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震,仵 峰*
(1.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利學院,河南鄭州 450045;2.河南省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河南鄭州 450046)
?
不同滴頭流量下土壤水分分布特性研究
王華震1,2,仵 峰1,2*
(1.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利學院,河南鄭州 450045;2.河南省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河南鄭州 450046)
[目的]通過進行原狀土的滴灌入滲試驗,研究了不同流量、不同灌水歷時條件下,地表滴灌濕潤體的變化規律及滴灌結束時的水分分布規律。[方法]采用濕潤鋒觀測、suffer軟件繪等值線。[結果]在滴頭處和距滴頭10 cm處垂直滴灌帶方向水平濕潤鋒在0~180 min內呈現冪指數增長關系,在180~600 min與時間呈直線關系;在豎直濕潤鋒方面,隨著滴頭流量的增大,滴頭處和距滴頭10 cm處水平濕潤鋒運移距離增大的幅度比豎直方向濕潤鋒運移距離增大的幅度要大,并且都呈對數函數趨勢;灌水結束24 h時水分再分布過程中,豎直方向濕潤鋒增大的幅度較水平方向濕潤鋒增大的幅度要大。[結論]不同流量、不同灌水歷時條件下都會影響濕潤體形態。
滴灌流量;濕潤鋒;濕潤體
近些年來,許多學者對滴灌條件下水分在土壤中的入滲規律以及土壤濕潤體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濕潤體的變化與濕潤鋒的運移、滴頭流量的不同以及灌水量息息相關。不同的滴頭流量對濕潤鋒的運動有很大的影響。孫海燕等[1]研究表明,滴頭流量對濕潤鋒水平運移影響很大,隨著滴頭流量的增加,在滴頭下方會形成一個積水區。李明思等[2]研究表明,地表積水區的變化對土壤濕潤鋒水平運移有控制作用。在大田滴灌條件下,地表沿滴頭土壤濕潤鋒基本呈圓形分布。在一定灌水量和滴灌流量條件下,土壤垂直濕潤鋒明顯地大于水平濕潤鋒,且隨著灌水量的增加呈線性關系[3]。王超等[4]通過室內試驗,研究了地下滴灌條件下不同滴頭流量不同灌水量對濕潤體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濕潤鋒運移與滴頭流量的時間變化呈正相關。灌水量是影響濕潤體的因素之一。張振華等[5]研究表明,濕潤體體積和灌水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另外,濕潤體形狀和大小受灌水量的影響比受滴頭流量的影響要大[6]。土壤濕潤體不僅受灌水量的影響,而且受滴頭流量的影響[7]。魏群等[8]研究發現,地表滴灌入滲濕潤體的水平擴散半徑、向下入滲深度均隨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均與入滲時間有顯著的冪函數關系。在作物生長方面,滴頭流量的變化對濕潤體大小和形狀的影響很大,進而影響作物根系生長和產量[9]。
許多學者對水分再分布過程進行了研究。劉雪芹等[10]研究表明,供水停止后,在土壤水分再分布過程中,土壤濕潤峰面不斷向外部推移,濕潤層土壤含水量開始有所增加,后期濕潤體內的土壤含水量普遍降低,高含水區逐漸下移,最后達到相對穩定。有研究表明,在灌水結束后,由于土壤水分再分布,同一深度土層上含水率差異逐漸減小;在灌水量相同的條件下,灌水結束時,滴頭流量小的入滲深度較大,濕潤體內土壤平均含水率較低;灌水結束后,受土壤水分再分配的作用,不同滴頭流量下入滲深度的差異較灌水結束時有所減小[11]。
目前,人們對滴頭流量和濕潤鋒、灌水量、滴頭流量和濕潤體、水分再分布等之間的關系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較多研究的是在室內土箱條件下進行的,但對大田滴灌條件下滴頭處地表濕潤鋒的變化、不同流量下濕潤鋒的形狀及濕潤體的水分再分布的研究很少見于報道。實際上,田間土壤存在著很大的變異性。研究和分析田間滴灌不同滴頭流量、滴灌量條件下土壤水分沿縱、橫方向運移特性、土壤含水量的分布規律以及供水結束后水分的再分布過程,對于合理地確定滴頭間距、毛管間距及作物種植模式等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筆者在大田對不同滴頭流量、不同灌水量以及供水結束后24 h水分的再分布過程的土壤水分運移特征進行了初步研究,以期為田間滴灌管理提供理論和技術指導。
1.1 供試土壤試驗于2014年6~8月在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農水試驗場進行。土壤屬于粉壤黏土,為再填土,上下層土質均勻,取土層深0~100 cm。供試土壤機械組成:質地粉壤黏土,0.020~2.000 mm 22.22%,0.002~0.020 mm 53.89%,<0.002 mm 23.89%。供試土壤孔隙率38.36%,干容重1.45 g/cm3,田間持水率21.3%,飽和含水率27.23%,初始含水率9.39%。
1.2 試驗布置場內布置滴灌設施。滴灌帶采用滴頭流量為1.1 L/h,滴頭間距40 cm。在試驗區內挖深1.0 m以及長、寬均為1.6 m的土坑,豎直面作為觀測面,將觀測面修整光滑、平齊,將滴頭布置在距觀測邊緣10~15 cm處。試驗布置見圖1。為研究方便,根據濕潤體對稱的特性,取濕潤體的一半作為研究對象。
試驗由試驗場灌水裝置、壓力表、Φ16的PE管和3種不同流量的滴管帶組成。試驗采用折疊式滴灌帶的方法設計3種不同滴頭流量的滴灌帶,設計流量分別為1.1、2.2和3.3 L/h。由于存在水頭損失,實際觀測的流量值與設計值存在一些誤差。在測坑中每種設計流量條件下用4個流量杯復核設計流量值,并且驗算其準確度,從而保證試驗的可靠性。
圖1 試驗布置示意
1.3 試驗方法在供水開始時,按照先疏后密的原則觀測不同滴頭流量在土壤表面的濕潤距離,用牙簽標記濕潤鋒
的位置,用鋼卷尺量測土壤表面濕潤鋒擴散的距離。另外,用秒表計時,并且按照60 min的時間間隔在豎直剖面上定時觀測沿滴灌帶方向距離滴頭10 cm處的土壤濕潤體的水平擴散距離和豎直入滲距離,同時在豎直觀測面濕潤鋒上插牙簽(不少于5個),用于觀測每個時間段濕潤鋒的運移情況,以滴頭所在位置為坐標原點,用鋼卷尺在觀測面測量每個牙簽處的縱橫坐標,將坐標值輸入Excel中點,繪出濕潤鋒曲線。
在灌水結束24 h后,用1 cm自制取土管在距離滴頭10 cm的豎直觀測剖面上取土,根據滴灌形成的濕潤體為旋轉對稱體,所以只取一側。以滴灌帶所在位置為坐標原點,在土管水平和豎直方向取土間距為10 cm,按“一字型”排列,一直取到濕潤鋒偏外的位置。取樣后,用烘干法測量土壤含水率。取土位置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取土點示意圖
2.1 滴頭流量值核定為了保證灌水的均勻性,試驗采用在測坑中放置3個流量杯,驗證3種設計流量的準確度,從而保證試驗的準確度和說服力。滴頭流量的實測值見表1。經計算,滴灌帶灌水均勻度較好,符合試驗要求。
表1 3種滴頭流量的實測值 L/h
2.2 濕潤鋒水平遷移情況
2.2.1地表濕潤鋒水平遷移情況。滴灌入滲的地表濕潤距離是濕潤體的重要特征值。掌握特定土壤條件下不同滴頭流量入滲過程中土壤濕潤體特征值與入滲時間的關系,對毛管田間布置和作物種植間距具有重要的意義。以2.04 L/h為例,圖3和圖4分別反映流量2.04 L/h滴灌條件下垂直滴頭方向上土壤表層濕潤鋒隨時間的分布規律以及沿滴灌帶方向距離滴頭10 cm處土壤表層水平濕潤鋒隨時間變化的擴散過程。在0~180 min內滴頭處和距滴頭10 cm處水平濕潤鋒運移速度較快,通過曲線擬合,兩者增長趨勢呈冪指數函數方式增長。在供水開始后,前期滴頭處和距滴頭10 cm處最大距離約相差15 cm,隨著時間的延長兩者濕潤距離相差越來越小,在180 min時兩者濕潤距離約相差5 cm。在供水的180~600 min時間內,距離滴頭10 cm處的水平濕潤鋒運移速率大于垂直滴頭處的水平濕潤鋒運移速率,垂直滴頭處的水平濕潤鋒的運移距離基本上變化不太明顯,呈平緩的直線趨勢發展,而距離滴頭10 cm處水平濕潤鋒運移規律呈斜直線型,到600 min時兩者濕潤距離大致相等。
圖3 0~180 min地表濕潤鋒運移過程
圖4 垂直滴頭10 cm處0~180 min地表濕潤鋒運移過程
利用對數關系對地表和距滴頭10 cm剖面邊緣處水平濕潤鋒擴散距離的變化試驗數據分析擬合。由表2可知,擬合值與實測值吻合較好。
表2 地表濕潤鋒運移的擬合方程(滴頭流量2.04 L/h)
2.2.2觀測剖面濕潤鋒水平遷移情況。為防止滴頭滴出的水溢到豎直觀測面上影響試驗結果,將滴頭放到距豎直觀測面10 cm處,并且觀測濕潤鋒的運移情況,但是人們真正關心的是水分從滴頭位置流出來以后水分的運移規律。這能更好地為人們的田間布置和水分管理提供更準確的參考數據。以1.1和2.04 L/h為例,圖5和圖6分別反映不同滴頭流量因滴頭放置位置的不同濕潤鋒的運移情況的變化過程。在水平濕潤鋒分析的情況說明兩者的變化趨勢具有大致相同的運動規律。這與滴頭放在地表的濕潤鋒變化趨勢是相同的。通過分析1.1和2.04 L/h 2種滴頭流量的水平濕潤鋒從整體的變化趨勢用對數函數函數擬合,吻合度都在98%以上。如果把時間段分開說明,那么前期趨勢線呈冪函數的趨勢發展,然后呈直線型穩定的趨勢。這與地表濕潤鋒變化規律是相同的。在豎直方向上,1.1 L/h情況下2種滴頭放置位置不同,滴頭流量水分運移都呈冪指數函數趨勢,隨著流量的增大,2.04 L/h情況下2種滴頭放置位置不同滴頭流量隨時間呈對數函數趨勢。分析整理距滴頭10 cm處和換
算后的滴頭處濕潤鋒遷移變化過程,結果表明不同滴頭流量條件下距滴頭10 cm處的水分運移規律和滴頭處的水分運移規律是相似的。
圖5 1.1、2.04 L/h距滴頭10 cm和滴頭處水平濕潤鋒隨時間變化過程
圖6 1.1、2.04 L/h距滴頭10 cm和滴頭處豎直濕潤鋒隨時間變化過程
滴灌土壤濕潤體大小由水平和垂直入滲距離確定。掌握濕潤體大小的變化規律,是正確進行滴灌田間布置和水分管理的重要依據。經過6 h且點源入滲,觀測距滴頭10 cm處不同滴頭流量在水平和豎直方向上濕潤鋒的運移隨時間變化的規律,計算且分析出滴頭處的水分隨時間運移規律,對大田滴灌濕潤體的研究提供更準確的參考依據(表3),并且對指導農業生產具有較大的實際意義。
表3 1.1、2.04 L/h距滴頭10 cm和滴頭處濕潤鋒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2.3 濕潤體的水分分布變化過程在滴灌過程中,由于穩定的水源供給,濕潤體內的土壤含水量普遍較高。當滴灌停止后,土壤水分在自身重力、吸力梯度的作用下繼續向外擴散運動,也就是土壤水分的再分布。在土壤水分再分布過程中,土壤濕潤鋒面不斷向外推移,通過觀測發現停止供水24 h后土壤水分擴散已極為緩慢,觀測面濕潤鋒幾乎不再擴展,形成一個比原來大的濕潤體,水分再分布形成的濕潤體的特征值對指導毛管田間布置和水分管理具有重要的實用性。現以2.2 L/h形成的濕潤體為例,灌水結束24 h后水平濕潤鋒距離達到38 cm,比灌溉停止時增加了6.8 cm,增加幅度為17.9%,垂直深度達到44 cm,比灌水停止時增加了8.3 cm,增加幅度為18.9%,垂直方向大于水平方向。這是因為在水分再分布過程中,重力勢作用要大于基質勢作用,導致垂直方向增大的幅度較水平方向增大的幅度要大。在灌水結束24 h后,用自制取土管,在規劃好的木板格內取土,并且用烘干法烘干。利用SUFFER軟件,對各個位置的含水率(圖7)分析。
圖7 不同滴頭流量灌水結束24 h水分分布情況
(1)當滴灌供水的0~180 min內垂直滴頭方向上土壤表層水平濕潤鋒大于沿滴灌帶方向距離滴頭10 cm處土壤表層水平濕潤鋒的運移距離,并且呈現冪指數函數趨勢,隨著灌水時間的延長,在180~600 min內兩者水平濕潤鋒運移距離差別并不明顯,兩者呈直線趨勢發展。
(2)在豎直觀測剖面上,在同一灌水歷時條件下,在水平濕潤鋒方面,隨著滴頭流量的增加,滴頭處和距滴頭10 cm處水平濕潤鋒運移距離增大的幅度比豎直方向濕潤鋒運移距離增大的幅度要大,并且都呈對數函數趨勢;在豎直濕潤鋒方面,1.1 L/h條件下滴頭處和距滴頭10 cm處豎直方向上濕潤鋒呈冪指數增長,隨著流量的增加,2.04 L/h兩者都呈對數函數增長。
(3)在灌水結束24 h時水分再分布過程中,重力勢的作用要大于基質勢的作用,導致豎直方向濕潤鋒增大的幅度較水平方向濕潤鋒增大的幅度要大。
[1] 孫海燕,李明思,王振華,等.滴灌點源入滲濕潤鋒影響因子的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04(3):14-16,27.
[2] 李明思,康紹忠,孫海燕.點源滴灌滴頭流量與濕潤體關系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6,22(4):32-35.
[3] 賈運崗,張富倉,李培嶺.大田滴灌條件下土壤水分運移規律的試驗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07(6):15-18.
[4] 王超,李援農.地下滴灌條件下濕潤體特性的試驗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1(3):38-40.
[5] 張振華,蔡煥杰,郭永昌,等.滴灌土壤濕潤體影響因素的實驗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2,18(2):17-20.
[6] 張振華,蔡煥杰,楊潤亞.地表滴灌土壤濕潤體特征值的經驗解[J].土壤學報,2004,41(6):870-875.
[7] SINGH LUBANA P P,NARDA N K.Modelling soil water dynamics under trickle emitters—a review[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2001,78(3):217-232
[8] 魏群,費良軍.地表滴灌點源入滲土壤水分運動的模擬研究[J].廣東水利水電,2012(Z1):7-10.
[9] 李明思,孫海燕,謝云,等.滴頭流量對土壤濕潤體的影響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4,35(5/6):420-422.
[10] 劉雪芹,范興科,馬甜.滴灌條件下砂壤土水分運動規律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06(3):56-59.
[11] 張林,吳普特,朱德蘭,等.多點源滴灌條件下土壤水分運移模擬試驗研究[J].排灌機械工程學報,2012,30(2):237-243.
Different Dripper Flow Study on Soil Moistu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ANG Hua-zhen1,2,WU Feng1,2*
(1.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Henan 450045;2.Key Laboratory of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n Henan Province,Zhengzhou,Henan 450046)
[Objective] Through drip irrigation infiltration tests of undisturbed soi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low and different irrigation duration on the variation of moist body and the moist distribution at the end were studied.[Method] Observations using the wetting front and suffer contouring software were adopted.[Result] In the office and away from the dropper vertically emitter drip tape horizontally at the wetting front 10 cm presented a power of growth in 0-180 min, and a linear relationship in 180-600 min.In terms of vertical wetting front, with the increase of dripper flow, the increase of the magnitude at dripper department and at 10 cm from the emitter level wetting front distance of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wetting front distance of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d presented the trend of logarithmic functions.At the end of the irrigation water redistribution process after 24 h, the increase of the magnitude of wetting front of vertical direction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Conclusion] Different flow and different irrigation duration would affect the moist body morphology.
Drip flow; Wetting front; Moist body
國家863計劃課題(2011AA100507);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費資助項目。
王華震(1987- ),男,河南臺前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節水灌溉理論。*通訊作者,教授,從事節水灌溉技術及相關理論研究。
2015-01-26
S 275.6
A
0517-6611(2015)08-0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