態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的安全,即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健康的整體水平反映”[8]。由壯漢民族構成的區域性生態安全則表現為兩方面內涵:一是地區生態環境對壯漢民族成員的安全性,即地區生態資源對于人民群眾各方面需求的滿足程度;二是地區生態環境本身的安全性,即地區生態系統在應對環境破壞、失衡等風險和問題時所體現的恢復能力。
目前,壯漢民族聚居地區生態安全問題依然突出,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一是土地生態安全。該地區山地丘陵占全區土地面積的68.3%,“山區、丘陵區地形復雜,坡陡谷深,土層淺薄且易被侵蝕……耕地質量不高,坡耕地多,土壤肥力較差,中、低產耕地面積比重占77%”[9],土地承載能力的不足將造成該地區工農業生產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二是城市生態安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廣西地區城市化率迅速提高,當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在超出城市生態系統承載范圍之后,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及污染性氣體的處置就成了現實難題,從更大層面上來看,城市的生態環境要比農村的生態環境更加脆弱,因此城市生態安全問題不容忽視。三是人口生態安全。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報告顯示,廣西地區男女比例為108.26∶100,已超出正常范圍。老年人比重繼續上升,老齡化問題繼續凸顯。出生率較高,家庭子女較多,而特別是農村地區受家庭經濟能力的制約,子女受教育程度往往較低。四是貧困生態安全。廣西有28個國家級貧困縣和21個區級貧困縣,一方面是貧困地區本身的生態環境脆弱,生態承載能力低下,自身恢復較為困難;另一方面人口素質及經濟的貧窮加劇了其對生態環境的過度開采與破壞,這種由貧困導致的生態安全更加需要壯漢民族的共同努力來解決。
區域性生態安全問題的解決需要區域內壯漢民族的協調與對話。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壯漢民族共同締造了地區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騰飛,也更加應該共同應對由土地、健康、城市、人口、貧困等帶來的生態安全問題。
(三)推動壯漢民族間生態智慧的互動與融合
壯漢民族的生態文明對話是對壯族與漢族生態智慧的考驗,生態智慧的良好互動與廣泛參與是對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的智力支持與積極回應。因此,為了壯族地區更好地應對生態問題,更好地建設生態文明,壯漢民族之間的生態文明對話是一有效路徑,而其中公眾參與的程度決定了這一對話的有效性。
生態智慧的互動參與需要壯漢民族文化的深入開發,需要文化產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壯漢民族在長期交融過程中不僅豐富發展了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而且共同締造了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些優秀文化是壯漢民族開展生態文明對話的智慧源泉。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一方面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以及時代內涵的賦予,另一方面是對市場發展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滿足,推動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為實現生態文明對話提供經濟基礎。
生態智慧的互動參與更重要的是體現為壯漢民族成員的生態文明意識及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在一項全國生態文明意識調查研究報告中顯示,認為“美麗中國”建設的責任主體是政府和環保部門的受訪者占70.7%,而認為是個人的只占12.7%,由此可見,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并不高。基于此,一是增強對公眾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能力,政府層面對于生態文明宣傳的投入應進一步加大,同時尋求企業、社會團體的支持,力圖與宣教實際相適應。二是加強對特定人群、地區的宣傳教育,生態文明宣傳在城市及城郊鄉鎮都開展得較為成功,而農村偏遠地區因人口受教育程度較低而受到了很大限制,所以生態文明意識的宣傳與教育應轉向這部分特定人群與地區,通過生態文明內容的傳播,提高社會成員整體的生態參與意識。三是拓寬公眾參與平臺,在提高公眾生態文明意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搭建社會成員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機制,形成政府、企業、公眾三者參與的協商平臺,促進生態文明對話的實效性。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葉文,薛熙明.生態文明:民族社區生態文化與生態旅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3]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N].人民日報,2013-05-25.
[4]萬俊人.美麗中國的哲學智慧與行動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13,(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韋玖靈.壯漢民族融合論——歷史上壯漢民族融合與同化現象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
[7]賈衛列,楊永崗,朱明雙,等.生態文明建設概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8]肖篤寧,陳文波,郭福良.論生態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內容[J].應用生態學報,2002,(3).
[9]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生態廣西建設規劃綱要》的通知[R].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報,2007,(29).
[責任編輯:河之洲]
郭世平,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廣西南寧530004
C956
A
1004-4434(2015)10-01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