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麗莎
(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山東濟南 250000)
我國教育財政支出結構現狀及改善分析
郜麗莎
(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山東濟南 250000)
我國教育財政支出結構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教育財政投入的總量不足和投入結構失衡兩方面,因此造成了我國教育的發展受阻,人們接受教育的機會也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了居民素質差異比較大,教育又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發展,因此對我國教育財政支出結構進行研究,尋求高效的支出結構有利于推動我國經濟和國民素質的發展。本文就以此為研究對象,希望能對我國教育財政支出相關政策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教育財政 支出結構 改善
(一)教育財政投入總量不足
1.教育財政投入的GDP占比過低
改革開放給我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出口,我國教育也得到了非常顯眼的進步,各級學校入學率的攀升就是最好的證明,比如1990—2002年我國小學升學率從74.6%上升到97.0%,上升了22.4個百分點;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從40.6%上升到58.3%,上升了17.7個百分點;高中升學率從27.3%上升到83.5%,上升了56.2個百分點,這樣的上升速度促使我國教育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階段,這也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但我國教育的飛速發展是不成正比的,甚至距離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所確定我國教育財政投入占當年GDP總值的4%的目標也相差甚遠。
2.教育財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不斷下降
據統計,自2005年開始,我國教育財政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重就不斷下降,這是一個政策性的失衡,即使在我國普九的關鍵時期,教育財政支出也依然處于下降的趨勢,但是各級學校的入學率卻持續上漲,這種錯位的政策對于我國普九的愿景是極其不符的,導致了我國教育辦學質量失去了提升的資金支持。
(二)教育財政投入結構失衡
1.教育財政投入地區不均衡,中、西部教育財政投入偏少。
首先,以各級地區政府對于教育財政支出的總額來看,對于東部地區的投入遠遠超過了中部和西部的10倍之多;其次,就支出總數而言,東部的教育財政預算內支出占全國教育財政預算內支出總數的比重也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不論從中央教育財政的投入比例來看,還是各級教育機構對于東部、中部、西部的教育財政支出結構都明顯側重于東部,這是一種教育財政投入不均衡的體現。
2.財政對中等師范教育的投入偏小
生均教育財政預算內支出/生均教育成本=財政支教力度,這是很好的能夠反映財政在教育發展路程中貢獻大小的公式,或者說反映一個地區財政教育貢獻參數的依據,參數越大,說明該地區對于教育的投入和重視程度越高,相反的,參數越低,說明該地區對于教育的投入和重視程度也越低。據統計,東部地區財政支出對中等師范教育貢獻度參數不斷下降:從2002年的62.7%下降到2008年的50.9%,下降了11.8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的財政支出對中等師范教育貢獻度參數一直在50%以下。就全國而言,財政預算內支出對中等師范教育的貢獻度在50%以下,且有不斷下降趨勢。綜上可以看出我國教育財政對于中等師范教育支持力度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這與我國目前倡導的加強義務教育,實現高質量素質公民的目標是相悖的。
(一)教育發展滯后,人文素質降低
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十分迅速,相較其他國家的發展速度都高出1.5倍左右,但是教育發展水平卻低很多。從入學率和居民文化素質可以看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教育發展速度是不匹配的。據統計,我國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入學率分別比菲律賓和亞美尼亞低13個百分點和3個百分點,成人識字率分別比菲律賓和亞美尼亞低1.7個百分點和8.5個百分點。受其影響,我國人文發展指數排名也比較靠后。
(二)居民受教育機會不均等
財政對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受教育的費用主要由家庭負擔,受教育權利與財富直接掛鉤,富者受教育的機會要大于貧者,不少城市貧困家庭和農村貧困地區的孩子無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這使教育的福利性和公平性受到了損害,根據《“我國教育公平的理論與現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的研究:國家重點院校黨政干部子女與工人子女、農民子女的入學機會差距是31.7:4:1,干部子女的實際入學機會是農民子弟的31.7倍,是工人子弟的7.9倍。
(一)建立財政對教育投入的長效機制,提高財政教育支出的占比
教育投資法制化是有效確保財政教育投入的堅實后盾,因此我國應當加強對教育投資法的建設,規定各級政府對于各類教育的投資標準和責任,一旦違反應當承擔怎樣的后果等等,使教育投資規范化,各種規范法律化。其次,要加大教育財政在政府財政總支出中的占比,各國教育投入的指標是依據財政教育經費GDP的占比得來的,因此想要提升教育投入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就必須將其法律化,通過逐漸提升的速度,盡快實現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的諾言。
(二)優化教育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中西部教育財政的投入
第一,中央財政加大對中西部教育投入,承擔起中西部地區實行免費教育所需資金,并提高公用經費保障資金和校舍維修改造資金。第二,確保教師工資不拖欠,穩定教師隊伍。中央財政應把中西部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教職工工資承擔起來,建立統一工資制,由中央財政通過銀行、信用社或郵局直接發到教職工手上,再由省級財政負責工資外的補貼。第三,中央財政應加大對中西部高校教育經費的投入,盡快解決中西部高校教學資源嚴重短缺問題,確保教學質量提高。
(三)提高中等師范教育支持力度
中等師范教育培養的是小學的師資,財政支出降低必然會導致小學師資質量下降,從而影響我國普九計劃的推行和小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如果繼續惡化勢必會制約我國居民素質的提升,因此財政教育支出應當側重對中等師范教育的投入,如果能將中等教育納入到免費教育的范圍,更有利于我國中等師范教育的發展,實現教育公平的目標。
[1]王善邁,袁連生,劉澤云.我國公共教育體制改革的進展問題及對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5-14.
[2]栗玉香.公共教育財政支出決策權配置格局的理性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3):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