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迎昌, 倪艷亭
(1.中國社會科學院 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 北京 100028; 2.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 北京 102488;3.北京藍色智慧管理咨詢中心, 北京 100025)
我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測度研究
宋迎昌1, 倪艷亭2,3
(1.中國社會科學院 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 北京 100028; 2.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 北京 102488;3.北京藍色智慧管理咨詢中心, 北京 100025)
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18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現狀進行了綜合評價,構建了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17.0進行度量,得到綜合發展水平得分,并對城市群進行聚類分析。結果表明,每一城市群內部五個方面的一體化發展還存在不均衡性,城市群按照一體化總體發展程度大致可分為三類,其一體化發展程度各不相同,今后一體化發展的側重點和具體策略應具有差異性。
城市群;一體化;測度;不均衡;類別分析
城市群正在成為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形態,城市群一體化是城鎮化向深層次發展的必然選擇。早在19世紀末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研究在西方發達國家就已受到重視,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理論基礎和實證研究方面取得了眾多成果。國內學者對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研究晚于國外,主要集中在從整體上構建一體化發展的機制、構建一體化測度指標、借助因子分析法對某一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程度進行分析和測度等方面,如:馮意剛(2004)認為應該從城市實體、行政區劃和城市功能三個方面的一體化建設來促進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的發展。[1]馮茜華(2004)分析了城市群一體化建設指標體系設計的理論基礎,并建立了具體的指標體系和測度城市群一體化進程的模型。[2]多數學者還運用指標體系和模型對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程度進行了測度,如:曾鵬、羅燕、于渤(2012)在已有研究基礎之上,選取了10個城市群,從金融、市場、稅收、交通和公共服務五個方面的一體化入手,構建了20項評價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統聚類分析,將城市群一體化按程度的高低分為3個區域。[3]林森(2012)從經濟發展的絕對差異、相對差異和經濟區位商三個方面入手,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對遼寧省城市群的綜合實力進行了測度和評價,通過建立城市流強度模型和經濟空間聯系強度模型對遼寧省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的城市流強度和經濟空間聯系強度進行了分析和評價。[4]李雪松、孫博文(2013)通過構建區域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借助層次分析軟件YAAHP5.2,采用層次分析法,測度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總體一體化、市場一體化、行政一體化和社會一體化的程度并進行了比較。[5]魯金萍、楊振武、孫久文(2015)運用引力模型對京津冀城市群各中心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強度進行了測度和分析。[6]上述研究各有所長,但多數屬于個案研究,對我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進行總體評價、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措施的研究尚不多見。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以我國18個城市群為研究對象,構建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指標體系,采用R型因子分析法和Q型聚類分析法,借助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城市群發展五個方面的一體化程度進行了測度和分析,以期為我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提供對策建議。
(一)研究方法
1.因子分析法

2.聚類分析法
聚類分析方法分為針對測定指標的R型聚類和針對樣品的Q型聚類,本文選擇Q型聚類,對城市群進行分類。具體選擇動態聚類法進行分析,主要采用K-Means法,將樣品進行初始分類,用這K個類別的中心作為初始凝聚點,采用歐氏距離測度樣品間的遠近程度,將每個樣品按照距離K個類別中心距離最近的原則,歸入離中心點最近的一類,形成一個新的K類,完成一次迭代。然后重新計算新的K個類別的中心點,以其作為新的類別中心點,再進行迭代,直至達到終止迭代的條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18個城市群[8-9],包括171個主要縣市(見表1)。*城市群范圍參考各政府網站以及方創琳(2010)、姚士謀(2006)、曾鵬(2012)等的界定。

表1 本文研究的城市群及其范圍
(一)城市群一體化指標體系構建
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包括多個方面,在指標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參考馮茜華(2004)[1]和曾鵬(2012)[3]的研究,選擇經濟、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空間等五個方面的相關指標組成我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共包括1個目標層、5個控制層和20個指標層(見表2)。

表2 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①這里采用標準離差來表示一個城市群內部人均GDP 和人均綠地面積的差距,且這兩項是逆向指標,分析時先對其進行正向化處理
(二)數據來源
本文分析時主要運用2012年的統計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2013年統計年鑒、各省2013年統計年鑒、城市群包含的各市、縣的2013年統計年鑒和2012年國民與社會經濟發展統計公報等。文中用到的各指標具體值都是在相關年鑒或統計公報各統計數據基礎上整理得到,對統計數據有缺失的個別指標,通過線性插值、求平均等方法將其補充完整。采用統計軟件SPSS17.0進行分析。
(一)因子分析結果
根據上面列出的各個指標,對18個城市群一體化的發展程度進行評價。
首先對經濟一體化發展程度進行評價。采用標準化方法對各個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發展涉及的5個指標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對各數據進行KMO及球形Bartlett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650,球形Bartlett檢驗的漸進卡方值為28.469,自由度為10(見表3)。結果表明各個變量之間不是完全獨立的,相互之間存在線性關系,需要做因子分析。得出因子分析的特征根、方差貢獻和累積方差貢獻表、負載矩陣和得分系數矩陣(見表4、表5)。
病例教學法是讓學生了解、分析、思考臨床案例,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辨證思維能力以及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3]。在碩士生(非中醫)方劑學教學中,對療效確切的臨床常用方可采取此種教學方法。如對止嗽散的講解,先引出病例,并提出問題,可以請前置專業為西醫學的學生從西醫角度進行分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對病例的認識,而后講解中醫對該病例的認識,順利成章地引入對病例病證的治療與所用方劑,從而從理、法、方、藥方面詳細講解止嗽散。

表3 KMO統計量和球形檢驗

表4 因子分析的特征根、方差貢獻和累積方差貢獻表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表5 負載矩陣和得分系數矩陣
由此得到兩個主因子的表達式是:
F1=-0.291ZX1+0.599ZX2+0.122ZX3+0.129ZX4+0.412ZX5
F2=0.650ZX1-0.269ZX2+0.174ZX3+0.379ZX4+0.064ZX5
經濟一體化指數得分為:F=(36.421F1+34.904 F2)/100,代入數據得到各個城市群經濟一體化指數得分及排名。同理可求出18個城
市群公共服務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生態環境一體化和空間一體化指數得分和排名(見表6)。由此可以計算得出每一個城市群五個方面排名的標準離差(見表7)。

表6 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各方面得分與排名

表7 各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五個方面排名的標準離差表
將各個城市群經濟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生態環境一體化和空間一體化各方面得分作為新的指標分別記為Y1、Y2、Y3、Y4和Y5,進行新一輪因子分析,得到各個城市群一體化總體發展水平的得分和排名。具體過程如下:KMO統計量和球形Bartlett檢驗顯示,KMO值為0.861,滿足進行因子分析的基本條件(見表8)。因子分析的特征根、方差貢獻和累積方差貢獻表顯示新提取的因子能夠包括原變量約79.441%的信息(見表9)。由因子負載矩陣和得分系數矩陣表可以得出城市群一體化綜合水平主因子得分(見表10)。

表8 KMO統計量和球形檢驗

表9 因子分析的特征根、方差貢獻和累積方差貢獻表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表10 負載矩陣和得分系數矩陣
城市群一體化綜合水平主因子得分為:
F1=0.229ZY1+0.197ZY2+0.235ZY3+0.222ZY4+0.238ZY5
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水平最終得分表達式為F=0.79441F1,結果和排名如表11。

表11 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水平得分及排名

續表
(二)基于因子分析的綜合得分結果分析
結合表6和表7可以看出,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發展較均衡且水平較高,二者各自在一體化發展5個方面的排名是一致的,分別都是第2位和第1位,發展水平居18個城市群前列。其余16個城市群在一體化發展的5個方面存在不均衡性。其中,發展最不均衡的是海峽西岸城市群,該城市群發展最好的是生態環境方面,排名第3;最差的是公共服務方面,排名第18。從表11可以看出,城市群一體化總體發展最好的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其次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最差的是寧夏沿黃城市群。
(三)聚類分析結果
根據我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因子得分結果,采用K-Means聚類方法,對18個城市群進行分類,整理得到以下分類結果(見表12)。

表12 K-Means聚類分析結果
我國城市群按照一體化發展的水平可以分為三類(見表13)。

表13 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程度聚類結果
綜合來看因子分析的結果與聚類分析的結果相吻合,表明前后的分析具有一致性,分類結果較可靠。從聚類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第一類是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程度較高的類別,該類別城市群在一體化涉及的5個方面得分均為正值,發展最均衡,一體化整體發展程度較高。第二類是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程度一般的類別,該類別城市群在一體化發展涉及的5個方面發展較均衡,但是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空間一體化發展方面還需完善。第三類是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較低的類別,該類別城市群在一體化涉及的5個方面發展水平較低且存在嚴重的不均衡性,經濟一體化發展水平較低,公共服務提供不足,基礎設施較落后,生態環境一體化發展方面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空間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
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兩個城市群以外,其他16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5個方面之間還存在不均衡性。本文研究涉及的18個城市群可分為三個類別,分別是一體化發展較高、一般和較低類別,前兩個類別城市群以我國東部和東北地區為主,第三類別中除海峽西岸城市群屬于東部外,其他10個城市群都屬于中、西部地區,這與我國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狀況是一致的。
未來每一類別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側重點和具體策略應具有差異性。第一類城市群各方面發展較好,未來的重點是在已有基礎上不斷深化和完善五個方面的一體化發展,構建區域創新系統,提高創新驅動能力,優化經濟空間布局[10],深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構建多層次的政府管理機制,完善城市群協調政府管理體系。第二類別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重點是彌補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空間一體化發展方面的短板。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構建跨界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機構;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機制,防范和治理跨界污染;大力開展空間協調,促進城市群規劃的一體化發展。第三類別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重點,更要強調均衡發展。首先是通過產業一體化發展政策優化經濟空間布局,形成市際之間的合理分工和產業關聯,從而推動經濟一體化發展;其次是加快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設施的一體化建設,促進城市間的互聯互通,提高城市間的通達性,加快建設城市內部和城際間的軌道交通,為城市群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和空間一體化的發展提供支撐。
[1]馮意剛.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模式與政府調控機制研究[D].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4.
[2]馮茜華.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指標體系研究[J].規劃師,2004,(9):101-103.
[3]曾鵬,羅艷,于渤.我國十大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程度非均衡差異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4):62-66.
[4]林森.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78-81.
[5]李雪松.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一體化的測度與比較[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2(8):996-1003.
[6]魯金萍,楊振武,孫久文.京津冀城市群經濟聯系測度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5,22(1):5-10.
[7]刁麗瓊,廖和平,等.基于因子分析的重慶“1小時經濟圈”城鄉一體化測度與評價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6(1):193-197.
[8]姚士謀,陳振光,朱英明.中國城市群[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6.
[9]方創琳.中國城市群形成發育的新格局及新趨向[J].地理科學,2011,31(9):1025-1034.
[10]安樹偉.中國大都市區管治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沈松華)
A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s
SONG Ying-chang1, NI Yan-ting2,3
(1. Institute for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8,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3. Beijing Blue Wisdom Management Consultancy Center, Beijing 100025, China)
In this paper,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18 urban agglomerations was conduct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factor analysis method. Besides, the study construct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tegration and measure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cores by SPSS17. 0. In addition, the cluster analysis was also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re are internal imbalances i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Three type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can b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Different strategic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Urban agglomerati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easurement; imbalance; type analysis
2015-08-24
宋迎昌(1965-),男,山西大同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城鎮化、城市規劃、城市治理、城市可持續發展等研究。倪艷亭(1985-),女,山東泰安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系博士生,主要從事城市經濟學研究。
城市學研究
F299.21
A
1674-2338(2015)05-0116-06
10.3969/j.issn.1674-2338.2015.0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