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文茜
(沈陽體育學院 體育人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2)
網絡輿情特點規律及應對:基于遼寧省域視角
臧文茜
(沈陽體育學院 體育人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2)
隨著網絡輿情變得愈來愈錯綜復雜,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治理的難度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大。近年來,遼寧發生了不少有影響的網絡輿情事件。本文從省域視角入手,分析總結遼寧網絡輿情的特點規律和生成模式,并在調研基礎上提出構建“三位一體”網絡輿情治理體系與“網絡輿情聯動應急機制”的應對策略。
網絡輿情;遼寧;地方政府;特點規律;三位一體
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發生許多有影響的網絡輿情事件。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2015年上半年全國網絡熱點輿情事件共738起。其中,遼寧地區今年上半年發生重大網絡輿情事件9起,遠遠高于2014年全年發生的網絡輿情事件數量。可見,遼寧網絡輿情治理工作已經到了嚴峻的地步。所以,正確把握網絡輿情的特點規律,不斷提升網絡輿情治理工作水平,已經成為包括遼寧在內的各地方政府加強社會管理與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迫切需要。
網絡輿情是指在互聯網上對社會熱點問題或突發事件等不同看法的網絡輿論,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的公眾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焦點問題所持的有較強影響力、傾向性的言論和觀點。[1]
近年來,遼寧發生了不少有影響的網絡輿情事件。地方政府在這些典型網絡輿情事件的應對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即使如今已是時過境遷,但縱觀這些網絡輿情事件發生和演變過程以及地方政府處置與應對方式,仍值得反思。
綜合人民網、新華網等多個輿情檢測室資料,遼寧網絡輿情2011年以前表現較為平穩,2012年開始增多,2013年增加明顯,2015年開始激增,僅上半年就發生9起負面輿情事件。盤點2012~2015年遼寧網絡輿情大事件,主要集中在以吏治反腐、警民糾紛、教育反腐、公共政策、民生等領域。
(一)遼寧網絡輿情特點
網絡輿情作為網絡時代的一個產物,它不僅有網絡具有的普遍特點,還具有自身的特征。
(1)傳播飛速性。網絡輿情的形成速度往往十分驚人。例如,2014年“沈陽音樂學院違規招生事件”,雖然議題最初只出現在影響力較小的網站或貼吧里,但經過網絡“搬運工”的“搬運”和大量網民的跟帖后,在短暫的時間內迅速蔓延和擴大。
(2)公開性與自由性。例如,2012年“沈陽商戶歇業事件”等遼寧網絡輿情事件,大都由網民借助網絡用匿名方式公開曝料,隨后引發全國范圍內的網民跟帖、參與討論,最后形成網絡輿情的過程。
(3)交互性與群體性。針對某一特殊事件,網民往往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形成幾個陣營,探討、爭論甚至出現交鋒,形成網絡輿情群體事件。“遼寧本溪高考體優生加分造假事件”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4)復雜性與多元性。網民的分布范圍非常廣泛,身份和社會角色錯綜復雜,這些因素的存在導致網絡輿情同樣具有復雜性和多元性的特點。
(5)隱蔽性與偏差性。網絡發言者往往匿名身份參與居多,部分網民情緒化的言論很可能成為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輿情。
(6)突發性與難控性。網民意見往往可以短時間內匯聚成聲勢浩大的意見集群。例如,2015年“沈陽出租車罷運事件”最終波及全國,引起多地效仿。
(二)遼寧網絡輿情演變規律
以2014年“遼寧本溪高考體優生加分造假事件”為例,剖析遼寧網絡輿情演變規律。該事件最初由網友天涯網帖爆料,隨后引起天涯該貼評論版關注,這一時期大約持續了20天。隨著點擊量和回復數不斷上升,該貼文開始受到《新京報》以及眾多媒體的持續關注。輿情事件發生后,當地教育部門的回應并不能平息媒體的追問和公眾輿論的質疑,致使該事件輿情不斷發酵。
從總體上來看,遼寧網絡輿情的生成發酵演變機制基本遵循以下規律:網絡曝料→網友跟帖評價與討論→形成網絡輿論→媒體關注并跟進→地方政府應對→再掀波瀾(假如應對不當)→再次應對→網絡輿論平息。
從根本上來講,網絡輿情不可能徹底消除,但卻可以盡量使其減少發生的次數和頻率,提升正確應對的效率和效力。這就需要地方政府采取相應措施,從制度上著手進行積極應對。
(一)構建“三位一體”網絡治理體系
大力推進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實現政府、社會和網民“三位一體”的網絡治理體系,依法運作和發展。
(1)政府——依法管網,共建共享健康網絡生態。要在依法治國背景下,做到依法管網,即加強行政監管、加大行政處罰和刑事追責[2]力度以及在各級機關建立法律顧問制度。
(2)社會——依法辦網,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作為現實社會在網絡空間的延伸,網絡社會自始至終都不是“法外之地”,主流媒體必須要做表率,網絡社會中突出的個人也要做好意見領袖。
(3)網民——依法上網,做有素質網民。切實提升網民道德素養和媒介素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依法治國精神在各大網絡平臺和終端廣泛傳播,影響和教育廣大網民。
(二)構建網絡輿情聯動應急機制
監測、預警、應對這三個環節的有機結合,從整體上構成了網絡輿情聯動應急機制。地方政府對網絡輿情信息進行搜集、處理、研判和預警,把網絡輿情監測作為了解社情民意的反饋體系,并據此及時對網絡負面輿論進行正確引導,將網絡輿情消解于無形或者將其影響與危害降到最低,才是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治理的最終目的。
[1]陳學智,王春江.網絡輿情危機特點、成因及引導[J].人民論壇,2014.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EB/OL].新華社,http://news.xinhuanet.com . 2015-8-29.
G206.3
A
1674-8883(2015)24-0020-01
本論文為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遼寧網絡輿情政府治理路徑研究”(L14DXW016)研究成果
臧文茜(1970—),女,遼寧沈陽人,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新聞學博士后研究生,教育學博士,沈陽體育學院新聞學副教授,主要從事新聞傳播理論與實務及跨文化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