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23)
胡愈之新聞思想之管見
張 慧
(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23)
胡愈之是新中國首任國家出版總署署長,對中國近現代新聞事業的發展有卓越貢獻。他的新聞思想主要有媒體應指導現實、放眼世界、以讀者為中心、善于團結作者、注重編輯風格并科學管理。
胡愈之;新聞思想;媒體
胡愈之(1896~1986),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任《光明日報》總編輯,新中國首任國家出版總署署長,被夏衍譽為“中華民族脊梁”。他的卓越成就與中國近現代新聞事業的發展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研究探討其新聞思想,對當今新聞工作者不無裨益。
作為20世紀20、30年代的記者、編輯,胡愈之提出“以文字作分析現實、指導現實的工具,以文字作民族斗爭社會斗爭的利器”。[1]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中,他以報刊為陣地,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代民立言,為革命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推動民族運動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在帝國主義租界的工部局壓迫上海各報不許刊載慘案真相報道的情況下,包括胡愈之在內的一些愛國人士,自己湊錢創辦了《公理日報》,沖破帝國主義壓迫,開展了對運動的宣傳報道工作,成為宣傳、指導運動的輿論工具。
20世紀30年代初,被迫逃往法國留學的胡愈之目睹了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嚴重經濟危機,又接觸了《資本論》,開始由民主主義者轉變為社會主義者,“決心站到無產階級革命立場上來”。[2]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胡愈之發表了《尚欲維持中國邦交乎?》,第一個明確宣傳抗日,并提出了政策主張,激起了廣大愛國群眾的強烈反響。主編《生活周刊》的鄒韜奮曾向胡愈之約稿,胡旗幟鮮明地提出:“現在辦刊物,首先就應該宣傳抗日,你要我寫文章,我就寫抗日的文章。”鄒韜奮非常贊同胡愈之的主張,于是《生活周刊》這一原先指導職業教育的刊物“逐漸改變了方向,關心和議論起了國家民族的在事,使刊物和全國人民反蔣抗日的愿望一致起來”,[2]承擔起宣傳抗日救亡的重任。
(二)發動華僑參加民族革命
1940年11月,胡愈之到新加坡任《南洋商報》編輯主任,他說:“報人應有報人的責任,報紙也一定要有報格……立場是報紙的骨頭,態度是報紙的嘴臉。沒有立場的報紙便成了軟體動物?!保?]在他的帶領下,《南洋商報》保持著“抗戰的立場,民主的立場,無黨無派的立場”。
胡愈之堅持每周寫一篇專論,在《南洋商報》上每天刊登一篇社論,及時轉發國內抗戰的最新消息,讓華僑們能清楚認識國民黨分裂統一戰線、妥協退讓的罪惡行徑,發動他們參加民族革命。
我國著名出版家姜椿芳曾高度評價胡愈之:“引導中國人放眼世界,用中國人的眼光來看世界,用世界形勢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的事情?!保?]胡愈之堅持“中國是世界的中國”[4]的觀點,他在創辦報刊時放眼世界,既注重中國國事的國際宣傳,也傳播國外信息、評論國際問題。
(一)注重對外宣傳
胡愈之十分注重國際宣傳工作,“八·一三”抗日戰爭爆發后,為了讓外界了解中國抗日戰爭的真實情況,以胡愈之為首的一些地下黨員和救國會會員成立了國際宣傳委員會,把有關的新聞稿件翻譯成外文,召開記者招待會,分發給外國記者,通過他們發表在世界各地的報紙上。他在新加坡主編《南洋商報》時,成立了國際新聞社辦事處,獲取最廣泛的消息來源,并與馬來亞檳城的《商業日報》、印尼棉蘭的《民主日報》、印尼雅加達的《生活日報》等保持著密切聯系,還聘請一些熟悉的國內的新聞界朋友擔任特約記者,這樣就使報紙能及時準確地報道國內外消息。
(二)分析國際問題
胡愈之是國際問題專家,在1941年日本法西斯南侵新加坡那一年,他除參加抗敵活動處,基本每天為報社撰寫一篇1500字左右的社論,每周約五、六篇,排四號字,刊在《南洋商報》一版的左下角。此外,他還為《南洋商報星期周刊》撰寫有關國際問題、馬華文學等學術專論,為《南洋商報晚刊》撰寫時評。他所寫的社論、時評、專論,論據精辟,短小精悍,幫助讀者了解錯綜復雜的國際政治局勢,富有啟發性和針對性,成為廣大關心國際、國內問題的讀者每日必讀之作。
(三)傳播國外信息
胡愈之在《世界知識》創刊辭中滿懷激情地宣言:“我們的后面是墳墓,我們的前面是整個的世界。怎樣走上這世界的光明大道去,這需要勇氣,需要毅力,——但尤其需要認識。”1931年初,他在《社會與教育》雜志上發表《莫斯科印象記》,每周一段,介紹了他在蘇聯這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所見所聞,讓大家清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他介紹世界知識,分析國內外形勢政策,在中國走向世界的征途中,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國的一些新聞媒體以自己為主體,把受眾放在從屬位置,這種本末倒置的方式使新聞媒介失去了本質意義。胡愈之則認為報刊是為讀者服務的工具,他在采寫新聞時,非常注重讀者的需要和接受水平。他說:“一個理想的地方報紙,一定便是當地人民生活活動的如實反映,而且應當以解決當地人民生活活動上的實際需要的各項問題為其最主要的任務?!彼麖娬{新聞的實用性特征,對于跟讀者生活有關的諸如物價、民風等問題特別注意。
(一)以讀者為中心進行內容編輯
胡愈之在辦刊過程中廣泛征詢讀者意見,以提高刊物的質量和可讀性。
他在1937年4月《月報》的總結性文字中寫道:“文藝欄最感困難的,是作品的選擇問題,選擇好的作品和選擇衣料顏色都難,因為不論什么顏色,一定有人中意,也有人不中意……在我們還沒有想好較能滿意的標準之前,現在索性不登作品,看看大多數讀者的意見到底怎樣。”1963年初,胡愈之親自主持編輯大型綜合性通俗讀物《東方紅》,出版發行之初,年邁的他親自帶領編輯室的幾位同志奔赴浙江、湖南農村做讀者調查。根據讀者意見,進行版面和內容調整,刊物的風格內容隨著讀者的需要和要求不斷改進、完善。
(二)以讀者為中心進行書刊裝幀設計
胡愈之曾出版過一套《國民必讀》小型書庫,供應全省基層單位的圖書室。這套書包括二百多種通俗百科知識,是為了密切配合抗戰宣傳,推進人民大眾的文化教而設計的。胡愈之為了方便讀者,考慮周全,不僅為這套圖書配置了掛圖和地圖,還設計了一種多功能書箱,既能存放全部讀物,又便于山區運輸,書箱打開后還可用作展覽。這種針對不同時空讀者進行的整體設計,極大地方便了讀者。
(三)注重與讀者的互動
胡愈之注重刊物與讀者的互動性,他所主編的刊物大多設有讀者園地、讀者信箱等互動欄目,讀者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疑惑寫出來,編輯部再根據情況做出解答。胡愈之曾擔任《生活》周刊的編輯,他曾撰寫了《革命的人生觀》,專門解答青年對于人生迷茫等問題。通過這些方法,刊物的發行量增加了,也鞏固和擴大了讀者群。
讀者是編輯的服務對象,作者是編輯的“衣食父母”,一個優秀的編輯工作者身邊總是圍繞著一群優秀的作者,胡愈之就是如此。夏衍、鄒韜奮、葉圣陶、薩空了等名家都曾積極為他主持的刊物寫稿,很多專家配合他的選題策劃出書,很多著名作家是他主持的刊物的編委。
“四·一二”政變后,胡愈之逃亡到了國外。1928年1月到1930年1月,胡愈之在法國學習期間,與同在法國學習的孫伏園、巴金等人共同研討國內國際問題,撰寫進步文章。胡愈之幫助巴金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滅亡》。
1933年,胡愈之介紹《文學》月刊給生活書店出版,1934年,他創辦了《世界知識》。通過這兩個大型雜志的出版,許多作家和著作人和生活書店建立了聯系,也幫助書店擴大了讀者關系。有些作家和著作人因編雜志就和書店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例如,茅盾和鄭振鐸都是和生活書店長期真誠合作的作家。作者源源提供優秀的精神產品,書店才有可能從多方面滿足讀者的要求,所以作者關系的多寡好壞,對一個書店的發展關系重大。胡愈之從生活書店建立以來,特別是早期,在開展和擴大作者關系方面擔任了重要的搭橋人角色。
胡愈之參與過幾十種報刊的編輯工作,在20世紀30、40年代,他的編輯工作最多,編輯思想也日趨成熟,表現之一就是注重期刊編輯的個性和風格。
1946年11月,胡愈之創辦了《南僑日報》,為使這份報紙更具戰斗力和吸引力,他力求新聞準確及時,言論公允透徹,文字生動簡潔,版面清新活潑;為了使言論更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他每周都要根據版面消息,聯系實際地來寫社論,并請了各方面專家為報紙寫專論;他開設豐富多彩的報紙欄目,有“祖國要聞”、“中外電訊”、“本坡要聞”、“馬來亞新聞”、“南洋要聞”、“經濟商情”、“讀者園地”、“青年周刊”、“出版周刊”、“民主周刊”、“體育”等專欄,還有副刊“南風”、“小世界”等,個性鮮明,風格突出,贏得了廣大僑胞的信任和喜愛,被讀者譽為“民主堡壘”、“公正喉舌”。
胡愈之是我國進步出版事業的先驅者之一,又是新中國出版事業主要開創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第一任出版總署署長,肩負起建立人民出版事業的重任。為了規范出版秩序,他集中全國新華書店進行專業化和企業化經營,實行出版專業化,創建各門類專業出版社,實現了出版、印刷、發行分工,成立了全國圖書發行網,建成了新中國出版事業的宏觀管理體系。
微觀管理方面,具體到一本書的裝幀、版本記錄等,胡愈之都以出版家的見識一一提出建議?;I辦《新華月報》時,他強調要建立一個能提供全面而準確的資料的資料室,針對《新華月報》各個欄目的需要,搜集全國各種報刊的資料以備選用。他親自設計了一種資料柜,能分類插放各種剪報資料。為了確?!缎氯A月報》的權威性,他要求凡是報刊上的“更正”,必須貼在原資料上,保證資料的準確性。這些做法都為新華月報資料室(后為人民出版社資料室)確定了科學管理的工作方法。
[1]苑紅.論胡愈之的新聞思想[J].工會論壇,2003(1).[2]胡愈之.我的回憶[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15-16,18.
[3]單濱新.胡愈之的報刊工作與新聞思想[J].新聞大學,2000.
[4]胡愈之.創刊詞(節選)[J].世界知識,2004(18).
G219.29
A
1674-8883(2015)24-0030-02
張慧(1981—),女,碩士,武漢信息傳播學院傳媒影視系講師,主要從事新聞美學和新聞編輯的研究。